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
2008年歲初,炒礦到了瘋狂的程度,市場價最高比長協價高出一倍,無數代理商瘋狂囤貨,等著日後賺大錢。
可萬萬沒想到,2008年下半年,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突然爆發。
因為需求減少,鐵礦石價格一落千丈,長協價自2003年以來首次低於現貨價,不僅無數代理商血本無歸,而且中國鋼廠也陷入了尷尬境地。
繼續買長協礦吧?買一噸賠一噸。
不買長協礦吧?合同都簽了,違約咋辦?
不過,一片哀鴻遍野之中,國家層麵卻看到了奪回鐵礦石定價權的機會。
市場低迷,需求量減少,三巨頭急於出貨,中國這個時候去談判,底氣更足、籌碼更多。
不過,這個時候業界已經對寶鋼談判有很大意見了。
有中小鋼廠毫不留情地指出:中小企業和大鋼企沒有共同利益,何以同仇敵愾?長協礦談下來,大企業吃幹小企業喝稀,擱誰身上也不幹。隻有給予中小鋼企同樣的談判受惠權益,杜絕鐵礦石倒賣,才能上下齊心。
2009年,國家決定不再由寶鋼出麵,而是由中鋼協統一出麵談判,把16家鋼鐵企業代表納入談判小組。
中鋼協作為中國鋼鐵行業最為重要的行業組織,在2001年冶金局(原冶金部)被撤之後,開始承擔起原屬冶金部的部分行業監管職能。
讓中鋼協去談判,能更好地代表所有鋼廠的利益,同時也能避免中國企業內部競爭讓外人得利,把力量攥在一起,增強談判的話語權。
不過,談判並不順利,關於中國代表的降價要求,三巨頭總能拿出充足的理由進行反駁。
比如,中國代表說繼續維持這個價格中企要賠本,然後力拓馬上拿出中國企業進口礦的平均成本、噸鋼單位毛利、生鐵的單位消耗等財務數據,來反駁:核算一下,並不會賠本,隻是少賺點而已,你們的理由站不住腳。
比如,中國代表威脅說你們不降價我們就不買了,然後力拓馬上甩出來中國鋼企的原料庫存的周轉天數數據,說你們不買,那就等著停工吧!
一個參與談判的中方代表回憶說“感覺每一次談判對方準備都很周密,先機總是掌握在他們手裏。”
可是奇怪了,這些數據都是鋼鐵企業的機密信息啊,力拓是咋知道的?
機密泄露引發了國家重視,經過安全部門的調查,果然鎖定了一個竊取機密信息的間諜:
胡士泰——澳大利亞力拓公司上海首席代表、力拓中國區哈默斯利鐵礦業務總經理。
胡士泰出生於1963年,原籍天津,北京大學曆史係畢業,後去澳大利亞進修,畢業後進入
哈默斯利鐵礦工作,力拓收購哈默斯利鐵礦後,胡成為力拓員工。
1997年,胡士泰獲澳大利亞國籍,2000年代初,成為力拓公司上海首席代表,負責與中國鋼鐵企業談判。
那麽,胡士泰是怎麽獲取這些商業機密的呢?
簡單來說,高層路線和底層路線都走。
高層路線,就是賄賂國內大鋼企的談判代表和高管。
胡士泰是天津人,有著天津人所特有的交際能力,在哈默斯利長期任職中,認識了不少國內企業高管,收買了不少人。除了送錢送物之外,胡士泰拉關係手段令人瞠目結舌。
比如北京奧運期間,胡士泰出錢搞了個奧運觀光團,請一些鋼企高管到北京看奧運。白天看比賽,晚上還要搞一些有益於身體健康的娛樂活動。
關係拉好了,不僅去考察的時候被隆重接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就連鋼企的一些內部會議,胡士泰也能列席旁聽。
就這樣,首鋼的總經理助理、礦業進出口公司總經理譚以新(中澳談判組成員),山東萊鋼國際海運部負責人王洪九、河北邯鋼商運部門負責人申強,都被胡士泰拉下了水,偷偷給胡士泰透露了很多戰略情報。
比如,王洪九向胡士泰提供了中鋼協《關於進口鐵礦石商務合同開征問題的通報》,申強提供了中鋼協應對力拓策略,譚以新則提供了中方談判的方案和底線等等。
而底層路線呢?
