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侃章: “新三屆”百問百答,再現時代的苦難輝煌

陳侃章: “新三屆”百問百答,再現時代的苦難輝煌[嵌入電台節目]

 點擊關注 新三屆
 
 2024年12月27日 16:02

 

一個轉身,光陰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歲月便成了風景

 作者簡曆

 

陳侃章,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曆史係1977級。原在黨政機關工作,後辭職下海經商。曾出版《飛將軍蔣鼎文》《遠去歸來的昨天》《古往今來說西施》《冬季裏的春闈——1977年恢複高考紀實》《唐詩之路話諸暨——諸暨唐詩三百首》(合著)等著作。

 

原題

“新三屆”百問百答
 
 
 

 

作者: 陳侃章

 

這是一篇“命題作文”。“新三屆”公眾號主編陳生出了這個題目,讓我以問答形式寫出來。其實,《冬季裏的春闈——1977年恢複高考紀實》2020年4月出版後,我未再深入,業餘轉向古代史拾貝。

“新三屆”公號以發表恢複高考題材文章為主旨,主持其事的陳生、郭生為知名大學新聞係78級學生,專業素養高,且勤奮敬業,因而“新三屆”公號風行社會,頗受好評,已成著名的公眾號。為不拂美意,亦被心弦撥動,就試寫了這個題目。由於一些檔案資料未能看到,加之力有不逮,所寫恐有不確或差錯之處,誠望識者補正,以期完善這個題材。

“新三屆”指的是恢複高考後1977、1978、1979這三年考入大學的新生。顯然“新三屆”是恢複高考的產物。那麽恢複高考前的大學入學方式又是怎樣的呢?所以要稍追本溯源,起點定在辛亥革命(1911年)前後。

1問:中華民國的大學是如何入學的?

:自1905年廢除科舉製以後,新式學堂逐漸開辦,國外辦大學的先進理念在中國逐漸落地。高校入學方式采取單考為主,兼有聯考、統考等方式到大學就讀,即或到海外留學,也采取以考試方式選拔,以與西方教育接軌。

2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等院校以什麽方式入學?

:新中國成立至1952年,大學的招生方式五花八門。從1952年起,大學統一考試入學,高考製度基本形成。

3問:1952年至1965年招收了多少大學生?

:1952年至1965年這14年中,報考人數408萬,共錄取新生221萬。

4問:“文革”開始的1966年有大學招生嗎?

:沒有,原本是推遲半年進行,結果是廢止高考11年。

5問:有公開的官方通告嗎?

:有,1966年6月18日《人民日報》發表《徹底搞好文化革命,徹底改革教育製度》社論,配發中央和國務院《改革高等學校招考辦法》文件。其實在1966年6月12日,毛澤東主席就指出:“大學入學考試製度,辦法是學校推薦和選拔相結合。今年大學招考推遲半年,鬧半年文化大革命。”7月24日,中央和國務院發出通知:宣布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推遲半年,同時“取消考試”,“實行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辦法招生”。顯然,招生方式的傷筋動骨改變和當時的社會現實,推遲半年進行是不現實的。

《人民日報》1966618日社論《徹底搞好文化革命 徹底改革教育製度》
 

6問:當年的高三畢業生是被衝擊者,他們的看法如何?

:1966年6月1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學高三(四)班《為廢除舊的升學製度給黨中央、毛主席的一封信》,內中指出:現行升學製度與毛主席製定的教育方針相違抗,必須徹底砸爛廢除,我們高中畢業生直接到工農兵中去,與工農兵相結合。北京四中全體師生響應女一中倡議——《向毛主席表示讚成廢除舊的升學製度》的信函也同時發表,要求中央“立即廢除高等學校入學考試”。表明高中畢業生上不上大學無所謂,隻要到工農兵中去,與工農兵結合就好。

《人民日報》1966618日刊《寫信給黨中央和毛主席 強烈要求廢除舊升學製度》
 

7問:他們真是這樣想嗎?

:想法五花八門,隻能舉例說。杭州大學附中(現杭州學軍中學)高三畢業生尹俊驊撰文:誰都不知道廢除高考的真正原因,更不知道廢除高考後,我們這些畢業生去幹什麽。那時“革命方知北京近,造反更覺主席親”,凡毛主席的決策必須緊跟,於是我們向北京發出擁護電文。而當時的北京四中高三學生,後任中信集團董事長的孔丹回憶:廢除高考的事是“文革”初我經曆的一件大事……社會上把這說成是四中的罪過,提出廢除高考,使中央不得不接受,不是那麽回事兒,實際上中央早有考慮,我們那封信是有背景的,不是自發的。

8問:當年最高領導為什麽要廢除考試入學呢?

:最高領導對憑考試入大學早就嚴重不滿。1964年8月18日他說,大學文科現在的搞法不行,教師學生統統要下鄉去,同吃同住同勞動同鬥爭,去搞階級鬥爭,那個是大學。1965年12月21日,又在會議上說:“現在這種教育製度,我很懷疑……大學教育應當改造。”因而“文革”發生那年,他倡導的教育方針就付諸社會實踐。

9問:“文革”中大學招生停了幾年?

:四年,也即1966年至1969年大學沒有招生。但“文革”前入學的三至四屆老大學生還在校,沒有畢業,還在停課鬧革命。

10問:“文革”期間恢複招生的背景是什麽?“工農兵學員”概念怎樣形成?

