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鄧小平 不是 “六四流血” 的責任人! 相反,他再次挽救了國家命運。
六四期間,鄧小平與其家人曾通過很多渠道,做過很多努力,試圖勸說學生返回校園,爭取以最好的方式結束學潮,不幸都失敗了。 是柴玲等學運領袖對流血的不懈堅持和追求, relentless insistence and pursuance on blood shedding,也就是學運領袖的個人野心, 導致最後的流血收場。
有關鄧樸方盡管作為六四期間學生主要攻擊目標, 仍然多方托人試圖勸說學生返校的情況, 至少在戴晴的文章或書中有較詳細的描述。 但是,戴晴對此做出相反的,錯誤的結論。 另外, 我在別的資料, 不記得是否是高瑜的文章,有見到旁證。所以,此事應該屬實。萬潤南受其身為中紀委第二書記的嶽父的要求,曾將高自聯全體請到四通,努力勸說也失敗無效, 此事記錄在他的文學城博客。眾所周知的趙紫陽,閻明複等人廣場上的動情勸告,更是被學生們聽成了耳旁風。
回顧曆史,清晰可見,“六四”流血收場的悲劇本可以避免, 卻也遠非是最壞的結局。 更壞的結局是引發曠日持久的軍閥混戰,那將導致數以千萬人的喪生。學生占據廣場越久,各級官吏人心渙散,中央政權威望日落以致崩潰,最後軍閥混戰結局的風險就越高。最高當權者所感知到的大廈將傾般的巨大危機,那些野心勃勃,期盼流血的學運領袖及其背後的指導老師都心知肚明,故而堅持不撤離。而廣場上大多數悠閑嬉笑到無聊,天真無邪,誤認為自己正在輕鬆愉悅地推動國家進步,殊不知實際是正在將國家推入災難深淵的大學生們,當然毫無所知,甚至多年後依然無法理解。事實上,當時已經有軍隊將領開始擁兵自重,以牽強借口拒絕調遣。軍隊與坦克進城,就是為了震懾防止蠢蠢欲動的軍閥混戰, deter looming civil war。顯然,坦克不是用來對付學生的,所以手無寸鐵的學生才可以隻身阻擋坦克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