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些文件敘述,文革期間全日製大學(不包括文革期間興起的一些七二一大學、共大、勞動大學等)正式招工農兵學員是從七零年開始,共招了六屆:七零年,(七一年無),七二年,七三年,七四年,七五年,七六年。除了七六年(七六級),前麵五屆的入學時間是在當年秋季九月。學製多為三年,有些專業兩年。
七六級比較特殊。我的一個同室知青是七六級的,所以我了解他的全過程。我當時當知青未滿兩年,場領導說暫不能推薦。報名、推薦等工作是在七六年就開始的。那一年有對他們進行文化摸底考查,室友跟我說過考查的情況,題目不難,他自覺做的很好。但據了解,考查成績也並不作為錄取與否的依據。原以為他們也是秋季入學的,但是卻一直推遲,不知道是何原因。那一年發生了好一些大事,包括周、朱、毛去世、四人幫倒台、文革結束。直到七七年初,七六級才去上學。
學製上,就我所知,七六級除了三年的,還有部分是三年半的,八零年夏天才畢業。
另外,就我所知,在我縣,七六級工農兵學員的招生安排是這樣的:上麵分配來的招生名額是由縣掌握分配的,各基層單位把推薦的人選上報到縣,縣招生工作辦公室在有關領導主持下討論決定誰上哪個學校。所以,這裏有很大的操作空間,結果是,好學校都是給了領導幹部的子女。例如,那一屆最好的學校是中山大學,兩個名額一個給了縣委書記兼縣革委主任的兒子,另一個給了一個縣革委副主任的兒子。我的室友的父親當時是縣委常委兼縣農林水辦公室主任,他分配到由原華南工學院分岀來的化工學院(也是國家重點大學,後來又合回華南工學院,如今稱華南理工大學)。沒有家庭背景的都沒有分配到好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