:毛澤東主席已經意識到,大學不能再停止招生了。1968年7月22日他指示:“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裏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兩個月以後作了補充:“要從有生產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和解放軍中選拔學生。”10月13日又說:“大學,以後重新搞,從工廠裏頭,從參加農村工作的那種中學生裏頭招收學生,這包括軍事學校。”至此,“工農兵學員”的概念完整形成。

11問:具體招生是哪年恢複?

:1970年。1968年10月31日毛澤東說,大學“已經兩年不招生了,我看再準備兩三年,(在校大學生)就差不多走光了。”具體部門遵循領袖“準備兩三年”的意見。1970年3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打報告給中央,要求試點招收大學生;5月27日“兩校”又提出試點招收大學生意見修改稿;6月27日,經毛澤東審閱同意,中共中央轉發北大、清華關於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

12問:工農兵學員以什麽方式入學?

:北大、清華試點招生辦法主要是:廢除修正主義的招生考試製度,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和學校複審相結合的辦法。從有三年以上實踐經驗、有相當於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和青年幹部中招收。主旨是“廢除考試”,“推薦入學”,“學製二至三年”。

13問:北大、清華1970年招收了多少學生?

:1970年北大計劃招2000名、清華計劃招2100名,實施中有所突破。8月,北京大學招收的工農兵學員報到,9月開始上課,清華大學也同步進行。稍後少數高校也仿照這個條件招生,在1971年3月入學,所以1971年沒再招收。

工農兵學員進入大學時的照片
 

14問:北大、清華畢竟還是試點招生,工農兵學員有全國性招生文件嗎?

:有。1971年4月15日至7月31日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產生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該《紀要》由遲群執筆,經姚文元修改,由張春橋審定,8月13日毛澤東主席閱後批準,以中共中央文件轉發。文件中有“兩個估計”,即“文革”前十七年科技教育戰線執行“修正主義路線”,是黑線專政;知識分子的大多數“世界觀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的”,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文件規定:今後招生辦法是“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複審”,廢除考試入大學。招生對象是“具有二至三年以上實踐經驗的工農兵”,“一般應有相當於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有二至三年實踐經驗是硬性條件之一,因而應屆中學生沒有報名資格。學製二至三年。《紀要》成為招收工農兵學員的指令性文件。

15問:工農兵學員有沒有文化課考試要求?

:沒有。在周恩來授意下,1973年對《紀要》有兩處修改。一處是:應保證具有初中以上的實際文化程度。一處是:在推薦基礎上進行文化考查,了解推薦對象所掌握的實際文化程度。“考查”是了解推薦對象的文化狀況,並不作為入學必備條件。由於這年發生“張鐵生白卷事件”,導致了不少人誤以為工農兵學員也要憑考試入學。毛遠新在遼寧指出:我對實際文化程度不感興趣,最根本的是按毛主席講的從有實踐經驗的人中選拔。1973年8月10日《人民日報》在轉載《遼寧日報》文章時,加了權威的編者按語。把持科教組的遲群組織撰寫文章,大罵對推薦對象實行“文化考查”是高考製度複辟。所以1974年招生文件指出:“文化考查”是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反映,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及時批判和糾正了這種錯誤做法,並取得了勝利。所謂“文化考查”是點綴,更不用說在錄取新生時有什麽作用。

16問:工農兵學員上大學除了學文化,還有其他什麽任務嗎?

:有。因為工農兵學員來源根正苗紅,還擔負著“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大學”的重大任務。正因為如此,許多任課老師成為被改造、被批判的對象,教學秩序和效果可想而知。

17問:工農兵學員招了幾屆?多少人數?

:招收七年六屆,共計94.5萬。1970年北大、清華所招是9月開學,同年其他院校招收的在1971年3月入學,所以1971年不再招生。1976年招收這屆工農兵學員在1977年3月入學。

18問:工農兵學員的文化程度如何?

:由於入學方式的關係,學生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但每一代都有讀書種子,有相當一部分人抓住時機,脫穎而出,成為了科教文化及管理國家的出類拔萃人才。

19問:恢複高考是在什麽時機下醞釀的?

:到1976年10月,“文革”事實上自然終止(雖然官方還未正式宣布)。1977年7月20日,鄧小平恢複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等四個職務,並自告奮勇分管當時積重難返的科技教育界。複職僅三天,鄧小平就找長沙工學院(現國防科技大學)領導說:“不管招多少大學生,一定要考試。考試不合格不能要。不管誰的子女,就是大人物的也不能要。”

20問:恢複高考在什麽時機下開始啟動?

:1977年8月4日至8月8日召開的“關於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是關鍵節點。與會科教人員慷慨陳詞,要求大學立即恢複考試入學。

21問:參加會議有哪些人員?需要什麽條件?

:有。是鄧小平親自定下參會人員條件。7月29日,他向中科院副院長方毅、教育部長劉西堯布置:“最近準備開一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找一些敢說話、有見解的,不是行政人員,在自然科學方麵有才學的,與‘四人幫’沒有牽連的人參加”。

22問:科技和教育界有哪些人員參加?具體誰操辦?

