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雜陳的四年: (二)如此同窗:
同窗本應最美好,無賴勾心又鬥角。
凡事都打小報告,留校尚需靠紅包。
同窗是人生最美麗的遭遇,且行且珍惜-佚名。同學情誼,勝過千金-孟子。
除了師資的好壞外,同窗的素質也是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不光英文水平,還包括很多其他因素,比如,見識,視野,人品等等。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所謂好學校其實是指學生整體素質不錯。
同學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通常情況下,年齡相仿,有基本相同追求,也比較容易溝通。最重要的是,同學之間的情誼應該是比較純潔的,很多情況下,或許還是一輩子的。
77級情況非常特殊,完全不是這樣。 文革十年後第一次招生, 同學年齡跨度巨大。文革前的高三畢業生差不多三十歲了,而應屆畢業生才十七八歲。在社會上摸爬滾打過的和剛剛出校門的不管在哪一方麵完全不一樣。如此大的年齡差距和社會經曆使學校變得更像社會。原本的同窗樂趣和純潔情誼大打了折扣。
同屆有四十多個同學,應屆畢業生沒有幾個,大部分同學混過社會。不可避免地,很多社會上不良習氣自然而然地進了校園。比如說,有些同學從來沒有專心學習,早在大學一二年級就把精力放在建立人際關係,為以後畢業分配做準備,勾心鬥角屢見不鮮。
記得四年級實習時,輔導員突然問為什麽不願意與某同學抬保溫桶。一下子就懵了。從來沒有被要求過幫忙呀,哪裏來的 '不願意'? 完全是無中生有。 輔導員來問,才知道此事。如果輔導員不問,根本不知道有人打了小報告。
抬保溫桶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瑣事。連這樣的事情都會給輔導員打報告足以說明人心是多麽的叵測。或者說是多麽的黑暗。無非就是要把別人當作踏腳石,自己好往上爬。還不知道被打了多少小報告呢? 也不知道有多少同學去輔導員那裏打過小報告?
打小報告是暗的,還有明麵上的。學校規定學生六點半起床做廣播體操。但學校代表隊隊員因訓練可以免去。作為遊泳隊隊員和足球隊隊員,需要常年訓練,按規定是可以不參加早操的。這樣也惹得某些人不高興,到處亂說。說是搞特殊化,不跟同學打成一片。為學校爭光倒成了錯誤。嫉妒之心真是可怕。難道同窗之誼是建立在打小報告和胡說八道之上嗎?
畢業分配最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八十年代初,大彩電在中國已經算是最高檔奢侈品了。有位家境並不好的班幹部為了確保留校,就給老師,也是當時的副係主任送了一台,當然也就如願以償。
其實,送禮這種事早在畢業前就開始了。物質缺乏,寒暑假返校給輔導員和其他領導帶點雞蛋和其他幹貨,或者什麽土特產,關係自然就近了。拿人手短,吃人嘴軟。不能白吃白拿吧!總是要照顧一下。係風漸下,都專心去搞關係,還讀什麽書呢?師老幺更多的像一個江湖,而不是學校。
若幹年後,沒想到的送電視的狗血劇情發生了。為了爭奪一個出國進修名額,師生反目成仇幹了起來,各不相讓。據說,其故事情節精彩絕倫,是拍電視劇的好素材。最後見麵都不講話了,留校的那位後來也調走了。為了電視機留下一個人品與他自己相當的對手,真是自作自受,用四川話來說就是 '該背時'。
除了電視機,還有沒有其他故事不得而知。不是因為爭出國名額,這種事也不會被捅出來的。從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係裏是什麽樣的風氣。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老師喜歡收禮物,學生送禮就好,哪還需要認真學習。用錢來買留校名額不就行了嗎!
除了人品外,同學的素質也是極其重要的。英文專業與其他學科不太一樣,是個洋玩意兒。除了基本文化修養外,還需要有國際視野和對其他文化的理解。那就是為什麽大城市的學生在學外國語方麵比較有優勢的原因。
七十年代末,中國本身就比較閉塞。再加上四川地處西南,離海岸線太遠。所以更加落後。這還不算,很多同學來自四川的縣份,那就更加閉塞。哪裏還談得上國際視野和對其他文化的理解。
來自小地方的人大概都有一個怕人瞧不起的心態。如果來自小地方,又出生於一個普通家庭就更怕被人瞧不起。記得開學不久,碰到一個南充同學就問是哪裏的。說是南充師範學院的。接著又問家裏是幹什麽的。結果很不情願地說家裏是學校的清潔工人。
南充好歹也算是中等城市,還不算是最差的。還有來自鄉鎮的,也就是鄉巴佬。換句話說就是 '土鱉' 。不是說要以出身來看人。但環境畢竟是人成長的重要因素。連普通話都講不好的 '土鱉' 碰上英語這個 '洋玩意兒' 會產生什麽樣的火花? 大家可以盡情地發揮想象力。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不知道應該算是酸甜苦辣的哪一味?
對個人而言,代課老師和大學生是天地之別。一報到,輔導員不僅告訴我的高考成績,而且說已經看過全部擋案。因為會拉手風琴吹小號幹過宣傳隊又當過體育老師有工作經驗,所以是係文體委員的不二人選
係裏倒是沒有看錯。二月份進校接下來就是學校田徑運動會,係裏需要人領隊入場。在嘉陵廠子弟校運動會做過幾次副總裁判長引領開幕式。一切都是輕車熟路,給係裏麵增光不少。接著係裏以年級為單位進行大合唱比賽。女高音由成都來的一個女同學擔任,但是無男高音。實在沒有辦法,我這個文體委員的男中音隻好勉為其難,幸不辱此命。
平時文體委員還有一個職責是豐富同學們的文體活動。其中一個具體事項是每個星期到沙坪壩電影院買集體票。然後分售給同學。 另外,做為學生幹部也參加助學金的會議,決定助學金的分配數額。
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不知道是不是N家血液中做知識分子的成分多於當官的成分。到了第二學年,頭腦一發熱,異想天開,覺得隻要把書讀好了一切都好。沒有給任何人商量,就給輔導員說不想幹了。辭掉了係文體委員的職位。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太衝動太幼稚了,或者說錯誤地估計師老幺的形勢,也把同學看得太好了。
殊不知大學也是社會的一部分,存在著勾心鬥角。當學生幹部時,從來不會無中生有去輔導員那裏說某某同學的不是。但這不保證其他同學不會這樣做。一旦不在其位,就會被人打小報告,就像前麵提到的抬保溫桶的那件事。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心太善良,人太天真。人心隔肚皮。要知道社會上隻有利益兩個字,為了利益就是你死我活。
辭掉係文體委員的事可能也影響到最後的畢業分配。以為學習成績決定一切(在其他學校或許可以)。其實人際關係在任何時候都是重要的。做為係學生幹部是有很多機會和係裏搞好關係。要往上爬,也不是沒有機會。應該永遠記住再好的規定製度都是由人來掌握的。這又是酸甜苦辣的哪一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