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糧食進口的曆史啟示(轉)

近代中國糧食進口的曆史啟示_理論前沿_人民論壇網 

作者: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 徐 暢

中國糧食進口曆史悠久,北宋真宗時期曾經輸入占城稻3萬石,用作改良稻種。清初康乾之際,為滿足東南沿海經濟商品化、人口增多、軍糧需求,清政府鼓勵商人從東南亞輸入米穀,高峰期年約三四十萬石。鴉片戰爭後,據海關1867—1947年記載,中國進口糧食(僅指米穀、小麥、麵粉)種類、數量、價值漸趨增加,20世紀30年代前期到達頂峰,全麵抗戰爆發後數量減少,1943—1945年進口斷絕,1946—1947年急劇縮減,1948—1949年幾乎再次完全斷絕。近代中國糧食進口大致可以分為曲折發展(1867—1921年)、迅猛增加(1922—1937年)和逐漸減少(1938—1947年)三個時期。1867—1947年 的81年中,78年有糧食進口,其中大米、小麥、麵粉分別進口約6.607億、1.568億、1.391億擔,三項合計共約9.0266億擔。81年中隻有1917、1919、1920三年糧食貿易出超,分別約出超26萬擔、750萬擔和1190萬擔,其餘78年分別共約入超6.02億擔、1.104億擔、1.127億擔,三項合計共約入超8.2517億擔。

縱觀近代中國糧食進口曆史,品種由單一的米穀增加到小麥、麵粉和少量雜糧,進口數量在波動中不斷上升,銷售範圍由沿海向內地逐漸擴散。近代中國糧食進口原因複雜,影響廣泛,對於當今中國糧食安全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糧食產量不足是近代中國糧食進口的一個關鍵因素

1920年代之後,糧食大規模進口,“糧食問題”隨之出現。關於中國糧產,“不足論”占據主導地位,一般認為正是由於產量不足,才導致大量進口。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頒布的《中國米麥自給計劃》說“今日之米麥問題有三”,第一即是“生產不能自給”。但是也有少數學者認為糧食可以自足,例如蔣學楷估計20世紀30年代中國糧食供求約盈餘2.5億餘擔。

據實業部中央農業實驗研究所1933年調查,全國平均借糧農戶48%;據美國農業經濟學家卜凱1929—1933年對中國19省148縣151個地區調查,農戶平均糧食購買率達35%;據中央農業實驗研究所1935年調查,中國鄉村人口主食結構中雜糧占51.6%。凡此,均說明中國糧食市場屬於“賣炭翁型”消費,市場上的商品糧並非絕大多數農戶的餘糧。總之,老百姓尤其是農民一年糠菜半年糧、幹少稀多、農閑一天兩頓稀飯等史實,說明近代中國糧食沒有真正滿足國人消費需求。

近代中國糧食沒有自給,並不表明中國農業養不活國人,糧食產量不足是國內外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曆屆政府都沒有從戰略層麵重視糧食生產安全。中國有重農的傳統,所謂“洪範八政,食為政首”“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等,都說明曆朝曆代對糧食問題高度重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統治者明曉糧食問題的重要性,但是采取的實際行動卻乏善可陳。晚清戊戌變法方有設立農工商總局、農會之議,但戊戌政變後全部落空。清末新政時期農工商部為製定和頒布《農會簡明章程》奏折說“農會之設,實為整理農業之樞紐”,但是鮮有實際舉措。一直到清廷覆亡,中央都沒有專門的管理農業機構。民國北京政府雖然在中央設立農商部,地方設立勸業道和農事試驗場,然而於糧食生產幾無建樹。南京國民政府實業部下設中央農業實驗所,行政院下設農村複興委員會,國民政府直屬的建設委員會和經濟委員會分別設立振興農村設計委員會與農業處,可謂政出多門,仍舊缺乏專門和統一的糧食生產與管理機構。全麵抗戰爆發後,1937—1939年國統區糧食供求尚不緊張,沒有引起政府重視。1940年糧食危機後,蔣介石和國民政府首先想到的是“糧食統製”,也就是要把現有糧食掌控在自己手裏,而不是如何增產。

