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禁煙前後的信息缺失:後果和因由(3/3)

清朝怎麽這麽閉塞呢?這至少得從康熙說起。

清朝建立之後,較早跟洋人通商的是鄭成功。康熙二十二年,他的孫子鄭克塽降清,台灣歸順大清。而早先二年,清朝已經平定了三藩之亂。所以康熙在二十三年(1684)取消了先前的禁海令:“今海內一統,寰宇寧謐,滿漢人民相同一體,令出洋貿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開海貿易。” (張廷玉 1958, 《市糴》二,考五一五七上)第二年,清朝在江蘇鬆江(今屬上海)設江海關、浙江寧波設浙海關、福建泉州設閩海關、廣東廣州設粵海關。當時開放的大小港口上百。清朝本來是有胸襟的。在鴉片戰爭之前,一般任用西人擔任欽天監監正。康熙帝尤其開通而好學。他對西方傳教士有好感,在三十一年(1692)發布了容教令。而在此前後天主教會在華的活動都帶來一些摩擦,主要問題之一是教會禁止華人祭祖尊聖,這當然是很傷害民族感情的。所謂禮儀之爭愈演愈烈,分別上達教廷和清廷 (黃伯祿 1894, 550-52)。

康熙帝不勝其擾,最終在五十九年臘月(1721)朱批:“覽此條約,隻可說得西洋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國之大理。況西洋等人無一通漢書者,說言議論,令人可笑者多。今見來臣條約,竟與和尚道士異端小教相同。彼此亂言者,莫過如此。以後不必西洋人在中國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欽此。” (陳垣 1974, 70-71 & 96)康熙帝是滿人,漢語言文化靠後天學習,當然有資格這樣批評洋人。他的這段朱批是清代中外關係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雖然接下來康熙帝對西方傳教士還算客氣,繼續利用他們的專業技能,但是他就此奠定了清朝外交的一個基調,那就是西人多事,須得排抑。

雍正、乾隆二帝延續了這樣的外交政策。清朝禁教,持續到鴉片戰爭以後,直到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中美望廈條約》中才開始放鬆。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朝開始實行廣州一口通商的政策。兩年後發生英商洪任輝(James Flint)事件,清朝明確限定廣州一口通商 (Hsu 2000, 139-42)。其間廣州當局發布的《防夷五事》規條,後來不斷完善,甚至包括不許洋人買中文書、學習中文的禁令 (蕭一山 1962, 836-37)。一口通商的政策,到鴉片戰爭之後才無以為繼。

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使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訪華。乾隆帝在發給英王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的一道敕諭中說,“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爾之正使等所親見。然從不貴奇巧,並無更需爾國製辦物件。” (清實錄館 1986, 183-85)這不僅反映清朝當時對洋貨的總體態度,而且這種態度左右著對外貿易和外交政策,並一直延續到了鴉片戰爭。

有清以來、一直到鴉片戰爭,清朝的外交基本上是有來無往,不斷有洋傳教士、醫師甚至外交官到中國來,但清朝並不派人出國了解外部世界,象西漢張騫、東漢班超、明朝鄭和那樣。而除了服務宮廷的少數幾位傳教士,清朝對於來華的絕大多數西洋人,堅持拒之以千裏之外的態度。實行一口通商政策之後,更是這樣。清朝體製禁止官員私下跟洋人接觸,官員中基本上沒有跟西人有深入交流的。就是像林則徐這樣較開明、有膽識的官員,也不敢貿然跟洋人有直接、深入的交流。1839年下半年,林則徐托人找伯駕治過疝氣。配合適的疝帶需要本人出麵,但林則徐始終沒有露麵,全是通過中間人 (Parker, Tenth Report of the Ophthalmic Hospital, Canton, Being for the Year 1839 1840, 636-37)。清朝一方麵有來無往,另一方麵拒人千裏,閉目塞聰,又怎麽能夠了解西方呢?進入十九世紀,西方已經發生工業革命了,清朝還沒有覺醒,繼續強力推行鎖國政策,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因為閉關鎖國而遭受的損失。

1721年康熙的禁教令和1757年乾隆的一口通商政策,奠定了鴉片戰爭前清朝外交閉關鎖國的基調。這個基調是在康乾盛世奠定的,不可以模式化地以“清政府腐敗無能”概括,也不能簡單地以明主、昏君來論定。清朝自絕於工業革命之外,與西方列強此消彼長,喪失競爭優勢,陷入衰敗,最終崩潰,禍根早在康乾時期就埋下了,責任不全在後來的道光、慈禧等人。1794年1月,馬戛爾尼離開中國前不久在日記中寫道:“大清帝國是一艘老舊而狂野的一流戰艦,在過去的一百五十年當中,前後一係列幹練而機警的能臣努力保持它浮在水麵、並以其體貌震懾鄰國。但是一旦碰到由一位不稱職的人掌舵,不注意行船紀律和安全,它可能不會馬上沉沒,而會在失事之後繼續漂流一些時間,最終在完全解體之後漂到海岸;不要指望在舊船底的基礎上實現重建。” (Robbins 1908, 386)清朝後來的曆史大體證實了他的預言。

