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飛
中國研製戰鬥機的曆史可追溯到1930年,張學良為建東北航空工廠下令修築沈陽北陵機場。次年4月,他與荷蘭福克飛機公司議定在此合辦東北航空工廠(沈飛的前身),該計劃夭折於隨後爆發的“九一八”事變。
日占時期,這裏曾是軍用飛機臨時檢修廠;日本投降後,這裏變成國軍北陵空軍站;1948年11月沈陽易手,東北解放軍航校接管空軍站,成立東北航校機務處第五廠。
五廠曾為誌願軍組裝修理米格-15飛機、並生產消耗件副油箱,也為後來的112廠從修理轉向製造奠定了基礎。
沈飛女工生產米格-15副油箱。
1958年大躍進,中國航空工業“激情燃燒”,開始仿製超音速戰鬥機。當年引進的米格-19P戰鬥機最初並沒有被命名為殲6,而是按照毛“東風壓倒西風”的論述,被命名為東風-103戰鬥機。東風-103戰鬥機雖然在1958年12月用蘇聯提供的組件組裝起來,並試飛成功,但並不具有批量生產的條件。特別是當時並沒有引進飛機的工藝規程,蘇聯專家也曾督促盡快引進工藝規程。但中國科技人員認為沒有規程完全可以自己編寫,這導致批量生產後的許多問題。
1958年9月,在飛機還沒有首飛的情況下,空軍就要求沈飛在1959年4月前交付40架東風-103戰鬥機,後來又要求在1959年8月交付75架。但當時沈飛廠裏缺鋼材520噸、鉛缺100噸、鋅缺130噸、銻缺90噸等。在這種情況下,沈飛廠采用有材料的零件先幹、多幹,沒材料的零件不幹的方法,嚴重破壞了有計劃、成套、均衡生產的規律。這樣搞生產,有的零件已經夠400架飛機用仍在生產,造成了嚴重的浪費;而有的零件卻一件也沒有造出來,導致飛機缺零件不能交付。這種混亂的管理,讓飛機廠成了“養雞場”。最終的結果是,1961年東風-103戰鬥機被要求停產,從未交付過部隊!
1958年6月,上級要求沈飛改型設計生產米格-19S戰鬥機,以滿足空軍對白天型戰鬥機的急需。為了爭取時間,沈飛在沒有引進米格-19S戰鬥機圖樣的情況下,由廠設計科在東風-103戰鬥機的基礎上,參照米格-19S樣機,自行改型設計東風-102戰鬥機。東風-102戰鬥機從論證到完成設計工作僅僅用了5個月,對比一下F-35戰機,美國聯合其他8個國家一起研究,足足耗時了半個世紀。
而東風-102戰鬥機如此短暫的工時投入,導致了一籮筐的後遺症,當時為了趕時間,材料複檢製度被取消,許多不符合規範的零部件被裝上了飛機。比如一份報告指出,撫順鋼廠提供的62爐批鋼材,不合格的有16爐批,混料不能用的有19爐批,占總數的56%,浪費180多萬工時,相當於新造60多架新飛機的工作量。另外,由於東風-102戰鬥機是在米格-19S樣機基礎上改進設計的,而且改動不大,在快速試製的情況下,想當然地認為沒有必要進行靜力試驗,結果當發現存在嚴重質量問題,工廠再進行質量整改時,東風-102飛機的靜力試驗居然失敗了。
除了飛機的試製外,在批量生產中,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沈飛所在的遼寧省在大躍進中提出了“翻兩番不夠格,三四番是中遊,五六番以上是紅旗”的目標。沈飛自己的目標是1959年產值翻6番,到最後落實到生產小組,有的居然提出了要翻30番。導致了沈飛生產質量下滑得像垂直過山車一樣,而且慣性很大,造成了一係列災難。
沈飛鑄造車間鎂合金氧化小組,竟把氧化工作由四道工序改為兩道,由2小時減少到了10分鍾。該小組11月初的產量翻了17番,至12月中旬竟然翻了37番。沈飛標準件車間提出了“明年元旦翻五番,迎接新春翻八番,‘五一’獻禮十番見,慶祝國慶十三番……定讓衛星飛上天”的誇張口號。到了1959年1月,沈飛為了生產開門紅,連續搞“衛星活動”,試圖提高單位麵積產量。表麵上,產量急速翻番,本質卻是偷工減料,省略必要的工藝流程,飛機質量漏洞百出。
1960年11月21日,召開了沈陽軍工廠領導幹部會議,要求馬上停產,開展質量整風運動。要原原本本按蘇聯圖樣從頭開始,重新試製殲-6。直到1963年底,中國自行試製的第一架殲-6戰鬥機才真正交付部隊使用。
1966年沈飛生產陷入了無政府狀態。總工程師領導下的“四師一長”管理層,以及下屬科室被砍,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生產指揮組。以“工人師傅意見”或“三結合討論”為借口,隨意更改設計圖樣,不按工藝規範操作,隨便改變生產工序,少裝零件等都很普遍。更嚴重的是,取消了檢驗機構,將其看成是管、卡、壓的活閻王,直接導致了質量無人把關。當時沈飛裝配完的飛機,居然還插著螺絲刀、頂把、鑽頭,帶著這些工具一起飛上天。
