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非洲女孩自稱是鄭和後代 中國駐肯尼亞大使探訪
2004年,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郭崇立收到了一封特別的信件。
“大使先生,我叫姆瓦瑪卡·沙裏夫,是肯尼亞人,同時也是半個中國人。我是鄭和水手的後代,一直有個願望,就是想回中國去看看,這也是我祖先們的願望,希望您能為我提供一些幫助!”
肯尼亞女孩,鄭和水手的後代,怎麽聽都感覺奇幻。
但當年的鄭和船隊,確實到過肯尼亞的馬林迪和蒙巴薩,留有後裔並非不可能之事。
郭崇立大使對此高度重視,馬上聯同專家前去探訪。
一位婦人見到他們後,激動得熱淚盈眶,“終於見到中國人了!”
這位婦人,正是寫信女孩的母親。這家人的膚色比當地人更淺,眉眼間有東亞人的特征,看到大使一行人就像是見到了遠親。
他們熱情地招待來客,激動地講述祖先的故事,還展示了世代相傳的青花瓷碗。藍天下的洶湧波濤,一下子回到了600年前。
公元15世紀初,鄭和率領船隊經過肯尼亞時,由於遭遇風浪,有兩艘船在帕泰島附近的海域沉沒。20多個船員九死一生地登上了帕泰島,休整之後等待時機重返家園。
● 帕泰島是肯尼亞拉穆群島最大的島嶼
肯尼亞位於非洲東部的中間地帶,當時處於非常蒙昧的階段。
乍逢不速之客,島民們非常警惕。船員們遠遠住在海邊,自力更生足衣食,與島民們友好相處,還順便擊殺了“怪獸”。
當時叢林中有條巨蟒,皮糙肉厚獨霸一方,經常攻擊牲畜和百姓。當地人的武器非常原始,隻有木棍和石塊,根本無法奈何對方。
來自大明的水手們,提起大刀和長矛,又設置了一個陷阱,幹脆利落地解決了巨蟒。從此,這些外地人贏得了島民們的信任。
在認識到回鄉無望後,船員們定居在島內結婚生子,深刻影響了當地人的文化及習俗。帕泰島不僅有明朝風格的建築,還出現了筷子、炒菜、擀麵杖等新鮮事物。
● 肯尼亞拉穆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瓷器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帶著無法返回故土的遺憾,船員們再三叮囑兒女,別忘了遙遠的東方故國
在世代相傳之中,這群人謹記著中國人的身份。那個寫信的女孩沙裏夫(Mwamaka Sharifu),正是聽外祖父講述的往事。
● 沙裏夫
郭崇立等人看到他們的麵部特征,又聽完他們的故事,已經斷定女孩所言非虛。後來又經過DNA鑒定,發現這家人確實有中國血統。
郭崇立勉勵女孩好好讀書,一定幫她爭取留學中國的機會。女孩也不負期望,朝著夢想砥礪前行。
女孩沙裏夫,出生於帕泰島的西尤村。她在家中排行第四,上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下麵還有一個弟弟。
爸爸是當地人,媽媽是中國後裔,後來兩人離異,媽媽靠賣早餐養活子女。從小聽祖先故事長大的沙裏夫,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非常想到祖先生活的土地看一眼。
更巧的是,在她家附近有一家中醫診所,深受當地百姓的歡迎。她的心裏也漸漸生出了一個夢想,當一名造福鄉裏的中醫。
但肯尼亞的經濟狀況實在太糟了,出國遠遊難如登天,連上學都很困難。兩個姐姐都早早地嫁人生子,哥哥則在種地,隻剩下她和弟弟讀書。
● 謝裏夫一家
家裏的條件相當困難,但沙裏夫堅持讀高中,以打工的方式掙學費。好在媽媽深明大義,支持女兒讀書。
為了抵達中國,成為中醫,沙裏夫還苦學中文。但從非洲遠飛中國談何容易,靈機一動間,她想到了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館,於是寫了一封求助信件。
在大使的鼓勵下,她更加勤勉地讀書,肯尼亞中國後裔的故事,也在當地傳播開來。一支外國考察隊還慕名前來,結果不小心打碎了她家祖傳的青花瓷碗。
這家人太過樸實,也沒有索要賠償。盡管青花瓷碗成為了碎片,他們還是妥善保管,不忍心丟棄祖先遺留的物品。
2005年4月份,南京電視台《鄭和下西洋》攝製組,在沙漠中行走了兩個多小時,專程跑到沙裏夫的家實景拍攝。
沙裏夫熱情地招待“同胞”,無限惋惜地展示了已成碎片的青花瓷碗。攝製組成員取出萬能膠,將碎片粘合起來,成功複原了祖傳的物品,驚得小姑娘喜極欲泣。
在攝製組的請求下,羞澀的她用東非土語唱了一首歌,祝福親人們愉快安康。她把中國人當成同胞,而中國也向她展開了懷胞。
“非洲出了一個中國女孩”的消息,在當地華人社會引起廣泛關注。一位生活在肯尼亞的中國籍醫生,決定資助沙裏夫讀完高中,希望她能成材,為中國人後裔爭光。
