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張之洞就主持興建漢陽鐵廠--沒有蘇聯,其他國家未必不會給予幫助。蘇聯在科學文學藝術等對中國倒也有幫助,中國那時太落後

不管怎樣,國人對蘇聯曾有的幫助還是應該心懷感激。

 

維基關於漢陽鐵廠: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89%E9%98%B3%E9%93%81%E5%8E%82

漢陽鐵廠,由張之洞於1891年主持興建,1894年投產,比日本的八幡製鐵所還早了七年,是中國乃至亞洲首家現代化鋼鐵企業。

18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提議修建北京盧溝橋至漢口的盧漢鐵路,為滿足修建鐵路的巨大鋼材需求,張之洞上奏朝廷興辦鐵廠。1890年5月,清廷批準興建鐵廠,創辦經費最初定為246萬餘兩。1891年8月,鐵廠在湖北漢陽龜山下動工興建。1893年10月22日竣工,全廠包括生鐵廠、貝色麻鋼廠、西門士鋼廠、鋼軌廠、鐵貨廠、熟鐵廠等6個大廠和機器廠、鑄鐵廠、打鐵廠、造魚片鉤釘廠等4個小廠,實際支出500萬兩左右。1894年5月,漢陽鐵廠首開一座高爐試煉鐵,但很快因馬鞍山煤礦所產的煤無法成焦而停爐,張之洞無奈下以高價從德國進口了數千噸優質焦炭,以解燃眉之急。1895年7月再次開爐,卻發現所購機爐不能去磷,而產自大冶的鐵礦石恰恰含磷較高,導致出產的鋼材容易斷裂,無法達到鋼軌要求,鐵廠生產陷入困境[1]

漢冶萍公司

[編輯]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財政瀕於崩潰,無力維續鐵廠,遂於1896年4月11日將鐵廠改為官督商辦,承辦人為盛宣懷[2]。1908年3月26日,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並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改官督商辦為完全商辦公司,盛宣懷任總理[2][3],是當時亞洲最大鋼鐵聯合企業。經過一係列的改革,在辛亥革命前夕,達到年產鋼7萬噸,鐵砂50萬噸的規模,擁有工人7000餘人,鋼鐵產量占全國產量的90%[3]抗戰時期,漢陽鐵廠大批人員及設備西遷重慶,成為重慶鋼鐵公司的主要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漢陽鐵廠留在武漢的產業成為武漢鋼鐵公司的一部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