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為扭轉財政虧空局麵,盲目實行“撥改貸”政策。以往國有企業從政府財政獲得撥款,作為工廠流動資金或技術改造經費。企業盈利後將利潤上繳國家財政。這樣形成良性循環。撥改貸將政府財政撥款,改為企業向銀行貸款,還要支付高額利息。而另一頭,企業的利潤照樣要上交財政。這樣政府不僅不投一分錢,反而像從前一樣,抽走企業的大部分收入,導致國有企業迅速陷入虧損困境。
正是由於“撥改貸”,使得中國電子工業遭到致命打擊。企業隻顧引進外國設備,以盡快投產盈利,缺少科研資金對外國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在文革時期,中國科研投入占GDP的2.32%,與英法德等發達國家相當(2003年世界平均值也僅有2.2%)。到1980年代,正是電子產業興起的關鍵時期,歐美國家和日本、韓國、台灣紛紛加大對電子產業的科研投入。而中國卻在大規模壓縮科研經費投入。1984年以後,由於“撥改貸”造成的困境,使中國企業基本無力進行研發,科研經費占GDP比值驟然降到0.6%以下。中國電子工業徹底垮了。
比如像中國最大的半導體企業——上海元件五廠。1980年利潤高達2070萬元,職工人均利潤1.5萬元。即使是1985年,上海元件五廠的產值仍然高達6713.1萬元,利潤達1261.4萬元。然而到了1990年,上海元件五廠產值下降至1496萬元,利潤竟然僅有2.47萬元,全廠1439人,人均利潤僅有區區17.16元。熬了沒幾年,這家風光了三十年的中國半導體器件龍頭企業,就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裏破產倒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