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日本的兒童教育,人們印象中的可能就是整齊的校服和統一樣式的書包。其實這些隻需一道命令加上或多或少的一筆經費,放到我們哪個學校恐怕都不難做到。可是如果有機會看看他們冬季的校園,就會另有發現:校服固然整齊劃一,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同夏天一樣,孩子們還是一身短褲或短裙,而且是光著兩條腿。而操場上的課間活動仍正常開展,任何一個孩子臉上都絲毫看不出寒冷的感覺。
一位家長道出了個中奧秘:日本小學校要求學童一年四季著短裝,旨在培養他們的耐寒能力。孩子的身體處在發育階段,貪玩好動,始終處於運動狀態,對寒冷有一定的耐受力,從幼兒園開始年複一年地經曆冬季的抗寒磨煉,禦寒能力就會大大提高,體質也會不斷增強。如果從日本的民族素質來看,可以說是他們的種族基因使然,看過日本電影《阿信》的人或許還記得其中這樣一個鏡頭:不情願而又一再懷孕的阿信,為了減輕家裏的經濟負擔,於隆冬季節到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坐浴,以求流產。那種痛苦自不必說,可她居然如正常流產一樣安然無恙,而且活了80多歲。
顯然,這背後有一種基因優勢在支撐。也正因為如此,就連幼兒園的孩子也可以短裙短褲、若無其事地奔跑在冬日的陽光下。
但是,基因做支撐,並不能取代後天環境的影響。日本人的很多耐寒訓練都是自找苦吃,比如,每逢一年中的首場雪他們不分老少都要做一次戶外冷水浴,當然,與日常的洗浴不同,這時隻是用冷水淋濕身體而已,不過這完全是一種自覺行為,經過這類種種主觀努力他們適應了寒冷環境。即便移居日本的異鄉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造”也不難接受這一事實。
一位中國留學生說起他初次送孩子去幼兒園,老師要求給孩子換上短裙短褲時,他曾極不情願,結果當天晚上孩子就感冒發燒了。幾天後,再送孩子上幼兒園時,盡管他一再重申孩子體弱多病,請求給予關照,但最終也未能獲準。就這樣幾經折騰,後來孩子很快就習慣了,連傷風感冒之類的病也沒有了。
讓孩子著短裝的直接效果是培養耐寒能力,而更深層次的則是日本人的另一素質——意誌力,他們把這看作是一個人能否正確履行生活職責的必備條件。日本的冷水浴等實際上注重的是意誌的磨煉,並非追求如何健美。這種意誌力要求自我克製、自我約束。孩子上棒球課時老師強調擊球手一定要聚精會神,而做到這一點靠的就是意誌力,它比眼睛的敏銳、揮臂的力量更為重要。冬天的短裙短褲、統一樣式的書包乃至過馬路的整齊隊形,這些看上去的一件件小事都在塑造孩子的意誌力。(胡連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