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爾反爾,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實在說不上是個好的行為,常常遭人詬病。
政治家是一類特殊的人群,他們往往由於自身性格、國家及集團利益需要常常出爾反爾,這裏最典型的代表當屬當今世界最火的人物 – 塔國總統川大人。
在中國,不管古代,還是當代,都有大量的政治人物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也就是說,出爾反爾、說話不算話。蔣中正在外蒙問題上的言行就是典型的出爾反爾。
1.外蒙丟失始末
1911年清政府剛剛覆滅,沙俄就立即支持宗教勢力代表哲布尊丹巴宣布外蒙獨立,號稱“大蒙古帝國”。當時的民國政府死活不承認,1919年段祺瑞派徐樹錚率兵推翻了哲布尊丹巴的政權,並占領外蒙。1921年直皖戰爭爆發,段祺瑞無暇顧及,沙俄的殘餘勢力在日本人的幫助下趁機占領了外蒙。在蘇聯穩定好國內形勢後,驅逐了沙俄的殘餘勢力還把領頭的“恩琴”給斃了。從此,外蒙就落到了蘇聯的手裏,並對外宣布獨立。此後的民國政府雖然一直不承認外蒙的獨立,但是一直在忙著內戰和抗日戰爭已經無暇他顧了。
1945年,日本鬼子敗局已定,但是在東北地區還盤踞著70萬的關東軍,蔣中正派宋子文和蔣經國前去當時已是世界一霸的蘇聯,希望其幫忙出兵打關東軍,並且商討歸還外蒙事宜。原本是指望蘇聯拉兄弟一把,結果這位老大哥給中國的選項隻有:要東北還是要外蒙。在這種形式下不得已,蔣介石隻得放棄外蒙選擇東北了,老蔣在這件事情上算是一個罪人。
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同時蘇聯150萬紅軍進攻70萬的關東軍,此時的關東軍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殘了,麵對150萬精銳紅軍,小日本已經有心無力。
在關東軍投降前,蘇聯和國民黨政府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條約約定蘇聯得到30年長春鐵路和旅順海軍基地的共享權,大連為自由港,外蒙可以根據民眾投票決定是否獨立。讓民眾投票決定是否獨立,無非是走走形式,隻是蘇聯找個借口控製外蒙古罷了,而當時蔣中正得到的承諾是蘇聯幫忙解決新疆問題,承認國民黨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且答應占領東北三個月後撤軍。
1946年1月,民國政府正式承認外蒙獨立。
2.蔣中正出爾反爾、“收回外蒙”
隨著國軍的不斷失敗,蔣介石開始對當初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表示不滿,認為暗地裏斯大林對中共進行了支持。1947年,國民政府恢複蒙藏委員會,並且反對外蒙加入聯合國。1948年,民國官方新出版的中國地圖依舊包含外蒙。國民黨敗退台灣後,蔣介石始終放不下此事,沒有善罷甘休。
關於外蒙古獨立,蔣介石在1952年的國民黨七大的政治報告裏也承認,“承認外蒙獨立的重大決策,雖然是全體表決一致讚成的,但我本人仍然願意付出全責。這是我的責任,亦是我的罪愆。”
1953年,台灣當局援引蘇聯並未做到“不援助中共”等條件,不承認外蒙的獨立,向聯合國控告蘇聯,這就是著名的“控蘇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台灣當局順勢在地圖上重新納入外蒙,讓民國的地圖又重新變成秋海棠。
此後國民黨政權,將秋海棠地圖作為維係“法統”的核心符號,其國民大會秘書處自民國68年(1979年)5月至民國80年(1991年)10月所編《會議實錄》與所附《中華民國全圖》都將外蒙劃入版圖,即“秋海棠地圖”。 《陸海空軍軍旗條例》(蔣經國政府於1986年製定)描繪的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旗、地圖含中國大陸、外蒙古及唐努烏梁海等地。從1950年代到1990年代,台灣的教科書、郵票、貨幣上,秋海棠版圖無處不在。國民黨政權長期在台灣的地理和曆史教育上灌輸此觀念。這種觀點曾經深刻影響台灣社會,塑造台灣民眾的世界觀。
1955年12月13日,安理會第704次全體會議,台灣當局代表蔣廷黻在安理會對《聯合國大會3502號草案》中,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的部分行使否決權,理由是外蒙古在朝鮮戰爭中幫助侵略者朝鮮。