總之,近代中國政府沒有從戰略上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安全,糧食產量不足,是導致糧食大量進口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深刻的曆史教訓。

全麵看待糧食進口的影響和作用

近代中國糧食進口對中國糧食市場、貿易平衡和工業都造成了一定的負麵影響,但卻對調劑民食、經濟轉型和城市化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糧食進口對中國糧食市場產生的影響,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壓低了國產糧食價格,從而導致“穀賤傷農”。上海市場洋米價格低於國米,因而國米價格決定於洋米價格。不僅如此,上海米價又影響安徽、江西、湖南米價。例如1930年上海米價飛漲至20元,不久洋米傾銷,滬上和內地國米價格大跌。又如1932年廣東晚稻因洋米競銷,價格較上年跌落15%—20%。二是洋糧搶占了國糧市場。就米穀而言,主要體現在米市萎縮、閩粵等地國米減少、洋米由缺糧區向餘糧區和自給區擴散等方麵。例如蕪湖大米主要外銷廣東、浙江,潮汕最多時年購三四百萬石,寧波最盛亦達四五十萬石,1902年以前年均出口600萬餘石,但1920—1930年間僅1925年出口610萬擔。1912年以後洋米在廣東銷路急劇上升,1912—1931年國米輸入量平均占輸粵大米37%,洋米平均占63%。福建1875—1892年輸入國米比重大於洋米,1893—1899年互有高低,1899—1936年洋米年均70%。不僅洋米進口衝擊了國內大米市場,小麥亦然。尤其是1931年和1933年國民政府向美國借款換回的小麥,對國內麥市衝擊尤大,致使華北小麥嚴重滯銷。

糧食進口對中國貿易和工業的影響主要是加劇了貿易不平衡,從而限製了工業原料進口,不利於工業化。據海關記錄,1912—1932年米穀、小麥、麵粉共計約入超20億關兩,1927—1932年是近代中國糧食進口最多的6年,曆年糧食進口值分別占入超總值14.7%、49.6%、57.9%、40.2%、34.9%和35.5%,平均達38.85%,糧食進口值所占比例之高、數量之大,不可謂不驚人。巨額的糧食入超限製了工業生產資料的進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近代中國工業化進程。

糧食進口雖然對近代中國造成了一些負麵影響,但是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首先,調劑地區民食不足。清代廣東糧產已經不敷民食,近代更加嚴峻。20世紀30年代,廣東缺米年約1300萬擔,全省大約短缺2月民食。廣東所缺大米一則依靠安徽、湖南等省國米,二則有賴從東南亞輸入洋米。據統計,1912—1922年年均進口洋米約525萬擔,1923—1937年年均進口約828萬擔,而1912—1937年廣東輸入國內米穀、麵粉和雜糧年均約462萬擔,三項合計尚不及進口洋米。福建明代中期開始缺糧,入清以後更加嚴重。據估算,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全省缺米約155萬擔。1899—1936年福建年均分別輸入洋米81萬擔、洋麵26萬擔,雖然有人估算洋糧僅大約相當於8—16天的口糧,但因輸入地區和季節集中疊加,如果沒有及時進口,就會引發局部地區嚴重的糧荒。上海自1843年開埠,人口漸趨增加,糧食消費隨之增長,全麵抗戰前洋米對上海民食並不是特別重要。全麵抗戰後由於日軍禁止內地糧食流入上海,民食幾乎全賴進口,1938—1941年分別約進口65萬公擔、46萬公擔、392萬公擔和609萬公擔,毫不誇張地說,如果離開了進口糧食,“孤島”時期的上海市民將無以為生。其次,應當長期看待糧食進口的影響。從整個近代中國曆史觀察,糧食進口對中國工業化不全是消極作用,對人口流動、城市化等社會轉型也有一定的正麵作用。

