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集體化,我在俄羅斯旅行時,導遊告訴我俄羅斯還是集體農莊,並沒有蘇聯的分解而改變農民的地位。她的解釋如這裏有些人所說的。土地平整,而且人多可以購買大型機器,如康拜因等,徹底體現了集體化的優越性。
但是,我這裏要加一句。在上海家裏認識了一個德國大嫂。文革前她回國探親。回來後抱怨德國缺少蔬菜。原因是農莊實行八小時工作製。和工廠裏的工人一樣,農民一到點就下班回家。(共產主義社會取消了三大差別的優點)這樣嚴格的作息製度,無法培養出正常的蔬菜。可以看出,農民這份工作還是有優點的。八小時工作製,食宿不用另外開銷,上班開開拖拉機而且陽光明媚空氣新鮮。一到雨天就不用風裏來雨裏去的上班,下班後可以跳跳舞拉拉手風琴什麽的,更要命的是,沒有裁人之憂。(本壇胡風兒子在農村後期的生活就有點這個意思,或者看蘇聯大外宣的電影《幸福的生活》)估計這也是俄羅斯至今還在吃大鍋飯繼續集體農莊的原因。還有,可能俄羅斯人沒有中國人那麽內卷,隻要有鮮黃瓜,大肉腸,伏特加就OK了。這也是為什麽俄羅斯的雞底屁隻和廣東一樣。
文革前上海還是有幾個德國大嫂的。她們是嫁給了留德的學生帶回上海的。以前上學時走過一個公寓就有一個德國老太,聽說有神經病天天在窗口大罵,不過她還是用自己的母語開罵,無人能懂。
最後加上一句,俄羅斯的集體農莊還隻是導遊的一麵之詞,到底是怎回事,我也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