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消失了的上海曆史地標--“和平女神像”

本帖於 2025-02-09 08:46:44 時間, 由普通用戶 十具 編輯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上海租界各方成立“歐戰紀念委員會”,決定建造一座歐戰紀念碑。該委員會采納了英商馬海洋行提交的設計方案,紀念碑整體由花崗岩階梯、碑座和雕像三部分組成。其中基座部分,由馬海洋行的馬奇(J.E March)負責設計,而頂部的和平女神銅像則著名雕塑師費赫(Henry Fehr)傾力設計,在英國本土鑄造而成。

這座高37.94米的建築,其基座、碑體為矩形柱式,基座上樹立黑色銅鑄勝利女神雕像。碑身刻有紀念文字和在一戰中死難的上海僑民的姓名。碑座背麵留有“功炳歐西,名留華夏”八個大字。女神像雙翼高展,右手一側為一位喪子的母親,左手一側為一名孩童,女神表情悲憫,背插雙翼,俯首撫慰這兩人,設計者沒有宣揚勝利者的驕傲和失敗者的悲哀,而是將一種祈望和平,反映人類普遍情感的涵義賦予這組雕像。雖然雕像意象源於古希臘的“勝利女神”,其正式名稱是“歐戰紀念碑”,但作品的藝術寓意更深入人心,被廣為人知的名稱是“和平女神像”。

“和平女神像”於1924年2月16日落成。然而,世態無常,幾乎接踵而至的下一場世界大戰改變了她的命運。1941年底,與偷襲珍珠港同步,駐滬日軍跨過蘇州河,占領了公共租界的中心區。盡管日本與美英是一戰的盟友,歐戰紀念碑仍然被占領軍當局視為敵對國的文化和政治符號,必除之而後快。1943年,在日本人的壓力下,汪精衛偽政府下的上海市長陳公博下令拆除,和平女神像。

 

1947年11月,英法政府曾向民國政府提議重建被毀的雕像,恢複被磨去的碑文。民國政府批準了這一動議,但由於內戰加劇和經濟上的衰竭,自然不了了之。

1949年後,“和平女神”對新政權而言,無疑是政治不正確,修複這座雕像更是無從談起。我猜,甚至連提一句的人都沒有。拖到1960年,這座紀念碑的碑體和基座也被完全拆除。

1957被圍起來待拆的碑體和碑基。

近10多年來,民間一直有聲音想要重建“和平女神”像。網上讚成反對的都有。反方的表述是我們熟悉的思維定式:那是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文化侵略,中國人為什麽要紀念西方帝國主義狗咬狗的勝方?注意,這些也是日本人在1941年要拆除“和平女神“像的理由。

正方的理由,我總結起來有三個方麵。1.純藝術價值,認為“和平女神“雕像本身很美,與作為上海名片的外灘歐式建築群相得益彰;2.純曆史價值,認為該紀念碑是上海曆史性的地標建築,重建是為了延續城市文脈;3.現實意義,在日趨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中,展示上海這座中國最國際化城市的開放包容精神。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