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國際緣何解散
1943年5月22日,一條從莫斯科傳出的消息震驚世界:共產國際將要解散。猶如巨石激海,整個世界為之激蕩。那麽,共產國際是個什麽樣的組織、為什麽解散又是如何解散的?
共產國際的成立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政治主張和偉大號召。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寫道:“共產主義革命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它是世界性革命,所以將有世界性的活動場所。”據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先後成立了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第二國際大多數社會民主黨的領袖墮落為支持本國資產階級政府進行帝國主義戰爭的社會沙文主義者,第二國際在蛻化變質中趨於瓦解。
列寧目睹“第二國際已死”,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後,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世界革命的學說,積極籌備創建新的國際組織。同時,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歐洲許多國家出現了革命高潮,建立了共產黨。於是,1918年12月24日,俄共(布)中央委員會發出成立共產國際的倡議:各國共產黨人為完成世界革命任務,應當緊密團結起來,建立領導世界革命的第三國際。各國共產黨對此給予積極響應。
經過協商和籌備,1919年3月2日,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與會的52名代表來自世界21個國家的35個政黨和組織,中國、朝鮮以及其他東方國家的代表作為觀察員列席大會。大會通過了《共產國際行動綱領》和《共產國際宣言》等重要文件,宣布共產國際的目標是爭取工人階級的多數和貧苦農民的廣大階層,確立世界範圍內的無產階級專政。這次大會宣告共產國際(也稱“第三國際”)成立。
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
共產國際的成立使世界無產階級有了團結戰鬥的領導中心,它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推進到一個新的曆史階段。正如周恩來所總結的:共產國際對各國黨的建立和成長起了很大的作用,推動了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支持了各國人民的革命鬥爭和民族革命運動。比如,中國共產黨是在共產國際幫助下創建和發展起來的,中共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的製定、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的勝利、大革命失敗後革命的複興、土地革命戰爭,都得到共產國際的大力幫助。共產國際七大關於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決議,啟發和幫助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製定。雖然中共在革命中的一些錯誤源自共產國際,但許多錯誤的糾正也得益於共產國際。在克服王明右傾錯誤和確立毛澤東領導地位過程中,共產國際的作用都是重大的。簡言之,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當然,共產國際也曾出現嚴重錯誤。周恩來指出:共產國際的缺點和錯誤,特別是中期的缺點和錯誤,概括地說是,一般號召不與各國實踐相結合,具體布置代替了原則的指導,變成了幹涉各國黨的內部事務,使各國黨不能獨立自主,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創造性。共產國際所實行高度集中的領導製度和它不可能完全了解各國革命的實際之間,形成難以逾越的矛盾,結果必然導致主觀主義的錯誤指揮,給各國革命和整個國際共運造成嚴重的危害。比如在中國,共產國際的錯誤指導是中國大革命遭受慘重失敗的主要原因,土地革命時期的三次“左”傾錯誤給中國共產黨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失。
斯大林提出解散共產國際
1941年4月20日,斯大林向蘇聯主要黨政軍領導人和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季米特洛夫介紹剛剛簽訂的《蘇日中立條約》和他與日本外相鬆岡洋右談話時,突然語出驚人地說:共產國際在近期是否繼續獨立存在以及在世界大戰的條件下國際聯絡和國際工作的新形式問題尖銳地、明確地提出來了。
斯大林的語意十分明確:共產國際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斯大林何出此言?第一,蘇聯應對嚴峻戰爭形勢的戰略需要。1940年冬至1941年春,德國先後把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亞拉入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1941年4月6日,德國軍隊入侵希臘和南斯拉夫,從而形成對蘇聯的扇形包圍。為避免形成德國和其盟國日本東西夾擊的局麵,蘇聯與日本在4月13日簽訂《蘇日中立條約》。德日於5年前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斯大林解散共產國際,含有分化德國與日本關係的目的:所有的反共產國際的公約將一下子失去基礎。另外,此舉也有影響和改變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對共產黨和蘇聯看法的用意。
第二,共產國際的領導體製已經不能適應變化了的國際形勢和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實際需要。共產國際在成立20多年後,國際政治形勢發生極其重大的變化,其原來預想的戰略目標已經過時,其領導體製的缺陷充分暴露。在提議解散共產國際時,斯大林著重講道:不同國家中的情況和任務完全不同。在英國是一個樣,在德國又是一個樣,在其他國家也是如此。各國共產黨應依靠馬克思主義的分析,而不是時不時地看一看莫斯科,它們應獨立地解決它們在各自的國家麵臨的具體任務。後來他說得更明確:經驗表明,不應有一個領導所有國家的國際領導中心。這在馬克思時期、列寧時期和現在都已顯示出來。
根據斯大林的意見,季米特洛夫和聯共(布)中央書記日丹諾夫立即著手終止共產國際執委會活動的工作。
共產國際在1943年解散
一個多月後,蘇德戰爭爆發,解散共產國際的工作因此中止。共產國際全力開展了配合和支持蘇聯衛國戰爭的工作。但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共產國際領導人的公開性活動減少了。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和美國、英國等結為反法西斯同盟,但承擔著抗擊德軍主力的戰爭,因此迫切期望美、英開辟第二戰場。蘇聯在和英、美結盟不久,就要求英國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此後,這個問題成為蘇聯與美、英交涉的一個主要問題。但主要因為英國的原因,西歐第二戰場遲遲未能開辟。
1943年5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寫信給斯大林,通報英國首相丘吉爾將應邀前往美國,此次美、英討論的主要議題是與蘇聯的戰略協作問題。為推動第二戰場的及早開辟和盟國之間的合作,斯大林再次決定解散共產國際。
實際上,西方資本主義對共產國際是十分忌憚的,丘吉爾坦言:“在1919年至1920年時,全世界都因世界革命而嚇得發抖。”1942年底,羅斯福派人到蘇聯駐美使館,明確建議莫斯科解散共產國際。解散共產國際,可以化解西方國家對蘇聯的恐懼。
基於前述戰略考慮,根據斯大林的指示,1943年5月8日,解散共產國際的工作再次啟動。5月11日,共產國際解散的決議起草完成,經共產國際執委會、聯共(布)中央政治局通過。5月22日,蘇聯《真理報》公布了該決議。5月20日、21日,向各國共產黨發出了解散共產國際的提議。至月底,多數國家的共產黨回電支持該提議。
與此同時,相關善後工作也逐步開展。6月8日,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召開最後一次會議,正式宣布存在24年的共產國際解散。共產國際作為全球性的政治組織,它對世界的影響是巨大的。唯其如此,其解散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來源:學習時報作者:李東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