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產中有好幾樣重活,插秧和收割是兩種重活,除此之外抗旱也是極其辛苦的活。
村前有一條十來米寬的小河流,由於地勢低,在沒有抽水機的年代對水田沒有什麽作用。所以人們以前在比較高的地方修挖了許多堰塘蓄水來灌溉農田。在不太幹早的年份能保證水田用水,一旦大早就沒有收成了。
為了增加抗旱能力,村裏攔腰截斷了小河建起了一座小水壩蓄水,又在壩旁修建了一個十來米高的水渠,用抽水機把水抽到渠裏順著流就可以澆灌許多田地了。為了給地勢更高的田澆水,又在遠處修了更高的水渠進行兩級提水,更多的田可以得到灌溉。村裏後來又在地勢更高的地方開墾了許多荒地,於是又加了三級提水水渠。這樣在不是特大旱的年份,水可以自給,但若遇特大旱,就需要從外麵調水。
縣裏在離村二十多裏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相當大的水庫,可以通過水渠流到村中地裏,或者補充村前小河裏的水。這樣通過本地和外地的水相結合,當地農田基本能旱澇保收。
這些水利設施都是五六十年代當地人肩挑手挖人工修成,很少用到機械。這是在經濟條件極端落後的條件下不得已的辦法。即使有了這些水利設施後,每年抗旱也是青壯年出動,疏通水渠,抬機器裝水管抽水,處處把關才能把水引到田裏。在農村種田沒有一件事是容易的,田園風光隻在不種田的人寫的詩裏才有。
分田單幹後,村民開始時會為了爭水而吵架甚至打架,有些水渠淤塞了也沒人疏通就荒費了,不過大部分還在,有時村裏還是組織人疏通。後來聽說人們有了很長的皮管輸水,可以直接把電機水泵放在河邊把水輸到極遠的地方,這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用水也解決了需要大家協作弄水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