300架戰鬥機中有299架不合格
珍寶島事件後,沈飛按照樣機狀態投產200架殲-6III型戰鬥機,超額完成了目標,僅半年時間就投產了300架殲-6III型戰鬥機,結果卻慘不忍睹。1970年,沈飛交付部隊這300架戰鬥機中有299架都不合格。這批殲-6III型戰鬥機的技術質量問題包括:飛機縱向穩定性差,後機身溫度高,機尾罩燒壞,進氣道掉鉚釘,液壓係統不可靠,襟翼滑軌變形等。最終,交付部隊的殲-6III型戰鬥機基本上全盤停飛。到1972年,共有572架有質量問題的殲-6飛機積壓在廠,飛機製造廠再次成為了“養雞場”。
在70年代,中國空軍大約裝備著近3000架殲-6殲擊機,每年發生空中停車的事故次數要要超過180次以上,多次造成機毀人亡的一等事故。空軍殲-6戰機多次的全麵停飛。1974年9月,空軍停飛的殲6戰機一度超過60%,甚至嚴重危及首都北京的空防作戰任務,不得不緊急從西南抽調戰機進駐楊村機場。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殲-6的製造質量才有了根本改變,到1980年的第四批改進型(最後一批改進型),殲-6才徹底進入質量成熟期。這時,距離1960年殲-6首次投入批生產,已經過去了整整20年。
上述這段曆史成了沈飛的“蘇霍伊詛咒”,套上了蘇聯技術體係的“基因鎖”。1970年代引進蘇-27生產線時,沈飛工程師曾試圖修改原始設計以適應國產雷達,卻因蘇聯專家“必須原樣複製”的嚴苛條款被迫放棄。這一妥協直接導致沈飛在後續改進中形成了路徑依賴:蘇霍伊戰機的每一顆鉚釘位置都不敢動,都成了刻在DNA裏的“安全區”。直到2002年殲-11B項目,沈飛首次嚐試用國產複合材料替換蘇-27的鋁合金蒙皮時,竟遭遇全機重心偏移的致命問題。險些讓項目夭折。
成飛
1956年,中蘇簽訂了蘇聯第二批援建中國航空工業的19項協議。132廠(峨嵋機械廠,成飛前身)是援建項目之一,建成於1964年。1965年6月,132廠在量產殲5的同時,開始試製殲7。
1966年文革開始,廠內群眾組織“奪權”,並深度介入成都地區的派性武鬥,驚動了周和毛。1967年3月,中央軍委命令軍管132廠。1968年2月,工廠革命委員會成立,實行一元化領導。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被下放車間勞動。工廠長期處於混亂之中,連年虧損,成為全國聞名老大難單位。
1978年,工廠革委會撤消,恢複了廠長負責製,企業內部管理進行了恢複性整頓。工作重點逐步轉移到以科研和生產為中心的軌道上來。1978年12月,經過10年的研製,殲7I型的改進型殲7II終於試飛成功。
1979年,132廠以成都飛機公司的名義對外開放,軍品生產開始轉向外貿出口,單一的軍品生產逐步向軍民結合方向發展。1984年開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加快新機研製速度,先後研製生產了殲7A型、殲7IIA型、殲7B型、殲7M型、殲7III型等型號的飛機,並出口到10多個國家,產值、利潤達曆史最高水平。
1986年,國家緊縮軍費,成飛軍品任務陡然下降了66%,麵對困境,公司開始實施“軍轉民、內轉外”的第二次艱苦創業。成飛開發的民品包括輕型汽車、摩托車、幹洗機、鋁門窗、模具等等。1988年,公司開始與美國麥道公司簽訂了轉包生產MD80機頭的合同,開始具備生產具有8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民機大部件的能力。
1992年,公司提出了以軍機開發和生產為主體、麥道機頭和機電產品為兩翼的戰略,要求公司民品部“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適應市場經濟環境。1995年,成飛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先後與麥道、波音簽訂轉包生產合同,擴大業務的同時為公司培養出了一批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80年代中期,殲10飛機研製定點成飛。
1998年3月23日,殲10首飛成功。
2003年8月25日,外貿機梟龍首飛成功。
2006年12月20日,首架國內支線客機ARJ21機頭交付。
2009年12月25日,首架C919大型客機機頭交付。
2011年1月11日,J20 首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