總之,近代中國糧食進口的曆史啟示我們,在保證糧食生產滿足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國際市場,按照需要進口,積極利用國際糧食資源。

糧食安全需要建立生產、消費、儲備、流通、進口等有效協同體係

中國自先秦以來就有糧食儲備的優良傳統,逐漸形成了常平倉、義倉、社倉三種儲糧體係,糧食倉儲豐年積穀,荒年平糶、借貸、賑濟,對穩定糧市、調劑民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清初康乾時期積穀甚豐,迨至晚清倉政弊端百出,儲糧數量急劇下降。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少許殘存的倉儲糧食,或被管理者盜賣,或被挪作軍需,已經完全喪失積穀備荒、調節民食的功能。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中央和地方雖都製定了相關法規政策,試圖振興倉儲,但是總體來看效果並不明顯。據調查,1931—1935年全國各省糧庫分別約儲糧29萬石、390萬石、556萬石、723萬石、823萬石,遠遜康乾時期數千萬石規模,調劑作用有限。

自由流通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近代中國卻盛行“米禁”。尤其是1905年清政府頒布《運米出省章程》,除特許者外一概不準運糧出省,致使省際糧食流通更為不暢。民國時期雖然政府迭頒糧食自由流通條例,但是中央權威有限,地方各行其是,效果甚微。近代中國災荒不斷,產米區域特別是餘糧省份,在遭受自然災害或者糧食減產之時,擔心本地民食不足引發事端,每每實施“米禁”,限製糧食流通。產米省份的米禁令,往往引發廣東、福建、上海等需要國米調劑民食地區的恐慌,於是紛紛訂購洋米,導致大量洋米進口。

近代中國糧食市場組織層級繁複,從產地市場到終點市場層層轉運,關關交稅;運銷機構疊床架屋,具有極強的封建性和寄生性;交通不發達,運輸工具落後,流通規模受限,運輸時間長。凡此種種,均導致糧食流通成本高昂。例如1936年洋米由香港至寧波運銷成本每擔0.442元,而皖米經蕪湖運至寧波每擔0.816元,每擔湘米經長沙至寧波2.046元,較洋米經香港至寧波高5倍。上海從漢口輸入小麥每擔運銷成本0.9兩,從蚌埠輸入每擔2兩,而美洲小麥運至上海僅需0.4兩。漢口麵粉廠從美國西雅圖等處采辦小麥,由船裝運經太平洋而達漢口,反而較從中國西部采辦約便宜25%。糧食流通的高成本必然導致流通的低效率,致使國產糧食調劑的低效乃至失效,從而為外國糧食進口創造有利條件。

進口糧食補充國產不足,需要滿足兩個條件,才能有助於糧食安全。一是糧食進口必須具有自主權。清初康、雍、乾時期明文允許東南亞輸入米穀免稅,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章程》《通商章程善後條約》等也有同樣規定。雖然糧食進口關稅被認為是糧食進口的重要因素,但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糧食輸入數量有限,糧食進口在當時主要發揮了彌補國內糧食不足的積極作用。二是一戰和二戰期間的中國糧食進口曆史,說明必須保證在需要糧食的時候能夠進口,不被“卡脖子”。一戰期間各國忙於戰爭,糧食生產受到影響,產量下降,需求增加。為此,北美非參戰國家和歐洲交戰國家都實施糧食管製政策,對殖民地糧食生產和貿易也采取管製,這是該時期中國輸入糧食減少的主要原因。1937—1941年中國海岸還未被日軍全麵封鎖,海上交通線尚未遮斷,廣東、福建和上海能夠按照需要進口糧食,但是1942年之後海上交通中斷,糧食進口完全斷絕。

