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編輯]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俄語: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Муравьёв-Аму?рский,羅馬化:Nikolay Nikolayevich Muravyov-Amurskiy;1809年8月11日—1881年11月18日),俄羅斯帝國軍人、伯爵、探險家。
生平
[編輯]穆拉維約夫於1809年8月11日(儒略曆8月23日)生於聖彼得堡,1827年開始從軍,並參與了1828年-1829年的第八次俄土戰爭瓦爾納之圍,次年又前往波蘭鎮壓當地十一月黨人。由於健康原因,他於1833年一度退役,回鄉繼承其父莊園。1838年,他再次從軍,赴高加索山脈參加征服當地山民的軍事行動。
1841年,穆晉升為少將,但由於疾病再次退役。1846年,內政部任命他為圖拉州軍政總督。他在任內致力於發展當地農業,並上書沙皇尼古拉一世建議其廢除農奴製度。尼古拉沒有接受其請求,但此後他認為穆拉維約夫是“自由和民主派”。
1847年9月5日,穆被任命為伊爾庫茨克和東西伯利亞總督。在此期間,他不顧俄國外交部的反對,冒著與中國清朝政府決裂的危險,在黑龍江流域展開了一係列的軍事探險活動。同時,他在西伯利亞各民族中強製推行俄語教育,並使用流放犯對黑龍江以北各地加以開拓。1854年5月,他率領一支有77艘船、筏組成的艦隊直航黑龍江口。作為克裏米亞戰爭的一部分,其中部分船隻繼續航行到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為正遭受英國和法國艦隊襲擊的該城送去了彈藥援助。次年,他再次組織航行,在黑龍江入海口建立了殖民地,並按照尼古拉一世的授意,同中國展開邊界談判。
1858年5月28日,乘中國清朝政府陷入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而無暇北顧之機,穆拉維約夫成功地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同其簽訂了《璦琿條約》。該條約不但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萬平方公裏土地完全割讓與俄國,還將烏蘇裏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黑龍江下遊以南40萬平方公裏土地劃為中俄共管區域。《璦琿條約》的簽訂,使得俄羅斯打開了通往太平洋的通道。為表彰穆拉維約夫的功績,沙皇亞曆山大二世封其為“阿穆爾斯基伯爵”(即黑龍江伯爵)。
但是,俄國外交部仍然認為荒蕪的黑龍江流域是難以防禦的包袱。為了盡快開發新獲得的大片土地,穆拉維約夫解放了大批在尼布楚服役的礦工,派軍隊保護他們去開墾黑龍江兩岸的土地。用這種辦法,穆拉維約夫很快就在這些新移民中召集了一支12000人的騎兵部隊,解決了當地的防禦問題。但即使如此,成績仍然不彰。因為俄羅斯當初想利用黑龍江運輸糧餉支持堪察加半島軍事哨所,使黑龍江流域成為俄羅斯遠東糧食基地的計劃失敗。黑龍江一年隻有一半時間可航行,4月20日前後才可,而且初期很危險,另一方麵,集中在夏季的暴雨令糧食難以生長,因此這區始終荒涼,軍人原是移民主體,但是隻有七名軍官與七百多名軍人,農奴也不願前往,可見此計劃失敗。
1861年,穆拉維約夫從東西伯利亞將軍一職退休。1868年,他移居巴黎,從此居住在那裏,直到1881年11月18日(儒略曆11月30日)病逝。
紀念
[編輯]1891年,伯力在市郊黑龍江邊為穆拉維約夫建造了紀念銅像。1929年,該銅像被推倒,代之以列寧像。1992年,穆拉維約夫的遺骸從巴黎遷葬至海參崴市中心,次年,伯力重新在原址樹立起穆拉維約夫的銅像。2006年,俄羅斯中央銀行將穆拉維約夫銅像作為5000盧布紙幣的圖案。俄羅斯彼得大帝灣內的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半島即以他的姓氏命名。
家族
[編輯]尼古拉·穆拉維約夫的表妹為無政府主義創始人巴枯寧之母穆拉維約娃(1792—1864)。巴枯寧被流放至西伯利亞時曾得到尼古拉·穆拉維約夫的協助,最後得以逃脫。
葉羅費·哈巴羅夫[編輯]
葉羅費·哈巴羅夫 Ерофей Хабаров |
|
---|---|
出生 | 約1603年![]() |
逝世 | 1671年![]() |
國籍 | ![]() |
信仰 | 俄羅斯正教會 |