:根據鄧小平的要求來遴選。科學院係統由吳明瑜負責,高等學校係統由劉道玉負責。參會名額定30人,具體分配是:中國科學院15人,高等學校15人,並據此發下了名單。但實際參會人員33人。在4日開會這一天,鄧小平環顧四周問:“童老有沒有來?”繼又說:“文革”中童老掃地,他掃地都是科學態度,真認真。讓他掃地真是糟蹋聖人。”會議組織者在第二天就請童第周參加,又補加了張文裕、黃家駟。與會33人的名額為:中科院16人,高等學校15人,中國農業科學院1人,中國醫學科學院1人。

23問:除了這33位科技教育界人士以外,還有其他人員參加嗎?

:有。中央主管部門有科學院領導方毅、李昌、武衡、童大林、吳明瑜,教育部領導劉西堯、雍文濤、李琦、李琦濤、劉道玉。中央政治研究室胡喬木、於光遠、鄧力群。教育部和中科院又派出4名工作人員與會。

24問:參會的33名科技教育界人士有什麽特點?

:有。特點鮮明:既有德高望重的如王大珩、蘇步青、唐敖慶、周培源、金善寶、楊石先等,也有正當壯年的查全性、何東昌、沈克琦、潘際鑾等,還有青年才俊高慶獅、溫元凱,而溫元凱是唯一40歲以下的。一致的特點是已蜚聲業界,有些是國際著名。

25問:這次會議有沒有什麽主題?

:既有又沒有。議題寬泛,不是工作會議,而是座談會,讓放開講。鄧小平會前曾說,有幾個問題可以議論一下:第一,是否廢除高中畢業生一定要勞動兩年才能上大學的做法?第二,要堅持考試製度,尤其是重點學校一定要堅持,不合格的要留級。

26問:事先有沒有今年就要恢複高考的想法?

:沒有。鄧小平曾對方毅、劉西堯說過,同意今年招生基本上還按原來的做法。今年立即恢複考試招生是鄧小平被會場氣氛感染出來的,他原來準備一年以後恢複高考。

27問:這次會議的氣氛如何?

:會議氣氛有個由淺入深、由冷淡到熱烈、再到情緒昂奮的過程,而這完全得益於鄧小平的循循導引。

28問:鄧小平是怎麽導引的?

:鄧小平說,這次會議沒有別的意思,就是想聽聽大家的意見。這個世紀隻剩二十三年時間了,要實現四個現代化,不從科研、教育入手就是一句空話。十年“文革”,“四人幫”破壞得很厲害,這是中國一大災難,特別是科技、教育損失更大,我們要花大力氣把這個損失奪回來。怎麽奪回來?請大家出主意。發言可長可短,可插話,什麽話都可講,沒有棍子,要消滅棍子,“三個公司”都要丟掉(“鋼鐵公司”“帽子公司”“鞋子公司”)。

29問:鄧小平這番話的效果如何?

:有效果,但有個漸進過程。這批飽受苦難的老專家剛從牛棚出來,餘悸未消。會議開始有些冷場。主持人方毅於是請南開大學校長楊石先帶頭發言,可楊教授一發言就檢討自己的資產階級世界觀沒改造好雲雲;其後複旦大學蘇步青校長用發牢騷的方式反映,我這個數學家現在是“光杆司令”。前兩天會議拘謹,話題多在專業領域和訴苦申冤,也還有的在不斷檢討自己。

30問:會議真正掀起高潮在哪一天?有何突破性進展?

:應當在8月6日。根據會議簡報和查全性回憶,這天上午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何東昌憂慮地說,清華的新生文化素質太差,許多學生隻是小學水平,還得補習中學課程。鄧小平接過話頭:那就幹脆叫“清華中學”“清華小學”,還叫什麽大學。何東昌繼續說:“十七年教育戰線究竟黑在什麽地方?”直指1971年中共中央批轉的《紀要》。上海交大吳健中教授也發言讚同何東昌的意見。

31問:查全性語驚四座那番發言在什麽時間?

:在8月6日下午。查全性副教授發言要點是:現行招生製度有四個嚴重弊端,一是埋沒人才,二是卡了工農子弟上大學,三是壞了社會風氣,四是嚴重影響了中小學老師和學生的積極性。他建議立即建立全國統一的報考招生製度。

32問:讚同呼應查全性的人士主要有哪些?

:上午何東昌的發言為查全性的建言作了很好鋪墊。查全性講話後,鄒承魯、沈克琦、吳文俊、王大珩、溫元凱等紛紛讚同補充。鄒承魯說:“現行的招生辦法,群眾推薦是走形式,領導批準實際是走後門的合法根據,沒有考試製度,後門是堵不住的。”

33問:鄧小平如何看待查全性的發言?

:鄧小平非常讚同恢複高考,但在恢複高考時間和程序上有點遲疑,因為今年高校招生方針維持原來的辦法已經確定。

34問:教育部長劉西堯如何回答鄧小平的疑慮?

:會場要求今年恢複高考的氣氛高漲,於是鄧小平問劉西堯:“今年改恐怕來不及了吧?”劉西堯回答:“假如推遲開學,還來得及。”

35問:鄧小平在會場上如何拍板?

:真是一位無與倫比的政治家!他馬上調整既有思路,在會上說:“既然今年還有時間改,就堅決改嘛!把太原招生會議的報告收回來,根據大家的意見修改!這涉及幾百萬人的問題,要拿出一個辦法來,既可以把優秀人才拿上來,又要不致引起波動。你們研究一下,這個方法應當找出來。要求質量,重點學校要統一招生;允許報3個誌願,到校後再分專業。今年開始就改,不要等了。”

36問:溫元凱建言“十六字招生方針”什麽時間提出?