清朝作為一個龐大的社會係統,跟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信息隔絕。鴉片戰爭到來之前不能預見,到來之後一敗塗地。其中的失敗,不是個人的,而是係統性的。係統性的失敗,不能簡單責怪個人,包括康乾、林則徐等君君臣臣,而應該去尋找更深層、係統方麵的原因。雖然個人責任不能逃脫,但是具體到康熙、林則徐等個人,他們因應中外往來,基本合乎情理,不能過分苛求。而當時中國社會是一個封閉係統,基本與外界隔絕,中外物資、信息交流都大受限製,可能才是問題的關鍵。在人我強弱對比、對外交流利弊的範疇之外,一個社會應該有一個基本價值取向,而這個基本價值取向應該是開放的。隻有保持係統開放、保障信息流通,這個社會才會長治久安、健康發展。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曆史的教訓。

References

Berridge, Virginia. 1978. "Victorian Opium Eating: Responses to Opiate Use in Nineteenth-Century England." Victorian Studies 21 (4): 437–461.

Block, Brian, and John Hostettler. 1997. Hanging in the Balance: A History of the Abolition of Capital Punishment in Britain. Waterside Press.

Bolt, Jutta, Robert Inklaar, Herman de Jong, and Jan Luiten van Zanden. 2018. "Rebasing ‘Maddison’: new income comparisons and the shape of long-run economic development." Maddison Project Database, Version 2018. Janurary.

Bridgman, Elijah C. 1940. "Foreign Relations with China." The Chinese Repository, May: 1-9.

Bridgman, Elijah Coleman. 1839. "Remarks on the Present Crisis in the Opium Traffic." The Chinese Repository, May: 1-8.

Chang, Hsin-pao 張馨保. 1970. Commissioner Lin and the Opium War. New York: The Norton Library.

Chen, Li. 2009. "Law, Empire, and Historiography of Modern Sino-Western Relat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Lady Hughes" Controversy in 1784." Law and History Review 27 (1): 1-53.

Deetz, Kelley Fanto. 2017. "Finding the Bones of Nat Turner, American Rebel." National Geographic History.

Gulick, Edward V. 1973. Peter Parker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su, Immanuel C.Y. 徐中約. 2000.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6th. 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a, Anne. 2006. Gladstone and Women. London & New York: Bloomsbury Academic.

Lin, Tse-hsu 林則徐. 1840. "Letter to the Queen of England." The Chinese Repository, Feb: 497-503.

—. 1939. "Letter to the Queen of England." The Chinese Repository, May: 9-12.

Parker, Peter. 1840. "Tenth Report of the Ophthalmic Hospital, Canton, Being for the Year 1839." 628-39.

Parker, Peter, and Dehui Yuan. 1875. Huada'er Geguo Lvli滑達爾各國律例 The Law of Nations by de Vattel. Vol. 83, in Haiguo Tuzhi 海國圖誌 [The Illustrated Treatise on the Maritime Kingdoms], by Yuan Wei. Pingqingjinggu Dao, Gansu.

Robbins, Helen H. 1908. Our First Ambassador to China: An Account of the Life of George, Earl of Macartney. London: John Murray.

Vattel, Emeric de. 1844. The Law of Nations. Translated by Joseph Chitty. Philadelphia: T. & J.W. Johnson.

吳坤修等. 2012. 大清律例根原. Edited by 郭成偉. 上海辭書出版社.

張廷玉, ed. 1958. 清朝文獻通考. Vol. 33. 台北: 新興書局.

清實錄館. 1986. 清實錄. Vol. 27. 北京: 中華書局.

茅海建. 1995. 天朝的崩潰. 北京: 三聯書店.

蕭一山. 1962. 清代通史. Vol. II. 台北: 商務印書館.

陳垣, ed. 1974. 康熙與羅馬使節關係文書. 台北: 文海出版社.

黃丹. 2018. "1840年以前清代製作、私販、買食鴉片罪的法製研究."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5): 203-213.