就是國內一些小鋼廠的老板們。
前文提到了,中國鋼鐵企業本身就十分複雜,有大鋼廠、國企鋼廠、民營鋼廠等等,這些企業之間的利益都是不同的,在麵對同一個談判策略的時候,會表現出不同的態度。
比如,中鋼協曾經拋出“殺手鐧”——停止進口鐵礦石兩個月。而國內鋼鐵企業則明確表示反對,認為這樣風險太大,不應該犧牲企業進口穩定,作為與國外礦山博弈的籌碼。
結果就是,中鋼協還沒談完,國內35家中小鋼企就集體跳反,自作主張與淡水河穀達成了“長協礦”協議。
而胡士泰就利用了這一點,以提供長協價臨時合同為誘餌,引誘這些小企業提供情報。
對於小鋼廠的老板來說,他們飽受炒礦的代理商盤剝,對價格波動非常敏感,看到力拓願意直接提供長協礦,恨不得把胡士泰供起來,胡士泰要什麽數據,他們就提供什麽數據。
甚至前一天中鋼協開了會,第二天會議紀要就被送到了胡士泰的案頭。
胡士泰在法庭上說:他們把這種行為叫“火線入黨”。
有了這些數據,澳大利亞力拓公司在與中國談判中才能遊刃有餘,招招致命,動不動就向中鋼協發出“最後通牒”,單方麵提出價格限期答複,不接受就以停止供貨做威脅。
而中鋼協手握幾億噸的進口權限,但降價40%的條件始終談不下來。
最終,談判桌上的發現的異常,引發了國內安全機關的注意。
2009年7月5日,胡士泰被上海市國家安全局帶走,理由是涉嫌間諜罪。
胡士泰的被捕引發了中澳相當一段時間的口水戰。
最後,還是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親自找中國說情,最後中國才鬆了口,取消了間諜罪指控,以胡士泰涉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侵犯商業秘密犯罪為由,判處了胡士泰10年有期徒刑。
胡士泰的被捕影響是巨大的,力拓直接停止了與中鋼協的談判,轉而與新日鐵達成了降價33%的協議。
而中鋼協因為有40%的紅線在,拒絕接受33%的首發價,為了保證供應,被迫找了一家成立不久的新礦業公司FMG簽訂了供貨協議,粉礦同比下降35%,塊礦同比下降50%。
雖然FMG供貨能力有限,而且需要中國提供數十億美元的融資支持,但也比白白便宜了三巨頭要強。
離開了中國的海量長協訂單,直接導致了三巨頭的長協聯盟徹底破產。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能掌握鐵礦石定價權。
2010年之後,長協機製事實上破產,但生意還要做,於是國際上普遍選擇了普氏能源資訊的普氏指數作為定價依據。
普氏指數采用的是收市估價機製,即由普氏能源資訊的分析師給30-40家礦商、鋼廠、交易商打電話,訊問關於交易、詢價和報價信息,尋找最高買方詢價和最低賣方報價,再根據交割地點、礦石品位等調整計算,給出一個當日的評估價,也就是最後的指數價格。
但是,普氏指數也有貓膩。
首先,普氏能源資訊的母公司,一係列股東都和匯豐、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等國際大型金融資本機構有著千絲萬縷的股權關係。
巧了,這些資本機構也是礦業三巨頭的重要股東。
也就是說,普氏指數和礦業三巨頭,都是穿一條褲子的,他們肯定想要抬高價格。
其次,普氏指數計算模型並不公開,而且采用的都是國際鋼廠數據,不采用中國數據,也不問中國意見,這就為資本搞貓膩、薅中國羊毛提供了機會。
所以,雖然長協機製結束了,但鐵礦石定價權,仍然掌握在國際金融資本手中。而中國的在鐵礦石交易中,則繼續以一種相對弱勢的姿態存在——盡管中國始終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買家。
2024年第一季度,鐵礦普氏指數達到了130美元/噸,這也就意味著,每年中國光購買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就要上千億美元。
而澳大利亞采礦真正的成本是多少呢?十幾美元/噸。
十幾美元挖出來的鐵礦石,轉手就賣130美元,現在知道為啥澳洲礦企能給開出兩周9000澳幣的高薪了吧?
中國以全世界一半的鋼產量,事實上卻是在給澳大利亞人打工上供,中國鋼鐵行業付出巨大政治、人力、環境代價所取得的利潤,就這樣白白流進了外國礦企的肚子。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