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維基,拜占庭帝國的曆史由學者August Heisenberg總結為“皈依基督教的希臘人的羅馬國”的曆史

本帖於 2025-06-07 12:27:34 時間, 由普通用戶 weed123 編輯

在如下條目裏:

希臘曆史-

 

中世紀

[編輯]

拜占庭帝國的曆史由學者August Heisenberg總結為“皈依基督教的希臘人的羅馬國”的曆史。自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及後西羅馬帝國的覆滅,而原本由東羅馬帝國統治的埃及、巴勒斯坦及敘利亞等地又在七世紀被阿拉伯入侵及占領,希臘於是成為了帝國的主要部分,希臘人也成為帝國的主要公民,並最終將這兩種身份等同起來。君士坦丁大帝拜占庭建築成為帝國的首都(從此稱為君士坦丁堡),將其置於帝國中心,並在之後的曆史長河中一直作為燈塔狼煙指引著希臘人的民族歸屬感,直到近代[參18]

君士坦丁大帝和查士丁尼一世的形象構成帝國前期(324年—610年)的曆史,這兩個皇帝吸收羅馬的傳統,作為拜占庭帝國奠立和發展的根基。最初的幾個世紀用於鞏固帝國邊界,並試圖恢複羅馬帝國的疆域。同時,這一階段也標誌為正教傳統的建立及其與來自帝國內部異端的衝突[參18]

拜占庭馬賽克

拜占庭中期(610年—867年)的第一階段,帝國經受同時來自宿仇(波斯人倫巴底人阿瓦爾人斯拉夫人[參19])和新敵(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參20]弗拉幾人[參21])的進攻,這些攻擊並不局限於邊界衝突,有時他們深入疆界甚至威脅首都。同時,入侵者並不滿足於時而短暫的進攻,而是轉為長期定居,變作與帝國敵對的新的國家。來自外部和內部的因素導致帝國的結構也產生轉變,比如小戶的自由農民的興盛、軍事統治的擴張以及軍區themata)製度的發展,完成肇始於上個時期的這些變化。在行政領域也發生一些改變:社會和行政變得相當希臘化,同時偶像破除運動之後重塑正教傳統,這些因素致使對鄰近國家成功的軍事行動,將它們置於拜占庭的文化影響圈之內。在這個時期版圖有所縮小,並且由於丟失生產財富的地區,經濟受到一定的破壞;然而,它取得語言、宗教和文化的巨大輻射力。

1204年,發生帝國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標誌拜占庭晚期的開始。希臘人的君士坦丁堡在曆史上第一次失守,帝國被拉丁十字軍征服並由拉丁帝國所取代57年。此外,拉丁占領時期極大地影響帝國的內部發展,因為封建分封製度被引入拜占庭生活[參22]

1261年,希臘帝國被分割至前希臘拜占庭科穆寧王朝的成員(Epirus)手中以及巴列奧略王朝(君士坦丁堡淪陷時的最後一任王朝)手中。希臘拜占庭帝國內部的衰弱以及奧斯曼帝國的入侵逐漸導致帝國的衰亡。1453年,拜占庭帝國落入奧斯曼人手中,希臘的拜占庭時期宣告結束[參23]

需要指出的是“拜占庭時期”這個術語是由現代曆史學家發明的,自10世紀起人們稱呼這個帝國為希臘帝國,而之前則為羅馬希臘帝國(Romeo-Greek),這就是為什麽希臘人有時在口語中自稱為Romioi[參18]。“羅馬”(Romeo)這一修飾來自於帝國在政治行政領域對於羅馬的傳承。實際上,在歐洲曆史上許多國家都使用這個修飾,比如卡洛林王朝以及日耳曼人神聖羅馬帝國都將自己看作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