:鄧小平拍板恢複高考後,機靈的溫元凱馬上提出恢複高考方案:“自願報考,領導批準,嚴格考試,擇優錄取。”鄧小平聽後表示讚賞,並認為可以拿掉“領導批準”四字,考大學是每個人的權利,不需要領導批準。

37問:鄧小平拍板“恢複高考”,是不是與中央轉發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相抵觸?

:是的,不但相抵觸,而且全盤推翻最高領導審閱批準的這個中央文件。

38問:與會人員如何看待《紀要》?

:8月7日以後,座談會的主題轉變為揭露和推翻“兩個估計”,大家認為,打倒“四人幫”,思想大解放,但教育戰線思想並沒有解放。

39問:與會人員對這“兩個估計”如何不滿?

:不滿發言很多,如本次參會年齡最大者,82歲的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院長金善寶說:“新中國成立前,農學院沒有幾個,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農業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現在每省都有農學院,培養了許多人才。新中國成立後,在毛主席領導下……我們農業院校都堅決擁護的,並積極幫助農村搞規劃,發展生產,這些都是紅線。教育和科技是孿生兄弟,科技是紅線,教育也應當是紅線。”

40問:鄧小平如何回答這些高壓線式的問題?

:鄧小平的回答太巧妙了。他說:“我們要把毛澤東同誌的教育方麵的主導思想,在知識分子問題上的主導思想講清楚……對全國教育戰線十七年的工作怎樣估計?我看,主導方麵是紅線。應當肯定十七年中絕大多數知識分子,不管是科學工作者還是教育工作者,在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耀下,在黨的正確領導下,辛勤勞動,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特別是教育工作者,他們的勞動更辛苦……如果對十七年不做這樣的估計,就無法解釋我們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41問:最後一天會議鄧小平著重強調今年高校的招生方針,是這樣嗎?

:是的。鄧小平在會上再次說:“今年就要下決心恢複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從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個好辦法。”

42問:8月4日至8月8日的五天座談會鄧小平參加了幾天會議?

:四天,有兩個下午沒有參加,即8月4日下午鄧小平與華國鋒等接見了其他會議代表;8月7日下午會見朝鮮駐中國大使全明洙。

43問:與會者對這些“大逆不道”的發言有過後怕嗎?

:有的。以查全性先生為例,他回家後把會議的情況及他的發言跟家裏人說了。他的大兒子擔憂地說:“假如再搞‘反右’,你肯定是頭號大右派。”

44問:是不是“科教座談”會議上就算拍板恢複高考了?

:有了極好的開端,但真正“恢複高考”還需走完程序,搬掉幾座橫亙的大山。

45問:鄧小平是怎樣搬大山、又是怎樣走程序呢?

:大學入學方式的改變牽一發而動全身,既涉上層建築,也動經濟基礎,關係千家萬戶、國計民生,對這個大事鄧小平是費盡了心機,用足了智慧和權威。責成教育部發出緊急通知,重開招生工作會議。立即收回原上報國務院的招生工作意見。

46問:行政程序上如何啟動?

:鄧小平又要求教育部向國務院報送《關於推遲招生和新生開學時間的請示報告》,將今年高等學校和中專招生推遲到第四季度舉行,1977年錄取的新生在次年二月底前入學。鄧小平在報告上簽批:“這是經過考慮,為了保證重點大學學生質量而商定的。擬同意。”批送報請黨中央主席華國鋒,副主席葉劍英、李先念、汪東興,還有國務院副總理紀登奎、吳德、餘秋裏、穀牧。這批領導在當天齊刷刷圈閱同意。辦事效率之高令人感佩。

47問:那第二次招生工作會議是什麽時候召開的?

:第二次會議8月13日就在北京舉行,但會期直到9月25日才結束。

48問:能夠回顧下本年第一次招生會議情況嗎?

:1977年6月29日至7月29日在山西太原晉祠召開第一次招生會議。8月4日教育部向國務院報送《關於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招生方針與工農兵學員一模一樣,即“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複審”。

鄧小平197788日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
 

49問:8月4日,不就是鄧小平主持召開“科教工作座談會”開始的那天嗎?

:是的,曆史常有驚人巧合,一邊維護推薦入學的報告在案頭,一邊準備議論如何恢複高考之事。

50問:鄧小平已為恢複高考打開堅冰,第二次招生工作會議為何還開得這麽長?

:恢複高考阻力重重,既有當時的政治背景,又有《紀要》的金鍾罩,還有當時的認識水平。

51問:當時的背景怎麽樣?

:正在舉行的中共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8月12日—18日)並未否定“文革”,還堅持“以階級鬥爭為綱”和“文化大革命理論”,“兩個凡是”有相當大的影響。

197787日《科教工作座談會簡報(九)〈必須立即改進大學招生辦法〉》
 

52問:《紀要》是不是還籠罩在第二次招生會議上?

:是的。以中央文件轉發的《紀要》是金科玉律。要推翻這個金科玉律,教育招生工作會議好像還有點不大敢。

53問:招生工作參會人員組成情況怎麽樣?

