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華相當於威遠堡戰役中的羅舜初。不同的是:彭支持了鄧,而林支持了韓。所以結果大不一樣。

威遠堡戰役是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隊在1947年秋季攻勢中,通過長途奔襲、奇襲戰術全殲國民黨軍第53軍第116師的經典戰例。以下是戰役的核心細節:

戰役背景與目標

  • 時間:1947年9月29日至10月2日。
  • 背景:國民黨軍第53軍第116師以機動防禦部署在遼寧開原威遠堡、西豐等地,師部駐威遠堡,各團分駐周邊據點,形成收縮呼應的防禦體係。
  • 目標: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命令第3縱隊(司令員韓先楚、政委羅舜初)殲滅該師,配合南線作戰並削弱沈陽至四平間的國民黨軍力量。

作戰決策與戰術創新

  1. 戰術分歧

    • 羅舜初方案:主張集中兵力先攻西豐縣城駐守的346團,穩紮穩打。
    • 韓先楚方案:提出“掏心戰術”——長途奔襲120公裏直取威遠堡的敵師部,誘使其他據點守軍出援,再圍殲援軍。
    • 最終決策:林彪裁決支持韓先楚方案,成為戰役關鍵轉折點。
  2. 戰術特點

    • 隱蔽突襲:第7、第9師冒雨晝夜奔襲,避開村莊並封鎖消息,成功完成包圍。
    • 攻其不備:威遠堡僅有野戰工事,師部防禦薄弱,聯軍迅速攻占天王山等外圍據點,瓦解敵軍指揮核心。

戰役過程與結果

  1. 關鍵行動

    • 奔襲與包圍:9月29日,第3縱隊主力冒雨行軍,10月1日淩晨完成對威遠堡的合圍。
    • 攻占天王山:第7師19團在炮兵支援下,迂回攻占製高點天王山,並協同其他部隊總攻威遠堡。
    • 截殲突圍部隊:第9師25團在四家子村北全殲向西豐方向突圍的敵軍主力。
    • 斷敵退路:第8師襲占郜家店,配合第1縱隊截殲西豐守軍346團。
  2. 戰果

    • 共殲敵8174人,俘獲第116師少將師長劉潤川。
    • 徹底打破國民黨軍在中長鐵路沿線的機動防禦體係。

戰役評價與意義

  • 經典戰例:此役被國防大學列為遠程奔襲作戰的典範,凸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戰術精髓。
  • 韓先楚風格:此戰奠定韓先楚“旋風司令”的威名,體現其大膽果決的指揮風格。
  • 戰略影響:為東北民主聯軍後續攻勢掃清障礙,加速東北戰場局勢逆轉。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