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光緒六年至二十年,旅順要塞建成船塢、艦船修理廠、各種倉庫、營房和10處炮台群等建築。東側自西向東,依次建有黃金山炮台、黃金山副炮台、摸珠礁炮台、老蠣咀炮台、老蠣咀後炮台等。西側自東向西,依次建有老虎尾炮台、威遠炮台、蠻子營炮台、饅頭山炮台、城頭山炮台等。
這些炮台附近,還建有若幹小炮台,彼此互相策應,形成前衛炮台群。這些炮台群大多參照德國炮台製式建造,內用大條石砌築,外用厚土被覆,共配置海岸炮63門,其中200毫米以上口徑的火炮14門。黃金山、老虎尾兩處炮台,分別配置了11門和5門火炮,形成交叉火力,控扼海口航道。
旅順要塞除了口門兩側外,還在其後東西兩側的群山之間,沿金州至旅順大道之東側,依次建有鬆樹山、二龍山、望台北、雞冠山、大坡山、小坡山等炮台,配置克虜伯等各型火炮近80門,使相鄰兩台之間形成交叉火力,依次綿延,保衛旅順口的安全。
甲午戰爭爆發時,旅順要塞區又增建了不少臨時炮台,並增配了相應數量的火炮,使旅順成為一座具有完整火力配置的海軍基地。
大連灣炮台要塞
大連灣是旅順、金州後路要口,建有和尚島東炮台、和尚島中炮台、和尚島西炮台、老龍頭炮台、黃山炮台、徐家山6處炮台群,共配置海岸炮22門,其中200毫米以上口徑的火炮12門。
此外,還駐有水雷營,可在戰時布設水雷。據日本稱,大連灣配置的 “二十四公分、十五公分克虜伯各炮,均為自動回轉式射擊炮,可向炮台前後左右八麵進行射擊,實為無雙之利器。”
威海衛炮台要塞
威海衛位於山東半島北端,也是北洋海軍的一個重要基地。其港灣長約20多公裏,南岸建有皂埠咀、鹿角咀、龍廟咀3處炮台群;北岸建有北山咀、黃泥溝、祭祀台3處炮台群;離岸約4公裏處的劉公島上建東泓、迎門洞、旗頂山、南咀、公所後、黃島6處炮台群。
以上炮台群共配置海岸炮100門,其中200毫米以上口徑的大型火炮40門。除了海岸炮外,威海衛南幫後路所城北和揚楓嶺、北幫後路合慶灘和威海城北老母頂等地,還建有陸路炮台群4處,配置火炮31門。
至甲午戰爭前,威海衛要塞區各炮台配置的海岸炮、陸路火炮近170門,此外還駐有水雷營。
大沽口炮台要塞
大沽口是天津的門戶,其要塞火力的配置,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有很大的改進。至光緒年間,大沽口南北兩岸共建炮台群4處,它們周圍的小炮台達40多座。
南岸主炮台配置各種火炮56門,其南的新炮台群配置各種火炮21門;北岸北炮台群配置各種火炮74門,西北炮台群配置各種火炮26門。總數達到了177門。
北洋各炮台群,雖然300毫米以上口徑的火炮比較少,但240毫米以下的為數不少,基本上具有守備海口的能力。若再加上海口布設的水雷和水麵艦隊的火力係統,是足以重創日軍艦隊的。
結果李鴻章的海岸炮兵沒打幾炮就全跑了,把這麽多,這麽好的大炮全送給日軍了。讓日軍用這些海岸炮去打威海衛港內的北洋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