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說說普世,“普世”是零和概念。因此,像“要適當的處理普世價值與傳統理念”這樣的句子在文理上就有問題。因為“普世”是獨尊的,它並沒有給你任何其他“處理”的餘地。
同樣,出於近代的殖民主義現實,和主流話語作為強勢文化在文化領域的作為,現在的人們更願意討論的是“文化適應”(acculturation),而不是“文化同化”(assimilation)。
然而,強勢文化的現實存在,對於弱勢文化而言,其實並無多少選擇的餘地,一般來說,常見的 “文化適應” 隻能是文化的同化(assimilation),文化的隔離(Segregation),文化的整合(integration),或文化的邊緣化(Marginality)。
如果文化差異能夠得到相互尊重和認可,則融合成“多元文化社會”(Pluralism),但事實上,弱勢文化並不存在這種選擇的自主權。如果弱勢文化完全自願的融入了主流,不保留自己的文化,就是“文化熔爐”(Melting Pot)。如果弱勢文化是無奈的被迫融入了主流則是“文化高壓鍋”(Pressure Cooker)現象。關於弱勢文化對主流的拒絕(rejection),主動的是“文化退出”(Withdrawal);被動的是文化隔離(Segregation)。在弱勢文化的“去文化”(deculturation)現象中,如果是自願的,稱為“文化的邊緣化”(Marginality);如果是被迫的,就是文化滅絕(Ethnocide),如印第安文化在美洲的遭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