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huanlan.zhihu.com/p/53883564
自佛教從西方傳來,逐漸在我國興盛。由於眾生有不同根機,於是釋迦如來為萬千眾生說萬千不同法。到隋唐時,諸般法分為八大宗。八大宗中,又屬禪宗和淨土宗最盛。
一時之間,文人墨客吟詩作賦,若是不能引用幾句佛法道籍,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知識分子。
佛法風靡如斯。
禪宗由菩提達摩祖師開創,不拘泥於修行,講究一個頓悟。達摩祖師下傳慧可(二祖),慧可下傳僧璨(三祖,話說三祖寺就在我家旁邊,歡迎大家來安徽天柱山遊玩),僧璨下傳道信(四祖),道信下傳弘忍,弘忍是為禪宗五祖。
到五祖傳缽的時候,五祖選拔接班人的方法也很別致——命弟子們各作一偈。依次來判定眾弟子的修行程度。
其餘弟子皆根器一般,默默無聞,當時最有潛力的選手當數神秀。神秀作為眾弟子的教授師,佛法修為高深莫測。
神秀其人,史書稱他“身長八尺,龐眉秀耳,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就是說他不僅修行好,顏值還高。作為眾望所歸,所作之佛偈果然是境界高明,不同凡響。(話說這個名字一看就是電視裏妥妥的男一號主角,要是叫什麽“大春”、“阿牛”之類的估計也就沒他什麽事了)隻見神秀上前作偈,風姿卓然,蓋壓一時。偈語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指拭,勿使惹塵埃。”
話音剛落,眾弟子一齊喝彩,紛紛鼓掌稱讚。神秀的意思是說,我的身像是菩提樹一樣(釋迦如來曾在菩提樹下端坐,發願若不成佛,誓不離開此地,後終於證道得果),我的心如明鏡一般光潔。盡管如此,我還常常地擦拭它,不使我的心沾染半點凡塵俗物。
也難怪乎眾弟子紛紛點讚喝彩,佛法講究一個“萬般皆虛幻,一切唯心造”,就是說這世間一切都是俗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毫無值得留念的地方。神秀此偈,已經達到了看破一切世間一切功名利祿的境界。眾生孜孜不倦追求的一切美好事物,在他眼裏都是欲界的塵埃。神秀身在凡間,但是他把持了一顆自己的本心,使自己內心清淨,莫被凡塵沾染。
果然不愧是全寺和尚的希望,下一屆祖師的種子選手。
當時寺裏有一位打雜僧人,名曰慧能。慧能長得平平無奇,穿的也樸實無華,名字也普普通通,最關鍵的是他大字都不識一個。可以說慧能就是放在人堆裏最不起眼的那種人,根本沒有人注意到一個打雜僧人。慧能也作偈一首,並拜托識字的人把它寫下。偈語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偈一出,在場所有眾僧,一時鴉雀無聲。
場麵靜悄悄的,連喝彩聲也沒有。因為這種境界,喝彩都已顯得多餘。甚至在場眾僧能不能理解的了這種境界都是未知。
慧能是什麽意思呢——哪有什麽菩提樹?我也沒有啥明鏡台。我心裏空蕩蕩的什麽都沒有,上哪兒惹到什麽塵埃呢。
佛法不是說“萬般皆虛幻,一切唯心造”嗎?神秀剛才還說我的身像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慧能說,菩提樹是啥?明鏡台又是啥?我眼裏什麽都沒看見,我心裏什麽都沒有。我心裏既然什麽都沒有,我的心怎麽可能惹的到塵埃呢?
於是五祖弘忍拍了慧能的腦袋三下,負手背後,走了出去。慧能於是於當夜,從後門入房,與五祖共語三天三夜。五祖為其說法,付法傳衣,繼承了祖位,是為禪宗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