:參會人員成份多元,有老幹部,有工宣隊的,有軍宣隊的,有造反派年輕幹部,也有教育業務幹部。他們對鄧小平8月8日講話的認識有差別,有人清楚,有人模糊,有人想不通,也有人抵觸,更有人反對。

54問:除以上情況外還有其他因素嗎?

:主持會議的教育部長劉西堯認識有些模糊,劉是老紅軍,少將軍銜,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他清楚十一大精神,所以態度不夠鮮明和堅決。

55問:是這些綜合情況使招生工作會議無法推進嗎?

:是的,會議陷入議而不決的僵局。

1977818日鄧小平在教育部《關於推遲招生和新生開學時間的請示報告》上的手跡
 

56問:會議最後的突破口在哪裏?

:會議的轉折點在《人民日報》資深記者穆揚所寫“內參”上。

57問:這個能具體展開講一講嗎?

:穆揚是派駐會議的記者,他了解會議的狀況,有相當數量的與會者是讚成恢複高考的,但要公開站出來反對這金科玉律,還是大音稀聲。穆揚參加過1971年“全教會”,更能體會到恢複高考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於是他找了教育部長劉西堯、副部長李琦、雍文濤,說:“照這個樣子,會議開不下去了,我想寫個內參給中央。”劉、李不置可否,而駐會的雍文濤則爽快答應:“你要想寫,可以寫。”

58問:穆揚具體怎麽做呢?

:9月3日下午,穆揚邀請了這次與會曾參加過1971年“全教會議”的六位人士座談。他們是陝西的文鑒白,浙江的陳惠滋、河北的劉龍祥、福建的張惠中、吉林的王野平、石化部的於文達。他們講述了當年“兩個估計”出籠經過,並一致表示不推翻“兩個估計”,招生會議無法深入,恢複高考無法實施。

59問:這期“內參”是什麽時間送到中央的?

:穆揚將座談會的情況作了整理,《人民日報》9月15日以《全教會<紀要>是怎麽產生的》為題,以特刊628期上報中央。詳細寫明“四人幫”炮製“兩個估計”的經過。從而為中央領導否定“兩個估計”提供事實依據和有力支持。

1977915日《人民日報·情況匯編特刊628期《全教會〈紀要〉是怎樣產生的?》
 

60問:鄧小平9月6日致華國鋒和葉劍英、李先念、汪東興的批轉語是怎麽回事?

:招生會議期間,劉西堯就會議的安排給鄧小平寫了材料。鄧小平於9月6日給華、葉、李、汪寫了批轉語:“我約劉西堯、方毅等同誌談了一下。等他們寫好教育問題匯報提綱後,擬提請政治局討論一次。招生問題很複雜。據調查,現在北京最好中學的高中畢業生,隻有過去初中一年級的水平(特別是數學)。所以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大學生,須在社會上招考,才能保證質量。如何才能避免大的波動,辦法正在研究,方案擬定後,擬先送請批準。此件連同中小學教學計劃草案,送請你們看看,供作考慮之用。”鄧小平未雨綢繆,在程序上又推進了一步。

197796日鄧小平批轉劉西堯報告給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汪東興的手跡
 

61問:鄧小平看到《人民日報》內參後如何反應?

:又是一個巧合。鄧小平在收到《內參》同時,也收到了教育部《關於一九七七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送審稿。鄧小平看了兩個材料後可謂雷霆震怒。

62問:怎麽一個“雷霆震怒”?

:9月19日,鄧小平找來了教育部負責人劉西堯、雍文濤、李琦等,提出嚴肅批評。全文較長,這裏節選幾節:“最近《人民日報》找了六位參加過一九七一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同誌座談,寫了一份材料,講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產生的經過,很可以看看。《紀要》是姚文元修改,張春橋定稿的。當時不少人對這個《紀要》有意見。《人民日報》記者寫的這份材料說明了問題的真相。”“《紀要》裏講了所謂‘兩個估計’,即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戰線是資產階級專了無產階級的政,是‘黑線專政’;知識分子的大多數世界觀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的,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個問題究竟怎麽看?建國後的十七年,各條戰線,包括知識分子比較集中的戰線,都是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路線占主導地位,惟獨你們教育戰線不是這樣,能說得通嗎?《紀要》是毛澤東同誌畫了圈的。毛澤東同誌畫了圈,不等於說裏麵就沒有是非問題了……《紀要》裏還塞進了不少‘四人幫’的東西。對這個《紀要》要進行批判,劃清是非界限……‘兩個估計’是不符合實際的。怎麽能把幾百萬、上千萬知識分子一棍子打死呢?”

“你們的思想沒有解放出來。你們管教育的不為廣大知識分子說話,還背著‘兩個估計’的包袱,將來要摔筋鬥的。現在教育工作者對你們教育部有議論,你們要心中有數。要敢於大膽講話。我在八月八日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那篇講話,是個大膽的講話,當然也照顧了一點現實。”

“教育部要爭取主動。你們還沒有取得主動,至少說明你們膽子小,怕又跟著我犯‘錯誤’。我知道科學、教育是難搞的,但是我自告奮勇來抓。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抓,要有具體政策、具體措施,解決具體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你們要放手去抓,大膽去抓,要獨立思考,不要東看看、西看看。把問題弄清楚,該怎麽辦就怎麽辦。該自己解決的問題,自己解決;解決不了的,報告中央。教育方麵的問題成堆,必須理出個頭緒來。現在群眾勁頭起來了,教育部不要成為阻力。教育部首先的問題是要思想一致。讚成中央方針的,就幹;不讚成的,就改行。”

這番話的實質是:不讚成今年恢複高考就走人。

63問:對“招生工作意見”鄧小平又如何表達不滿呢?