綜上所述,糧食產量滿足消費需求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進口是必要的補充,除此之外,還需要有適量的儲備、完善的流通體係和高效的運輸能力,隻有這些因素協同作用,才能達到糧食安全保障的目標,然而近代中國卻沒有能夠建立起這樣的糧食安全體係。

 

所有跟帖: 

我有一個舅舅是抗戰時中央大學學農業經濟的。以當時的生產力,中國養不活自己,神仙來治國也無法。進口糧食是必須的。但新政權一 -十具- 給 十具 發送悄悄話 十具 的博客首頁 (90 bytes) () 03/28/2025 postreply 14:24:40

是的!最近讀到一篇文章,就是關於劉鄧“西南剿匪”的,其實那些“匪”,就是種地的農民,被逼得沒活路了,因為新政權征糧太厲害 -精木- 給 精木 發送悄悄話 精木 的博客首頁 (799 bytes) () 03/28/2025 postreply 15:03:02

最近的研究表明,1949年新解放的 西南、華東、華中等地均因征糧問題引發了民變甚至“匪亂, 那麽 老區是否好一點? -精木- 給 精木 發送悄悄話 精木 的博客首頁 (799 bytes) () 03/28/2025 postreply 15:16:29

從你這幾個帖子終於看出你是個無知無畏的人了。剿匪是剿的老百姓?你穿越去了古代了? -新手庚- 給 新手庚 發送悄悄話 新手庚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9/2025 postreply 09:27:11

這個《中國曆年糧食進出口》表可以很清楚地看到,1951年到1954年幾乎無糧食進口,而出口仍舊保持在高位 -精木- 給 精木 發送悄悄話 精木 的博客首頁 (11745 bytes) () 03/28/2025 postreply 15:20:42

沒辦法啊,農業國隻能靠農業出口賺匯,買其它國家的工業產品。這是必經之路。 -衡山老道- 給 衡山老道 發送悄悄話 衡山老道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8/2025 postreply 15:17:52

1避戰,2 聽馬老的立即控製人口,3 優先發展輕工輕資本高效益,4 靈活外交引進技術和資金,5 出口經濟作物而不是糧食。 -十具- 給 十具 發送悄悄話 十具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8/2025 postreply 15:42:08

你這是書生之見。朝鮮一旦被美國占領,後來印支必然不保,最後周圍都是敵人。全世界以前有哪個國家計劃生育?生存是首要問題。 -衡山老道- 給 衡山老道 發送悄悄話 衡山老道 的博客首頁 (102 bytes) () 03/28/2025 postreply 16:47:41

沒有韓戰美國就不會在越南接手法國。日本投降後美國讓中國駐軍北越,就是不想法國重返印支。美國官宣不介入ROC和PRC的任何 -十具- 給 十具 發送悄悄話 十具 的博客首頁 (223 bytes) () 03/28/2025 postreply 19:26:46

還有反你直覺的,1952印度成了第一個搞計劃生育的國家,隻是她執行力太差而已。印度在獨立後消滅了英治下頻發的饑荒,打毛臉 -十具- 給 十具 發送悄悄話 十具 的博客首頁 (21 bytes) () 03/28/2025 postreply 19:50:03

別回避問題的實質,那就是毛心黑,玩《商鞅書》貧民、愚民、疲民的厚黑術。千萬人的命換一場史詩級經濟災難。這是必經之路? 中 -十具- 給 十具 發送悄悄話 十具 的博客首頁 (87 bytes) () 03/28/2025 postreply 20:25:44

糧食結構太單一,是主要問題。玉米,土豆沒有及時普及,和歐洲對比,是糧食短缺的主因 -哪一枝杏花- 給 哪一枝杏花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28/2025 postreply 18:57:20

沒有讀這篇論文,不過作者是怎麽考慮日占時期東北糧食出口的,讀過的同學能否給個摘要?我們現在都知道東北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基 -Amita- 給 Amita 發送悄悄話 (290 bytes) () 03/28/2025 postreply 22:53:0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