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討論袁崇煥被判死刑是否正確,但如此虐殺, 說明:
崇禎皇帝本人麵對失敗已經沒有反思能力和意願
利益集團(包括住在京城的高階百姓們)已經沒有反思能力和意願
有反思能力和意願的, 如離婚中的人, 就不會將配偶殘酷無情打擊。
在集體性的歇斯底裏下, 才會皇帝判袁崇煥淩遲,京城百姓爭吃袁崇煥的肉。麵對失敗、困難, 皇帝和利益集團隻會找替罪羊、仇恨。
現代的例子,毛和鄧麵對別人在政策權力上挑戰時不同的“殘酷打擊對手”,後續的結果也不同。毛在文革前理論上已經至少半退,劉少奇主持內政下,劉對毛的政策提出了挑戰,另一個層麵也就是在最高權力上提出了挑戰。毛麵對挑戰,沒有反思自己,變得歇斯底裏, 最後虐殺了劉少奇。在這種歇斯底裏下, 毛的後續政策是災難性的。在八十年代末,鄧小平口頭上至少已經半退,趙紫陽全麵處理內政, 趙也對鄧的政策提出了挑戰, 另一個層麵也就是在最高權力上提出了挑戰。鄧小平肯定堅決反擊了(甚至大規模出動軍隊),但應該沒有歇斯底裏, 而是有自我反思, 首先就沒殺趙,反而給趙養老了。運動後,鄧推出的政治安排和政策調整就比較合理有效,在後續國家發展順利下,盡管就事論事在鎮壓時,鄧是手上沾滿血的凶手,但民運再申討他,都不能在大量民眾心中將鄧釘在恥辱柱上。
借古諷今, 今日美國的左右兩派,都失去反思能力與意願。 如果他們有反思, 那隻是反思個人、黨派的權力得失,根本不會去想:我、我們過去的政策觀點從國家利益人民福祉角度有何得失, 因而選民轉而支持另一人、另一黨。有的隻是抓住對方一些錯誤將對方放在一個道德窪地,歇斯底裏的煽動仇恨、為國家失敗相互指責。不僅法官帶黨派色彩判案, 甚至黨派支持者“暴力”幹擾執法。美國的南美化, 也許我們這輩人就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