:也就在這一天,鄧小平嚴厲批評《招生意見》政審條件繁瑣苛刻,揮筆將其全部抹掉,並說:“政審,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現。政治曆史清楚,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勞動,遵守紀律,決心為革命學習,有這幾條就可以了。總之,招生主要抓兩條:第一是本人表現好,第二是擇優錄取。”

鄧小平將政審簡化為“主要看本人表現”,是招生政策的重大變化。又將送審的《招生意見》退回教育部重寫。

64問:教育部如何落實鄧小平指示呢?

答:劉西堯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立即在招生工作會議上傳達了鄧小平講話精神,其中說到:“鄧副主席19日的重要指示是繼8月8日重要講話後,響徹教育戰線的一聲春雷,擊中了要害,說出了大家早就想說而不敢說的真心話。這次招生會議能得到鄧副主席這樣重要的指示,是會議的最大收獲。有了這些寶貴指示,不但招生工作有了明確的方向,整個教育工作也有了更加明確的方向。鄧副主席說,他抓教育要抓到底,這對我們是極大的鼓舞,深刻的教育。粉碎“四人幫”後,各條戰線都在甩開膀子大幹,教育戰線還在抱著膀子看,教育部還在左顧右盼。”

65問:有材料說鄧小平擔心教育部寫不好《招生意見》,加派了力量,是這樣嗎?

:是的。劉西堯有回憶:鄧小平“指定了胡喬木、鄧力群等同誌幫助我們重新起草,那位堅持寫一大段毛澤東理論的同誌稱病不參加了。經胡、鄧的指導、研究,我和李琦與來幫助的吳明瑜等熬了幾個通宵,總算寫出了一個像樣的報告”。

66問:重開的招生會議在什麽時間結束?

:9月25日結束。這一天,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接見了出席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的代表。表明了中央最高層對高考改革的重視和支持。

67問:教育部在哪天將重新起草的《招生意見》呈送鄧小平?

:9月30日,教育部將《關於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和代擬的“國務院轉發教育部《關於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指示稿”送呈鄧小平。

68問:鄧小平審閱後,什麽時間送給政治局會議討論?

答:10月3日,鄧小平將以上兩份文件報送華國鋒,並心切地寫上:“華主席,此事較急。請審閱後,批印政治局會議討論批準。建議近幾日內開一次政治局會議,連同《紅旗》雜誌關於教育的評論員文章(前已送閱)一並討論。如何,請酌定。”華國鋒即批轉汪東興,將上述文件印送政治局各同誌審閱。10月5日,中央政治局討論並原則通過教育部《關於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並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

69問:政治局討論的修改意見怎樣?

:僅提了兩點小修改:從大學畢業生中選留研究生年齡從28歲改為30歲。國家正式職工錄取為研究生後,福利勞保待遇不降低,學習期間由原單位發給原工資。

70問:對修改後的招生送審意見鄧小平怎麽處理?

:10月8日,鄧小平在劉西堯《關於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修改補充報告上指示:“擬同意。華主席、劍英、先念、東興、方毅同誌核示。退教育部照改。”

國務院1012日批轉1977年招生工作意見(局部)
 

71問:國務院什麽時間批轉教育部《招生意見》?

: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意見》,從1977年起高校招生製度立即改革,恢複統一考試製度。

72問:向全國公布《招生意見》是哪一天?

:10月21日。穆揚執筆了《人民日報》社論《搞好大學招生是全國人民的希望》。鄧小平在擬發社論稿上批示:“華主席、李、汪副主席、耿飆、方毅同誌核閱。”10月21日《人民日報》在頭版發表了《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專題新聞,配發《搞好大學招生是全國人民的希望》社論。公布了北京招生會消息和國務院批準教育部《關於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的內容。均由新華社發出通稿。

《人民日報》19771021日報道《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及《搞好大學招生是全國人民的希望》社論
 

73問:這個轉折性的《招生意見》亮點在哪裏?

:主要是:實行自願報名,統一考試,擇優錄取。凡工人、農民、知識青年、複員軍人、幹部和應屆高中生(含在讀成績優秀者)均可報名,年齡不超過25歲,未婚,有專長者,年齡放寬到30歲。在職軍人報考地方院校由總政治部製訂具體辦法。政審主要看本人表現。對醫學院校、師範院校、農業院校、民族院校、藝術院校、體育院校以及進修生、研究生和招生經費、學生待遇等方麵均作出規定。

74問:恢複高考第一年為何沒有全國性命題呢?

:從實際情況出發,第一,這年沒有全國課程標準和教育大綱,無法統一標準;第二,時間緊,任務重,報考人數多的程度無法估計;第三,便利各省市自治區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出卷。實施中也有聯合命題的,如廣東與貴州的作文題目均為《大治之年氣象新》。

75問:這一年考試的科目是哪幾門?

