它哪會給你吃白食?叫你鬥地主、殺地主,是讓你手上沾血,送子參軍,保衛“勝利果實”,贏得政權就沒有利用價值了。

在中共黨內﹐毛澤東率先提出“重新分配土地”的主張。1927年3月﹐在“中華全國農民協會”成立大會上﹐這一主張得到了彭湃﹑方誌敏等所有執行委員的讚成﹑支持。但是﹐1927年的農民運動﹐還沒來得及重新分配土地﹐就被鎮壓下去了。直到井岡山根據地建立之後﹐才全麵開展打殺地主和奪取他們的土地和財富。在井岡山﹐毛澤東忙於打仗﹐雖然也把土地分給農民﹐但沒來得及對地主展開麵對麵的鬥爭﹐匆匆忙忙把地主殺掉了事。再者﹐當時是在小地方小打小鬧﹐算不上大規模的“土地改革”﹐因此﹐中共黨史稱這一時期為“土地革命時期”。

到1946年內戰前夕﹐毛澤東認定“動員廣大貧苦農民參軍﹑支前﹐是內戰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後﹐中共拋棄第二次“國共合作”時的承諾﹐暗中發布《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即所謂“五四指示”)﹐重申實行“耕者有其田”。指示下達後﹐除陝甘寧(陝甘寧邊區是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經常有民主人士和外國記者來參觀﹐所以將“土改”押後﹔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中共一貫弄虛作假)以外的各根據地﹐立即如火如荼地開展“土改”﹐組成“貧農團”﹐以鬥爭“漢奸”、“特務”、“惡霸地主”為名﹐實則矛頭直指開明紳士(即地主﹐抗戰時期地主都服從大局﹐實行減租減息﹐共產黨稱讚他們為“開明紳士”﹔其中﹐最著名的李鼎銘先生﹐還被中共統戰為“邊區政府副主席”)﹐新﹑舊富農和富裕中農﹐槍殺他們﹐搶奪其土地和財產﹐分給貧苦農民。在上述指導思想下進行“土改”﹐一開始就發生“過火”、“過左”現象。

按理說﹐發生“過火”、“過左”現象﹐應該馬上糾偏。但毛澤東認為﹐在貧苦農民尚未充分動員的情況下﹐不但不能“糾偏”﹐反而下令“實驗徹底平分土地”。

這個時期的“土改”﹐主要在華北地區。這一地區土地不十分集中﹐自耕農較多﹐沒有田畝特別多的大地主。晉綏地區負責人根據中共中央文件規定﹐劃分10%的人口為地主富農。但沒收他們的土地不夠分﹐貧苦農民沒有眼前利益﹐動員不起來。毛澤東的指示下達後﹐地主富農人口頓時爆增至30—40%﹐許多一輩子辛勤耕耘的中農﹐都被劃為“地主”。

這一史實﹐在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的中篇小說《赤地之戀》中﹐得到了印證。《赤地之戀》前半部描寫1946年的“土改”﹐由於沒收地主富農的土地不夠分﹐貧苦農民動員不起來﹐“土改”幹部便根據上級指示擴大地主富農的比例。小說寫了一戶老老實實﹐一輩子天天在農田幹苦活的中農﹐被“土改”幹部打成“地主”﹐並把他槍斃了……張愛玲在寫這部中篇時﹐一再強調“真實”﹐很可能當時是大學生的女作家寫自己下鄉參加土改的親身經曆﹐所以﹐這部作品也可以當作“紀實文學”看。女作家用細膩的筆觸﹐描寫“土改”積極分子吊打孕婦地主婆﹐致使她流產血流遍地﹐最後死亡﹔描寫把地主五花大綁吊在騾子後麵拖著“滾場”﹐血肉橫飛﹐肝腸肚肺零零碎碎拖撒一地﹐臊腥難聞……讀後忍不住淚水奪眶而出。
這個時期的“土改”﹐中共的口號是“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土改”幹部率領流氓地痞“鬥垮地富”﹐“挖底財﹐分浮財”﹐將“地富”榨得一幹二淨後﹐全家“掃地出門”﹐有的打死﹐有的活埋。惡魔康生親自指導的晉綏首府臨縣土改﹐鬥爭地富共死亡780餘人﹐多半是活埋與剖腹。平山縣三天之內﹐打死一百多人﹔其它各縣﹐都是恐怖籠罩﹐血雨腥風。僅河北七﹑八個縣﹐殃及的人口多達數十萬﹐農村處處實施“肉體消滅地主階級”。建國後首任共青團中央書記馮文彬﹐當時路過晉綏﹐沿途盡是吊死在樹上的地富屍體﹐傷心慘目﹐不忍卒睹。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