葉羅費·帕夫洛維奇·哈巴羅夫(俄語:Ерофей Павлович Хабаров,羅馬化:Yerofey Pavlovich Khabarov;1603年—1671年),俄國人,原為暴發富商,後因服刑破產,乃向雅庫次克總督弗蘭茨別科夫請自籌隊伍遠征黑龍江。
1649年(順治六年),哈巴羅夫組成一支150人的武裝隊伍從勒拿河和奧廖克馬河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5個村鎮。1650年(順治七年)7月又強占了上遊北岸的雅克薩,並沿江岸大肆掠殺當地達斡爾、索倫、費雅喀等族居民。1653年抵達烏蘇裏江與黑龍江的匯合點,並將此地繪入其勘測地圖中。後被清朝邊防軍圍攻,放棄城寨而逃,因侵華有功,被沙皇封為服役貴族。繪有《阿穆爾河圖》。
1858年(鹹豐八年),俄國東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穆拉維約夫在簽定了《璦琿條約》後僅僅三天,在1858年5月31日,考察了烏蘇裏江東岸入黑龍江交匯處的伯力。西伯利亞兵團的哥薩克士兵在此建立的防衛村,為了紀念哈巴羅夫在遠東地區的事跡將伯力改稱為哈巴羅夫卡(Хабаровка),這一天成為這座城市的建城紀念日。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定,烏蘇裏江以東地區全部割讓給俄國。在哈巴羅夫卡,隨著居民點的擴大,1880年獲得了從城鎮升級為城市的地位。1893年11月2日(俄曆10月21日)又改名為哈巴羅夫斯克(Хабаровск)。
今天這裏是俄羅斯遠東聯邦區和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首府,管轄著6179900平方公裏的整個東西伯利亞。1958年在哈巴羅夫斯克建城100周年的時候,在火車站廣場建成了巨大的哈巴羅夫的銅像紀念碑。這是按照全蘇聯雕塑比賽獲獎作品為原型建造的。1958年5月29日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
俄羅斯郵政在2003年8月27日為了紀念開拓遠東新領土的探險家葉·帕·哈巴羅夫誕辰400周年,發行了紀念郵資封。
覺得有必要科普一下,以正視聽!
入侵西伯利亞、中國東北的並不是烏克蘭人,大都是俄羅斯人,比如最早入侵西伯利亞的西伯利亞哥薩克,來自俄西北部,95%是俄羅斯人。
鎮壓和摧毀了紮波羅熱哥薩克及頓河哥薩克後,帝國仿照它們重新編成了十一個哥薩克軍團,軍團其後在向西伯利亞擴張的過程中成為沙俄主要的依仗;帝國法定強征哥薩克所組成的騎兵隊也成為重要武力,沙皇本人及繼承人都是這些哥薩克部隊的統帥及總司令。它們分別是:
俄羅斯帝國的哥薩克軍團
[編輯]軍團 | 成立 | 解散 | 首府 | 附注 |
---|---|---|---|---|
![]() Don Cossack Host Донски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
1570 | 1920 | 新切爾卡斯克 | - |
![]() Kuban Cossack Host Куба?н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
1860 | 1920 | 葉卡捷琳諾達爾 | 舊稱黑海軍團,1860時與高加索防線軍團的一部份合並 |
捷列克軍團 Terek Cossack Host Тер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
1860 | 1920 | 弗拉季高加索 | 原高加索防線軍團的一部份 |
阿斯特拉罕軍團 Astrakhan Cossack Host Астрахан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
1817 | 1920 | 阿斯特拉罕 | - |
烏拉爾軍團 Ural Cossack Host Ура?ль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
1775 | 1920 | 烏拉爾斯克 | 舊稱雅伊克(Yaik)軍團 |
奧倫堡軍團 Orenburg Cossack Host Оренбург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
1755 | 1920 | 奧倫堡 | - |
西伯利亞軍團 Siberian Cossack Host Сибирски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
1582 | 1918 | 鄂木斯克 | 1918年時拆分成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與伊爾庫茨克兩個軍團 |