:分文理兩類進行,文科考政治、語文、數學、史地;理科考政治、語文、數學、理化。報考外語專業加試外語。

浙江省餘杭縣19771125日高考“初試”入場證
 

76問:這一年考試什麽時間完成?

:各地高考在11月28日至12月25日陸續展開,曆時近一個月完成。高考大省浙江、江蘇等地因招生人數多,以縣級為單位舉行了一次文化測試(初試),隻有分數上線的才能參加省級命題正式高考(複試)。

77問:這一年考生知道自己的考分和政審情況嗎?

:1977年《招生意見》沒有規定可以公布考分,不公布高考分數是招生紀律,即或在“文革”前所有年份的高考,對考生也一律保密,本人無從知道。直到1978年招生會議上,是否公開爭論激烈,最終由鄧小平拍板,在《招生意見》上寫明公布考生的各科考試成績。而1977級是各省市自治區分頭出卷評卷,有的地方嚴守招生紀律,考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考分;有的地方不知為何在當時就告訴了考分。顯然,這是執行政策寬嚴不一導致。至於“政審情況”與考生見麵,也是1978年《招生意見》規定後,考生才能夠知道。

78問:這一年考生知道大學有重點院校和普通院校嗎?

:考生不可能知道。1978年2月17日國務院以(1978)27號文件批轉教育部《關於恢複和辦好全國重點高校的報告》,恢複“文革”前的60所重點院校(原有68所),新增28所,共計88所,也即2月17日以後才有重點院校名單文件。查1977年的高考在1977年11月至12月之間完成,考生的誌願是在考試前就填寫完畢,因而考生不可能提前知道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非重點。有些77級考生回憶文章說,他當年考進了重點大學。可能的情況是,有些考生的家庭或本人了解“文革”前大學的檔次,在填誌願時分檔填寫(也有就低不就高),進入學校後知道了所在大學是重點院校。因而其所寫回憶文章從時間上不確,從結果上正確。還有一種可能,招生機構內部掌握重點院校之事,但國務院批轉已遲至2月17日,這對77級考生填誌願已無實際意義,因為他們早已填好誌願上報,且大多地方的新生已錄取完畢,並在2月下旬報到入學。回顧當時社會現實就可理解,這一年對考分、政審、體檢都屬保密範疇,就絕大多數考生而言是蒙在鼓裏被錄取的,自己沒有選擇權。當然,有特殊渠道的另當別論。

79問:這一年錄取率是多少?在什麽時間入學?

:報考人數570萬(“初試”淘汰未計入),共錄取27.3萬,錄取比例4.8%。在1978年2月底至3月入學報到。由於錄取人數過少,經鄧小平同意,在4至5月擴招了一批新生。

浙江省招辦1978224日匯總1977年全國院校在浙江省招生錄取人數手寫件(浙江省檔案館藏)
 

80問:恢複高考以後全國上下心往一起想了吧?

:並不盡然,反對恢複高考的聲音依然濁浪排空,在1978年4月全國教育和招生工作會議上集中爆發,主要是:說“文革”前還有階級路線,貧下中農要照顧,現在憑分錄取了,也不提照顧貧下中農,不要招生幾十萬,得罪幾千萬。“工農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優先權”還算不算數?“文革”前工農子女可以降10分,為什麽經過“文革”不可以了?現在剝削階級家庭出身成了優越條件,這個原則問題我們不能讓步,不能因為分數高,我們就糊裏八塗地錄取。

81問:這些反對“恢複高考”的聲音中央聽到了嗎?有何應對措施?

:聽到了,采取了有力措施。副總理方毅說,招生會議這段時間要著重解決思想認識問題、路線是非問題。教育部長劉西堯說:說恢複高考讓剝削階級家庭出身倒成了優越條件,這毫無事實根據。鄧小平對這些非議十分重視,他親自審閱了《加強黨的領導,搞好教育革命》社論及新華社、人民日報記者述評《招生會議上一場很有意義的討論》,這兩文發表在5月17日、5月24日《人民日報》上,並由新華社轉發各地。述評主要回答了三個問題:第一,1977年恢複高考是撥亂反正的重大措施,這一改革深得人心,所招生源,工人、農民和其他勞動人民的子女占比97.4%;第二,政審主要看本人政治表現,完全正確;第三,不要把“擇優錄取”與“紅專不分”對立起來,高考製度需要不斷完善,但恢複高考招生方向正確。“社論”認為,當前首先要做好三件大事,即思想整頓刻不容緩,組織整頓刻不容緩,落實黨的幹部政策和知識分子政策刻不容緩。

82問:堅持恢複高考製度,除了這些領導講話和宣傳政策外,還體現在哪裏?

:國務院1978年6月6日批轉的教育部《招生意見》比1977年的《招生意見》更透明更開放。並在1977年招生工作意見基礎上作了改進:1.要總結改進1977年招生工作中有的地方貫徹擇優錄取不夠徹底、有的單位在政審中還存在寧“左”勿“右”問題。2.改由全國統一命題高考試卷,省、市、自治區組織考試和評卷。文科考政治、語文、數學、曆史、地理、外語;理科考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外語。所考外語不計入總分。在7月20日至23日全國統一高考。3.放寬年齡,除一般不超過25歲外,26至30周歲的高中畢業生和相當者仍可報考。4.公布考試成績,在公布參加體檢名單時也公布全體考生的各科考試成績。考生如有疑問,可申請查閱試卷。5.德智體全麵考核,從高分到低分,按考生誌願順序,分段擇優錄取。6.政審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現,對考生的鑒定意見與本人見麵。

83問:1978年的報考大學人數和錄取情況如何?

