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人會議後不久,劉少奇發現1961年實際上存在著30多億之財政赤字,如不采取措施,1962年之財政有出現更大赤字之危險;2月21日至2月23日,劉少奇在中南海西樓會議室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後稱西樓會議);應劉少奇要求,陳雲在2月23日之會議上講話,分析目前財政經濟方麵之困難,同時提出六條克服困難之意見:
- 把十年經濟規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恢複階段,後一階段是發展階段;
- 減少城市人口,精兵簡政;
- 采取一切辦法製止通貨膨脹;
- 盡力保證城市人民的最低生活需要;
- 把一切可能的力量用於農業增產;,
- 計劃機關的主要注意力,應該從工業、交通方麵,轉移到農業增產和製止通貨膨脹方麵來。
西樓會議是七千人大會之繼續。2月23日劉少奇在西樓會議上批評七千人大會“對困難情況透底不夠,有問題不願揭,怕說漆黑一團!”陳雲同意這個判斷,並列舉了五個方麵的困難和六個方麵的應對措施。劉少奇還曾提到:曆史上人相食,是要上書的,是要下“罪己詔”的。2月26日,國務院召開有各部委黨組成員參加的會議,陳雲在會議上報告《目前財政經濟情況和克服困難的若幹辦法》,再度闡述西樓會議的內容。鄧力群回憶當時:“會議的氣氛超乎想象地熱烈。”
西樓會議
西樓會議即於1962年2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中南海西樓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會議由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家主席劉少奇主持,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因在武漢,未出席這次會議。會議的中心是討論1962年的國家財政預算和整個經濟形勢等問題,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陳雲做了重要報告,對當時的國民經濟調整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對劉少奇、陳雲等人的政治生涯產生重大影響。
會議背景
在七千人大會上,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都做了自我評判,毛澤東、劉少奇都或多或少表示對經濟困難情況要負責任。“中央領導人帶頭檢討、承認責任,創造了良好的民主氣氛為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方針奠定了基礎。”
經濟問題未充分暴露
劉少奇認為:“中央工作會議(即‘七千人大會’)對困難情況透底不夠,有問題不願揭,怕說漆黑一團!還它個本來麵目,怕什麽?說漆黑一團,可以讓人悲觀,也可以激發人們向困難作鬥爭的勇氣!”,並建議召開一次國務院會議,由陳雲充分講一講,讓參加國務院會議的全體成員都了解當時中國的經濟情況。
陳雲的經濟調查
財政赤字
1962年,陳雲發現國家預算收支指標,“有些收入不落實,有些支出有缺口,表麵上平衡,實際上有一個相當大的赤字”,累計有50億元,這個情況讓中央領導人大為震驚,劉少奇同誌獲悉此情況後表態,“隻有暴露了問題,才好解決問題”。
會議經過
陳雲的報告
2月23日,陳雲首先陳述當時經濟的五個主要困難:
- 農業近幾年有很大的減產;
- 基本建設規模過大,超出了國家財力的承受範圍;
- 紙幣超量發行,引發通貨膨脹;
- 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物資供應不足;
建立在他的調研基礎上,陳雲具體提出了六條解決措施:
- 將1963到1972年的經濟計劃分為兩段,前麵為回複階段後麵為發展階段,並估計前一段大約三到五年,後一段工業也應該適當放慢速度;
- 減縮城市人口,進行“精兵簡政”;
- 采取各種辦法,回收過量發行的紙幣,穩定物價;
- 盡力保證人民最低生活需要;
- 集中力量用於農業增產,激勵農民從事農業活動積極性;
- 計劃機關要充分重視農業和通貨膨脹問題;
2月26日,陳雲在國務院召開的各部委黨組成員的會議上,作了《目前財政經濟的情況和克服困難的若幹辦法》的重要講話,又再次重申並深化了他在西樓會議的觀點。
鄧力群回憶,“會議氣氛超乎想象地熱烈”“陳雲同誌也越講越興奮,身上出汗了,他就脫了毛衣繼續講。” 陳雲講話時,“熱烈掌聲不斷。 原本秀才們 (指當時在釣魚台與鄧力群一起參加文件起草工作的幾位同誌)相約,分散入座,聽到好的段落,帶頭鼓掌。 結果超出想象,部長們熱烈鼓掌在前,秀才們一直緊跟在後” ,陳雲在西樓會議上的報告獲得了在場絕大部分人的熱烈回應。
劉少奇和鄧小平都讚成農業中的各種“個人責任”製(事實上是部分地分散),李先念在西樓也承認劉少奇對最近國家財政工作的批評是正確的。
會後,劉少奇、鄧小平和周恩來親自到武漢向毛澤東報告情況。
這是維基鏈接:
西樓會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