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罌粟經由大食進貢而傳入中國[6],四川在唐朝已經種植罌粟,叫做阿芙蓉;佛教僧人義淨(635-713)亦從印度將鴉片傳入中國,當時稱為“藥煙”。宋代士大夫用鴉片煎茶是時尚,蘇東坡詩雲:“道人勸飲雞蘇水,童子能煎鶯粟湯……”,“鶯粟”即罌粟。明朝成化年間學者徐伯齡所著的《曋精雋》卷十《合甫融》條中首次出現鴉片一詞,並提及宮人到明朝境內多個省分大量收購鴉片。鴉片並列為藩屬“貢品”,作為中藥之用,《大明會典》記載藩屬國給明皇室進貢“烏香”,即鴉片,暹羅給皇帝進貢兩百斤,皇後一百斤。《本草綱目》將罌粟列在“穀部第二十三卷”中:“罌粟秋種冬生,嫩苗做蔬食甚佳。葉如白苣,三、四月抽薹結青苞,花開則苞脫。花凡四瓣,大如盞,罌在花中,須蕊裹之。花開三日即謝,而罌在莖頭,長一、二吋,大如馬兜鈴。上有蓋,下有蒂,宛然如酒罌。”柏楊的《中國人史綱》說明神宗喜在深宮之中吸食鴉片,竟有三十年不上朝。據明史學者吳唅在1959年南開大學科學研討會上的演講,1958年發掘明定陵後,在明神宗屍骨中驗出嗎啡。[7]
清初傳至民間。在1729年雍正皇帝曾下令禁止鴉片,此後多位皇帝皆有禁鴉片煙命令,但未嚴格執行,道光帝在任親王的時候就喜歡抽鴉片[來源請求],其餘親王、郡王、公主、高級官員、高級文人都吸食鴉片。至晚清,罌粟種植遍及全國[8]。同治八年《涪州誌》記載:“遠近有種罌粟,牟利倍蓰。”劉光第在日記《南旋記》中描述涪陵的鴉片種植盛況:“此地與忠州、豐都皆以種罌粟為要務,葫豌,菜、麥,至市他邑,故通市難覓菜油,日用則桐油,皆罌粟油也。”[9]傳教士理雅各曾從北京由陸路旅行到鎮江,“據他說,黃河和長江之間的土地上都布滿了罌粟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