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冶金係同班共六位同學,沒有真正窮人家庭出身的,五位均是殷實家庭,基本是在縣城讀了初中, 高中是在成都或重慶讀的。
隻有一位好像是“二地主”,即自家下無寸土但佃了很多地轉租給佃戶,讀了蠻多年私塾,到縣城讀高小是老子出的錢,但初中,老子認為不必讀了,本家祠堂看他有上進心,出錢讓他讀初中,初中畢業教了幾年小學, 才去讀的高中,高中畢業又教了幾年書攢了點錢才去考的大學, 此時已經二十幾歲了。
大學畢業正值抗戰中期,四位進了資源委員會的大渡口鋼廠,家父自己開了一個翻砂廠(最後賠光,後來一直在機械係統),那位醬園小開回家用現代方法生產醬油。
抗戰勝利後,有到鞍山的, 台灣的, 上海的,也有留在大渡口的。
1956年除那一位在台灣的中鋼當工程師之外,四位(包括家父)是高級工程師(當時並沒有這個職稱),那位醬園老板在五十年代初被動員歸隊搞冶金,因為專業工作中斷過幾年,定的級別就低一些。
1957年一個也沒有中獎,1966年一個也沒有滑脫,1970年前後被所謂“解放”,重新吃香喝辣,發現把錢吃掉是上上策, 哪個曉得啥時候又來抄家扣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