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有人可能覺得,如果中國狠下心來不再進口鐵礦石,是不是能給礦業三巨頭一個教訓?
理論上可以,但實際上不行,代價太大。
中國方麵是買方,鋼鐵企業大大小小上千家,而鐵礦石產能爬升是需要時間的,萬一鐵礦石供應不足造成停爐,那損失可就更大了。不僅鋼廠的設備廢了,中國整個鋼鐵產業下遊比如房地產、汽車、基建等領域都要遭受巨大波動。
而澳大利亞是賣方,礦賣不出去,堆著又不會壞,所以先天比中國有底氣。
這就是世界市場上的“大宗商品詛咒”:大宗商品的供應和需求大致是匹配的。
假設,你去菜市場買菜,這家菜賣的貴,你可以選其他家的買。
但在大宗市場中,你嫌這家礦石賣的貴,但你跑遍整個市場,都買不到你需要那麽大量的礦石了,隻能回過頭來找這家貴的買。
所以,要想解決中國進口鐵礦石價格貴的問題,最終還是要從供給端想辦法。
那怎麽辦?隻有一個辦法,海外找礦。
在鐵礦行業,有個名詞叫權益礦。
簡單來說,就是鋼鐵企業在海外控製某些礦山的股份,這樣就算定價權不在自己手裏,通過國際價買的鐵礦石,也能通過礦山盈利分紅的方式返還企業,衝抵增加的鐵礦石成本。
這種買自己礦山的鐵礦石,就叫權益礦。
前文提到了,日本就是這麽玩的,日本權益礦占進口礦比例高達60%以上,自然對價格不那麽敏感。而中國僅8%左右,一噸礦貴1美元,總量就是天文數字。
而中國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權益礦比例。
2020年工信部發布的《關於推動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到2025年,要打造1-2個具有全球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海外權益鐵礦山,海外權益鐵礦占進口礦比重超過20%。
現在已經2025年了,“全球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海外權益鐵礦山”搞好了沒有?
基本搞好了。
這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幾內亞西芒杜鐵礦。
其實在過去,中國礦企也並不是沒有嚐試過海外找礦,也嚐試過投資澳大利亞卡拉拉礦業、西澳SINO鐵礦項目、澳大利亞伯特角鐵礦項目等等,但因為中國海外勘探總是遭遇重重阻力,隻能盲信國外勘探結果,再加上複雜的稅收、股權、環境糾紛,最後往往被坑得很慘。
怎麽辦?不能再找西方人已經開采的成熟礦區了,這些礦區都是雷!說實話,要是這些礦區真的值錢,還輪得上中國?
要找礦,就要找那些新礦區。
最終,借著一帶一路的東風,中國終於拿下了幾內亞的西芒杜大鐵礦。
西芒杜山脈位於幾內亞東南部,呈南北走向,長度超過100公裏,蘊含有世界級的優質鐵礦資源,鐵品位為65.5%,儲量總計47億噸。
更關鍵的是,這個鐵礦也是露天礦,直接開挖就行,唯一麻煩的一點就是距離海邊有點遠,需要建設一條重載鐵路和港口。
巧了,基建恰好是中國最擅長的。
經過一番複雜的資本運作,中國拿下了西芒杜鐵礦的大部分所有權。
西芒杜項目北段1、2號區塊所有者為“贏聯盟”,中國寶武現持有贏聯盟49%的股權,新加坡韋立國際、中國宏橋集團組成的聯合體持有另外51%股權。
南段3、4號區塊所有者則為Simfer公司,Simfer是由幾內亞共和國政府、力拓與中鋁鐵礦控股有限公司成立的合資企業,中鋁占股40%。
北部礦區實控,南部礦區參與,就這樣,中國成為了西芒杜鐵礦的最大所有者。
經曆了中國幾年的建設,西芒杜鐵礦基本已經具備了生產條件,今年年底前就可以投產,產量達到3000萬噸,預計2026年產能上來之後,可實現1.2億噸的產量,解決中國十分之一的進口需求。
再加上中國在秘魯的邦溝鐵礦以及在澳大利亞的西坡鐵礦項目等等,中國的權益礦可能突破3億噸,接近中國進口量的30%。
這時,“大宗商品詛咒”就反向起作用了。
中國能搞定自產的3億噸權益礦,那麽就意味著礦業三巨頭要少賣3億噸礦。
而環顧世界,除了中國,沒有一個國家能消耗掉三巨頭多出來的這3億噸礦的產能。
那咋辦?降價吧您呐!
如此一來,中國就可以借助自己龐大的進口量和權益礦的優勢,逐步掌握鐵礦石的重要定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