![]() Semirechye Cossack Host Семиречен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
1867 | 1920 | 維爾內 | 1867年時自西伯利亞軍團分出 |
外貝加爾軍團 Transbaikal Cossack Host Забайка?ль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
1851 | 1920 | 赤塔 | 又稱貝加爾軍團 |
阿穆爾軍團 Amur Cossack Host Амур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
1854 | 1922 | 布拉戈維申斯克 | - |
烏蘇裏軍團 Ussuri Cossack Host Уссури?йско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
1889 | 1922 | 符拉迪沃斯托克 達利涅列琴斯克 |
1889年時由阿穆爾軍團分出 |
西伯利亞哥薩克(俄語:Сибирские казачье войско, Sibirskiye Kazach'ye Voysko)是俄羅斯帝國的哥薩克軍團之一,成立於16世紀晚期,為跟隨葉爾馬克征服西伯利亞汗國的哥薩克及其後人。 事實上,最早定居在西伯利亞的俄羅斯開拓者,尤其是官兵大多被統稱為哥薩克,然而這些移民大多來自俄羅斯西北部,與傳統的頓河哥薩克或劄波羅熱哥薩克關係不深。


歷史
[編輯]西伯利亞哥薩克軍團成立於1582年,曆史僅次於頓河軍團與劄波羅熱哥薩克,總部位於鄂木斯克。 軍團往後下分三個分部,分別設於科克契塔夫、鄂木斯克、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48個哥薩克村統轄123個聚落。 依據1914年的統計,西伯利亞哥薩克的123個聚居點中,有居民298,284人,其中167,985人為軍人,95%為俄羅斯人(包含早先被流放至此的瑞典人與波蘭人,大多已俄羅斯化),另有少數穆爾多瓦人及韃靼穆斯林。
在俄國革命之前,西伯利亞哥薩克一向是俄羅斯帝國的重要武力. [1],1801年時,六千名哥薩克分散在西伯利亞的各個定居點與要塞,到了1808年,這些哥薩克被整編為十個騎馬步兵團與兩個騎炮兵連。 [2]日俄戰爭期間,投入作戰的207個俄國騎兵中隊中,西伯利亞哥薩克占了相當高的比例,但比起做為正規騎兵使用,西伯利亞哥薩克更類似於騎馬步兵。 [3]
西伯利亞哥薩克軍團於1919年遭到解散,蘇維埃政權試圖在各個層麵上消弭哥薩克的影響力,盡管有些哥薩克單位在1937年之後恢複,但皆非西伯利亞哥薩克。 在當下的俄羅斯陸軍中,位於東部軍區的博爾賈駐有一支以哥薩克為頭銜的單位。
人員組成及活動
[編輯]被政府派去西伯利亞以促進並保護國家利益的雇員當中,下層所有服軍役的人就被通稱作「哥薩克」,這些軍役人員(sluzhilye liudi)和獵商都屬於西伯利亞的征服者:除了非正規編成的邊境哥薩克,還包括了射手(streltsý)、貴族士官(deti boiarskie)[ 注 1]以及作為戰俘被送到西伯利亞充軍的波蘭人、立陶宛人和瑞典人。 當地方當局不需要邊境哥薩克服役的時候,他們可以為自己的利益而去探險和征服新地區。 在早期被派去支持哥薩克進行征服的射手,一般都是步兵,受正式指派的官員指揮,人數比一般哥薩克少。 貴族士官通常是整個哥薩克部隊的軍事首領,地位比其他成員的高,這個頭銜也會授予一些軍役人員作為獎賞[4]。
西伯利亞的哥薩克與獵商一樣也充當著毛皮商人,新的哥薩克也會從獵商當中招募,借著軍役職務使他們有機會直接接觸原住民征收毛皮。 常規哥薩克時常人員短缺,於是獵商也常被征召成哥薩克(誌願者)為政府服役,協助征收實物稅並參與遠征隊的討伐。 有時獵商也受哥薩克統領的委托征收實物稅,並用沙皇名義征服新的土地[4]。
西伯利亞常備的哥薩克和獵商,在組織和生活方式方麵彼此並沒有太多區別,他們都會從屬於同一指揮下,獵商也會加入同哥薩克隊伍相近的武裝隊伍或稱夥件(vatágas)。 哥薩克隊伍在他們代表法律力量的地方,和獵商隊一樣會對當局,甚至對於相互隊伍間都獨立地行使權力,更會私下在隊伍中瓜分戰利品[4]。
綜上,”哥薩克“ 並不是指一個特定民族,而是一個類似屯田製的”生產建設兵團“。
沙皇擴張非常厲害,所以他需要在邊疆實行屯田製,因此建立了11個”生產建設兵團“。
中共出於政治目的,竟然將哥薩克=烏克蘭,巧妙地轉移了人民群眾的怒火!
但這個不是曆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