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孫立人寫給冰心的信曝光,字蒼勁有力 (ZT)
1990年,被軟禁33年重獲自由的孫立人將軍收到了一封來自大陸的特殊來信,熟悉的字跡令他眼眶濕潤。
這封穿越海峽的家書,承載著冰心半個世紀的牽掛。
顫抖的手掌撫過信紙,他仿佛看見歌樂山上共話時局的摯友。
而今,兩位九旬老人隔著海峽相望,紙短情長的背後,是整整一個時代的滄桑。
寫信人是他多年好友、著名作家冰心,希望有生之年能夠再見一麵。
此時的孫立人已背井離鄉40載,又何嚐不想家?不久,他提筆寫下一封情真意切的信,現存於中國現代文學館書信庫。
值得一提的是,90歲高齡的他,筆跡依然瀟灑剛勁,驚豔眾人!那麽,他是如何回複的呢?
孫立人與冰心的友誼要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1923年8月,一艘名為傑克遜號的遊輪駛離祖國,前往遙遠的美國。
乘客中有一群意氣風發的年輕學子,梁思成、顧毓琇、梁實秋、吳文藻、孫立人等80多位清華學生,以及燕京大學冰心,同為留學生前往美國深造。
當時的孫立人和冰心隻是點頭之交,並不太熟悉。然而,他們沒有想到,日後他們會延續一段長達幾十年的友誼。而連接他們友誼的,正是吳文藻。
吳文藻與孫立人是同窗好友,而冰心後來成為吳文藻的妻子。
孫立人從小就是標準的學霸,14歲時在1000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通過清華入學考試。他不僅成績優異,還是籃球、足球、排球、棒球等樣樣精通的運動健將。
1921年,他和隊友在第五屆遠東運動會上大敗菲律賓和日本隊籃球隊,為國奪冠。
在清華苦讀9年,從土木工程係畢業後,孫立人考取了公費留學生,進入普渡大學攻讀土木工程專業。
然而,目睹列強橫行,他違背父親的遺願,毅然棄筆從戎,考入弗吉尼亞軍校,與巴頓、艾森豪威爾等人成為校友。
學成歸國後,孫立人從基層做起,後被宋子文欣賞,調往財政稅警總團。他將西方先進的理念與中國傳統教育相結合,創建孫氏操典,提高了軍事戰鬥力。
淞滬戰爭打響時,孫立人與日軍浴血奮戰,7次擊退強渡蘇州河的日軍,自己卻身中13枚彈片。
孫立人昏迷了整整三天三夜,幸運的是,他最終從鬼門關被救了回來。傷愈後,他立即投身於武漢保衛戰。
1942年,孫立人率軍遠赴緬甸。在仁安羌一帶,7000多名英軍被日軍包圍,形勢危急。孫立人將軍果斷率隊出擊,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跡。他在緬甸戰場立下赫赫戰功。
然而,由於他天性耿直,不善逢迎,始終無法與蔣介石的嫡係部隊相提並論,一直受到排擠。那段時間,他經常要去重慶述職,就各種誣告向蔣介石進行解釋。
而此時的吳文藻、冰心夫婦也因逃離重慶政’治漩渦,躲到了重慶嘉陵江邊的歌樂山。
冰心甚至拒絕了宋美齡為其安排的清閑高薪的全國婦女指導委員會文教所組長的職務。
在此期間,孫立人常去拜訪昔日同窗,交談甚歡、其樂融融。
冰心後來在文章中回憶道,當他談起在滇緬戰場時戰績時,神采奕奕,“我們真為他感到驕傲!”
朋友之間的真誠理解與鼓勵,讓他們在低穀煩悶之時找到精神寄托。孫立人還特意給吳文藻夫婦送來了一個特別的戰利品——一把帶有利劍的防身手杖。
1946年,冰心隨丈夫作為中國駐日本代表團,常駐日本,直到1951年才回國。而孫立人則在1949年跟隨蔣介石去了台灣。
沒想到,此後的他卻因功高震主,莫名深陷風波,被軟禁長達33年。直到1988年蔣經國離世才重獲自由,此時他已是88歲的耄耋老人。
遠在大陸的好友冰心聽聞消息,托人帶去一封信,望有生之年能再見一麵。
孫立人深受感動,在回信中寫道,自己身體大不如從前,“何時能一造訪,暢話平昔,殆未可必然,亦終期所願之得償也。”
1990年10月,冰心迎來九十大壽。孫立人發來賀電:“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欣逢九十大慶,敬祝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弟孫立人拜賀。”
沒想到僅僅一個月之後,孫立人卻在台灣突然病逝。臨終前,他喃喃自語:“我對得起祖國,對得起祖國......”
並立下遺囑:“如果不葬大陸,棺不入土”,令人淚目。
冰心從朋友寄來的香港《明報》剪報上得知好友離世的消息,不禁潸然淚下。
台灣友人向她講述這位故人的葬禮,自發前往吊唁者逾萬人,台灣今後大概不可能再有同樣感人的場麵了……
90歲的冰心提筆寫下感人至深的《紀念孫立人將軍》,還作詩一首:
“風雲才略已消磨,其奈尊前百感何。吟到恩仇心事湧,側身天地我蹉跎。”
這份穿越歲月的友誼令人動容。孫將軍寫給冰心的珍貴回信現珍藏於中國現代文學館書信庫。
這封泛黃的信箋,承載著跨越世紀的深情厚誼,更見證著中華兒女的錚錚鐵骨。
將軍的筆跡如刀刻斧鑿,字字浸透家國情懷;文人的詩行似杜鵑啼血,句句盡顯赤子丹心。
當海峽的風吹動信紙,我們仿佛聽見曆史的回響:
有些信念,囚禁不了;有些情誼,山海難隔;有些英魂,終將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