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青木 | 大別山的苦難和輝煌

作者:遠方青木

在中國的革命史中,大別山是革命時間最長,革命精神最強的那一個。


從1921年到1949年,大別山足足堅持了28年的革命鬥爭,先後組建了11支成軍建製的主力紅軍部隊以及數十支地方建製武裝,期間經曆了4次主力部隊被迫轉移,長期和黨中央失去聯係,同時承受了國民黨最強的白色恐怖。


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大別山的老百姓依然堅持革命,源源不斷的轉化成新的紅軍,當地的遊擊戰爭始終沒有停止過。


根據中央黨史的記載,大別山區(鄂豫皖三省交界)為革命獻身者近100萬人,占鼎盛時期根據地總人口(約350萬)的28%以上,相當於每3-4人中就有1人犧牲,僅在冊革命烈士就有130351人,90%犧牲者未留姓名,多為支前農民、婦救會成員、兒童團員。


解放前的大別山,那是“村村有烈士、戶戶有紅軍,山山埋忠骨,嶺嶺鑄忠魂”。


這就是大別山精神。


所有的主力紅軍都已經走了,黨中央也聯係不到了,到處都是國民黨的主力部隊,到處都在搞白色恐怖瘋狂殺人,當地的群眾為什麽還要冒死鬧革命?


因為大別山的百姓不想繼續承受苦難,不想讓自己的子孫後代繼續承受苦難,他們需要革命。


1920年代的大別山核心區(黃安、麻城、商城),平均地租率達78%,地主放的“青麥債”利率達到了300%,當地82%的農民背負高利貸。


1928年的《商南起義宣言》上寫道:"每畝交租二石五鬥,而畝產不足三石"。


《黃麻起義》史料記載,1926年王樹聲在麻城發動農民運動時,“地主以佃戶女兒抵債”為當地的“普遍現象”。


《麻城革命史資料》記載:“1925年旱災,李家窪村三戶以女兒抵租,幼女被賣至妓院” 。


《麻城縣誌》記載:“1927年饑民鬻子女者十之有三”。


國民政府的《河南省誌·民政誌》,記載1928-1930年大別山北麓(信陽、商城等地)因旱災導致“饑民鬻妻賣子,路有餓殍”。


1930年鄂豫皖邊區特委《通告第十四號》寫道:“地主以高利貸盤剝,迫賣兒女者屢見不鮮”


1931年《皖西北特委報告》:"商城南區貧農周某因欠債銀圓三十元,立約以女抵押"


麻城農運時期的傳唱民謠為:“鬥租三石糧,女兒抵債淚兩行;若要翻身做主人,除非銅鑼震天響”。


當地老百姓已經活不下去了,但國民黨軍隊的口號卻是“有民即有匪,民盡匪盡”,在當地隨意屠殺平民,大量製造無人區。


這不是天災,是人禍,國民黨製造的人禍。


在人禍的壓力下,隻要黨中央在當地留下的精神和組織理念還在,哪怕主力紅軍已經不在了,哪怕黨中央也聯係不到了,當地的群眾也會源源不斷的自行誕生紅軍鬧革命,一直到人禍被徹底消滅為止。


而誕生的紅軍立刻會得到當地老百姓的鼎力支持,從而得到持續革命的力量。


1935~1937年,大別山當地群眾為遊擊隊送糧超過50萬斤,在搜查極為嚴厲的地方甚至采用“雙層糞桶底層運糧”的方式,當地被殺害的"通匪戶"達12700餘家。


在極端的白色恐怖下,紅28軍營長石裕田將子女輪流寄養在20戶農家,自己上山打遊擊,當地群眾冒死保護他的孩子。


在大別山天堂寨景區發現的1938年刻石:"黨員李道厚在此堅守1480天"。


2019年修繕紅安老宅時發現的牆洞藏槍,槍管刻著"第23任保管人周少玉1946"。


根據《鄂豫皖蘇區口述史料》,90%的受訪老紅軍都說沒想過自己能活到勝利那一天,但堅信革命一定會成功。


這一切匯聚起來,形成了大別山精神。構成了紅旗在大別山28年不倒的根本密碼。


解放後,大別山老百姓的所有賣身契典女契以及高利貸借條等具被焚毀,國民黨的人禍被終結,當地群眾不鬧革命了,也不會再源源不斷的自發誕生紅軍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