1956年12月12日,安理會第756次全體會議,台灣當局代表蔣廷黻投出“五常”中唯一否決票,以外蒙古是蘇聯的殖民地,且被用於侵略中國和韓國為理由,否決蒙古加入聯合國的申請。
1957年9月9日,安理會第790次全體會議,台灣當局代表蔣廷黻再度對外蒙古加入聯合國案實行否決權,理由是外蒙古是蘇聯的衛星國。
1961年10月3日,蔣中正投書美國《生活雜誌》,聲稱決不惜任何代價阻止中共及外蒙進入聯合國。但由於蘇聯揚言如果台灣當局不讓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它將阻止新獨立的非洲國家加入聯合國;而一旦得罪非洲國家恐將使它們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危及台灣當局的席次。在美國壓力下,10月25日,聯合國安理會以9票讚成,0票反對,1票(美國)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了《聯合國安理會166號決議》,建議聯合國大會接受蒙古加入聯合國。台灣當局未參加投票表決。10月2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630號決議案》,接納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台灣當局也未參加表決。
1966年3月26日,美國考慮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台灣當局堅決反對;4月8日,外交部宣布,反對任何國家承認外蒙古之立場決不變更。
1967年3月4日,台灣當局外交部聲明反對任何國家承認外蒙古,稱其為自身領土。
1968年2月27日,台灣當局駐日大使陳之邁向日本政府交涉,強烈抗議日本欲與外蒙古建交企圖。
在1971年的投票中,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獲得“中國”席位並“驅逐蔣介石的代表”,即《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其中支持者中包括當時的蒙古人民共和國。
3.台灣當局徹底放棄外蒙始末
雖然早已事實上放棄反攻大陸,但往後幾十年間,台灣當局一直拒絕承認外蒙為一主權國家,直至90年代憲法增修、政府終止動員戡亂後,此一立場開始受到挑戰。台灣政界內的泛藍和泛綠對於中華民國之領土範圍存在爭議。
90年代初,隨著台灣民主化和外蒙古民主革命,台灣方麵與外蒙的雙邊關係逐漸正常化。
1997年,台北市與烏蘭巴托締結為姐妹市。
1999年,卸任台北市長後的陳水扁展開“學習之旅”,於該年以個人身分造訪外蒙。
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後便決定改變態度,積極推動正式承認外蒙是獨立的國家。2002年1月,行政院修改《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第三條,將“外蒙古地區”從大陸地區的定義之中移除。同年9月,雙方於台北以及烏蘭巴托互設大使館性質之代表處。內政部宣布,自2002年10月3日起,將蒙古從中華民國地圖中移除,並不再發行《中華民國全圖》。同日,外交部亦宣布重新承認蒙古國為一獨立國家。
然而,《中華民國年鑒》直到2005年止,仍然繼續主張其疆域麵積1,141萬8,174平方公裏,陸界大多停格在清末條約,其公告疆域行政區劃仍包括外蒙古。
2017年9月15日,蒙藏委員會裁撤,原業務交由文化部、外交部與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承接。文化部在蒙藏委員會原址成立蒙藏文化中心;台灣與外蒙往來交流的業務改由外交部執行。
至此,台灣以各種方式徹底放棄外蒙。
蔣中正作為一位曆史人物,非常複雜多麵,如何評價是個難題。但人無完人,蔣作為一代英雄,民族存亡危機時刻,能夠率領全體國民對日本侵略者抗戰到底,並最終獲得勝利,僅憑此點,就足以功彪史冊。
蔣對外蒙的問題上,雖犯有罪過,但知錯就改,且堅持到底,應該給個大大的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