後來又在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郭崇立的推動下,沙裏夫成功申請到了公費留學的名額。
高中畢業後,她終於飛到了魂牽夢縈的中國。
2005年7月,正值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19歲的沙裏夫來到了鄭和船隊的出發地南京,參觀了南京寶船廠,完成了對先祖的致敬。
後來她又到達了江蘇太倉,鄭和船隊正是從太倉劉家港揚帆啟航,遠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說起來也非常奇怪,當我到達太倉後,頓時感覺當地的人格外親,當地的水格外甜,仿佛太倉就是我的家。”
她傳奇的經曆,吸引了多家媒體采訪,被稱為非洲的“中國女孩”。許多太倉百姓,也把她當成了遠方的親人,積極提供各種幫助。
得知她想成為中醫後,許多太倉朋友為她聯係學校。最終在多方的支持下,她就讀於南京中醫藥大學,還作為新生代表發言。
有感於太倉百姓的熱情,她把太倉當成了第二個家,每年春節都到太倉和“家人”們一起過。她還為自己取了個好聽的中文名字——夏瑞馥。
暑假期間,她便在太倉市中醫醫院針灸科門診實習。首次將知識轉化為實踐難免緊張,許多病人安撫她莫慌張,非常認可和喜歡這名“洋中醫”。
為了習得精湛的中國醫術,她在完在本科學業後又繼續攻讀研究生,並前往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深造,成為了婦產科博士。
2018年,在獲得博士學位後,32歲的夏瑞馥決定返回肯尼亞,在家鄉開一家中醫診所,為當地的鄉親服務。
“我的先祖曾經拯救了一整個村子的人,我也要將治病救人的知識,帶回到肯尼亞。”
在她看來,這是對鄭和船隊當年非洲和平之旅的最好紀念。
返回家鄉後,夏瑞馥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醫生,幫助許多人擺脫了病患。有位罹患中風的村民Mansur Ile,便在她的治療下完全康複。
● Mansur Ile
今年9月份,她還返回了第二故鄉江蘇太倉,參觀了中藥種植園,並拜訪了當年在中醫醫院實習時的老師。
● 夏瑞馥參觀太倉中藥植物園
不知不覺之間,她成為了中肯友好的使者,讓許多肯尼亞人迷上了遙遠的中國。
而中國與肯尼亞的交往,源遠流長。
當年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時,從古麻林國帶回了一頭神獸。永樂皇帝看到後激動莫名,這不就是傳說中的麒麟嗎,趕緊喚來畫師揮灑丹青
根據現在專家的研究,古麻林國大概就在肯尼亞的馬林迪市一帶。而所謂的神獸麒麟,其實就是長頸鹿。
2017年,由中、美、肯三國專家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宣布了一項重大考古結果,為鄭和船隊抵達肯尼亞的記錄提供了證據。
他們在肯尼亞拉穆郡曼達島,發現了3具具有中國血緣的人骨遺骸。利用碳14測年技術,其中一人正好生活在鄭和下西洋時代,另外兩人則稍晚一些。
● 曼達島考古遺址現場。圖片來源:新華網
除了夏瑞馥之外,西尤村還有大約30人堅信自己是中國水手的後裔。他們有的懂草藥,有的會編織漁網和竹筐,這些都是中國的絕技。
進入現代以來,兩國於1963年建交,中國為肯尼亞援建了卡通都醫院、莫伊國際體育中心、玉米粉加工廠等項目。
近年來的“一帶一路”,更是讓肯尼亞的經濟充滿活力。2017年5月,中國幫助肯尼亞建設了連接首都內羅畢和第二大城蒙巴薩的蒙內鐵路。
這條長約480公裏的鐵路,創造了46000個就業機會,每天運送近7000名乘客和約18000噸貨物,是肯尼亞效率最高的基礎設施。
除此之外,還有內羅畢快速路、環球貿易中心等重大項目,書寫著中肯的友誼。
2022年,中肯貿易總額85.2億美元。肯尼亞是中國在東非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是肯尼亞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國。
時光如水,往事隨風。但再強的風,也吹不走有生命力的往事。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600年星移鬥轉天地換,不變的是和平與助人的心願。
這種不掠奪他人的國際友誼,才值得世代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