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米的來源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古渤海國時期,並在唐朝時期達到了鼎盛。

本帖於 2025-02-24 19:04:41 時間, 由普通用戶 f2022f 編輯

東北大的來源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古渤海時期,並在時期達到了鼎盛。古渤海國在其“中京”現吉林和龍地區試種水稻並獲得成功,這一帶的土質肥沃、空氣清新、溫差大、水係發達,非常適合水稻栽培。唐朝史書記載的“盧城之”就產自這裏,渤海國的都城也在755年遷至上京龍泉(今黑龍江省寧安),並在周邊的石板地上種植水稻。‌1

東北大米的種植技術在曆史上曾一度中斷,但在清朝中晚期重新興起。由於清朝實行封禁政策,東北地區長期荒廢,直到同治年間,大量山東遷入東北開墾荒地,形成了著名的“闖關”現象。此外,1860年代,清政府為了緩解邊疆壓力,開始弛禁放墾,吸引了大量移民,其中包括朝鮮族移民,他們在黑龍江流域試種和推廣水稻。

現代東北大米的種植技術和品種也在不斷改進。由於東北冬季漫長且寒冷,早期引進的稻種常常不適應當地環境。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東北的農業技術人員通過育種選種,培育出了適合當地環境的優質稻米品種。例如,被譽為“中國最好稻”的五常大,經過多次選種和培育,最終成為知名的優質大米。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