黃伯祿. 1894. "正教奉褒." In 中國天主教史籍匯編, edited by 陳方中. 台北: 輔仁大學.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道理講得明白。特別是最後一段講得到位。 -蔣聞銘- 給 蔣聞銘 發送悄悄話 蔣聞銘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25 postreply 12:35:25

鴉片戰爭是清朝國恥,不深究教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恥。 -馮墟- 給 馮墟 發送悄悄話 馮墟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25 postreply 15:12:18

康乾及後來的帝皇,為什麽不能保持開放態度歡迎西洋的新事物?有兩個原因:1,獨裁集中製皇帝權力太大;2,中國文化閉塞落後。 -郭大平- 給 郭大平 發送悄悄話 郭大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25 postreply 13:05:20

可以和日本比較,看日本文化是如何對待西洋新事物的。就可看出中日文化孰優孰劣! -郭大平- 給 郭大平 發送悄悄話 郭大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25 postreply 13:09:44

開放的價值是根本性的。什麽內循環、x國第一,都不明智。 -馮墟- 給 馮墟 發送悄悄話 馮墟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25 postreply 15:16:08

康熙容教之後又禁教,具體原因是跟梵蒂岡的禮儀之爭。就事論事,他還是有理的一方。但就後果而言,中國是吃大虧的一方。 -馮墟- 給 馮墟 發送悄悄話 馮墟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25 postreply 15:14:27

如果康熙是就事論事,那就應該隻去掉梵蒂岡的禮儀,而不應該因不喜梵蒂岡的禮儀而將天主教一起趕走。這就是文化問題。 -郭大平- 給 郭大平 發送悄悄話 郭大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6/2025 postreply 06:31:11

西方物質/文化的進入會挑戰中國君君臣臣的社會結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政治安全” -coach1960- 給 coach1960 發送悄悄話 coach1960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25 postreply 14:03:14

中國一直抑製商人的地位,一個道理。 -borisg- 給 borisg 發送悄悄話 boris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25 postreply 14:41:07

那就證明君君臣臣的政治結構,是不合時宜的,應該改革之。 -郭大平- 給 郭大平 發送悄悄話 郭大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25 postreply 14:51:11

根本製度,是根本性的。 -馮墟- 給 馮墟 發送悄悄話 馮墟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25 postreply 15:20:14

輕視商業在儒文化中根深蒂固,最近幾年又在威脅商人。李嘉誠是最新一例。 -馮墟- 給 馮墟 發送悄悄話 馮墟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25 postreply 15:19:35

這兩天又不威脅了。 -obama_北美101- 給 obama_北美101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25/2025 postreply 15:28:36

那時因為自身麵臨另外的威脅。 -馮墟- 給 馮墟 發送悄悄話 馮墟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25 postreply 15:30:46

共產黨能奪取政權,就是得益於引進了外來思想。開放的價值顯而易見。內循環、自力更生沒道理。 -馮墟- 給 馮墟 發送悄悄話 馮墟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25 postreply 15:17:56

共產黨標榜平等(革命時期的暫時平等是手段),建立了從副科級支部書記到大救星的君君臣臣製度 -coach1960- 給 coach1960 發送悄悄話 coach1960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25 postreply 15:26:22

對,專製集權披上一層馬克思主義的油彩。 -馮墟- 給 馮墟 發送悄悄話 馮墟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25 postreply 15:29:38

看看現在中國人如何用芬太尼殘害美國人的,我不再認為老英帝國賣鴉片給大清國人有什麽錯了。中國人鴉片戰爭輸了活該。等罵吧,嗬 -金筆- 給 金筆 發送悄悄話 金筆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25 postreply 15:53:57

金筆兄這個角度也有道理,但是我認為毒品輸出總是不好的,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馮墟- 給 馮墟 發送悄悄話 馮墟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25 postreply 15:58:19

你這後半句話“毒品輸出總是不好的,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這個世界上,似乎隻有中國人和墨西哥人在幹這事。對嗎? -金筆- 給 金筆 發送悄悄話 金筆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25 postreply 16:27:51

遠遠不止,現在還在輸出毒品的國家還是比較多的。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國內並不禁鴉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不適用。 -馮墟- 給 馮墟 發送悄悄話 馮墟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25 postreply 16:42:28

但中國是其中的文明古國,有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古訓,不應該輸毒。 -馮墟- 給 馮墟 發送悄悄話 馮墟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25 postreply 16:47:05

中國畢竟沒有發起戰爭讓美國進口毒品。從英方來說,鴉片戰爭是不義之戰。但客觀上也給中國帶來開放的機會。 -weed123- 給 weed12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26/2025 postreply 10:31:44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蒙受苦難屈辱的階段,也是民族向外學習,自我革新,奮發圖強的階段,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麵。 -weed123- 給 weed12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26/2025 postreply 10:38:08

這麽說也符合事實,隻不過這樣開放的代價比較高,而且奮發圖強得還很不夠。 -馮墟- 給 馮墟 發送悄悄話 馮墟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6/2025 postreply 11:58:00

兩千多年的閉關自守造就的夜郎自大心態堅不可摧,付出代價是必然的。當然 如果能有更溫和辦法走向開放肯定更好。 -weed123- 給 weed12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27/2025 postreply 11:08:06

了解了一些清末曆史,感覺當時人們在革新方麵還是挺努力的。 就連慈禧太後也曽大力支持改革 -weed123- 給 weed123 發送悄悄話 (1755 bytes) () 03/27/2025 postreply 11:19:5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