:這一年報考大學人數610萬,錄取40.2萬,錄取比例6.6%。

84問:1979年大學招生情況有變化嗎?

:有。國務院1979年5月3日批轉了教育部上報的《一九七九年高等學校招生會議報告》和《招生意見》。與1978年比大的變化沒有,但有調整,總體比1978年更卡緊。主要是:1.仍分文理科目考試,報告重點院校外語考試成績按考試分數的10% 計入總分。2.年齡一般不超過25周歲,特殊的不超過28周歲。3.政審比1978年更細化。4.招生指標卡緊,原因是1978級比1977級突增近13萬人,有些地方擴招生分數過低,質量下降,還有校舍等條件一下跟不上。國家計委要求縮減至27萬,教育部要求30萬,國務院批轉按30萬招。5.全國統一考試在7月7日至9日舉行。

85問:1979年的報考人數和錄取情況如何?

:報考468.5萬,錄取28.4萬,好像是國家計委與教育部的折中。錄取比例6.06%。

86問:這三屆考生的年齡構成情況如何?

:77、78、79這三年的《招生意見》對報考年齡和條件略有區別。以77、78級論,我所知道的考生最大為1946年出生,最小為1962年出生,相差16歲。學生以1955年至1958年段為最多,其他為1952年至1954年段,1947年至1950年段,1959年至1960年段,而1961年以後和1947年之前出生的是極少數了。78級平均年齡大於77級,是因為對報考年齡與婚否限製放寬。79級的年齡構成情況不清楚。至於兄弟姐妹有二人、三人在同年考入大學的例子比較多。

87問:1977、1978、1979這三年所招大學生為什麽稱“新三屆”?

:與“文革”期間的1966、1967、1968這三年中學生對應而來,上述三個年份的中學生叫“老三屆”,恢複入學的前三級大學生就俗稱“新三屆”。對於“新三屆”的定義,陳益民所寫《新三屆紀念碑——77、78、79級回憶文集三百部(修訂版)》有解釋,發表在《科舉學與考試研究》公號上。

19783月清華大學1977800多名新生上課照片
 

88問:“新三屆”之間有什麽區別?

:大同小異。大同方麵主要是:恢複高考的“受益者”,刻苦讀書的“回報者”,曆屆與應屆同班的“經曆者”。小異方麵是:77級是“遭遇戰”;78級是“擺開架勢”迎戰;79級是準備充分的“攻城拔寨”之戰。其中77級是“夏日醞釀、秋天決策、冬季考試、初春開學”,跨越了兩個年度。

89問:“新三屆”與工農兵學員有過交集嗎?

:有。這三屆的學生與工農兵學員都同時在校學習過。

90問:這三屆學生中有傳奇式人物嗎?

:有。就我知道列舉兩位:一位是77級學生,廈門大學研究員林堅。1976年4月,他因“天安門事件”被作為“新生反革命分子”被捕入獄,後以“保外就醫”走出牢門。恢複高考時,他以“戴罪之身”被允許參加高考。考試合格、體檢過關後被福建農學院錄取,1978年3月2日跨入校門。四個多月以後,中共泉州市委為這個在校學生平反昭雪,撤銷“新生反革命分子”帽子,未幾又允許他轉學到廈門大學就讀畢業。

另一位是杭州大學物理係77級阮建忠,他在大三那年(1980年下半年)向美國幾所大學投遞留學申請讀研。1981年3月,美國一流名校凱斯西儲大學接納他到該校物理係讀研,並提供全額獎學金,每月1050美元。但護照簽發受阻,杭州大學保衛處負責人對他說:“你是到美國去讀書的,資本家見錢眼開,怎麽會給你這麽多的錢?他們到時候肯定讓你去幹特務工作”。省公安廳把情況上報公安部。幸虧杭州大學校長、著名心理學家陳立開明,他組織校級班子討論,一致同意支持阮建忠赴美讀研,並發函給省公安廳。陳立校長又出麵找浙江省長協調。護照簽發一波三折,阮建忠1981年10月赴美,成為浙江省第一個自己申請,獲得全額獎學金的留美研究生(據現有資料也可能是全國第一個)。1986年5月,他獲該校博士學位,是恢複高考以後凱斯大學第一個中國籍博士生。

91問:恢複高考的推動者有著作文本發表嗎?

:有。我所看到的主要是劉道玉、查全性、劉西堯、穆揚、楊學為、沈克琦、潘際鑾、溫元凱等人的著作文本。

92問:有些親曆者的文章對有些事宜所說互相之間矛盾,不知怎樣辨別?

:分剛性錯誤和柔性分歧兩類。剛性的錯誤主要是科教會議的日期、開會的地點、到會人員和是否動用《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印刷紙張。對這些問題實已辨正了。科教會議是在1977年8月4日至8日舉行,其他說法不確。開會地點在人民大會堂台灣廳。用印刷《毛選》第五卷紙張印刷試卷是誤解,因為《毛選》第五卷在1977年4月已出版發行,有可能動用印刷《毛選》第五卷剩餘紙張印刷試卷。這次科教會應邀人員是33人,在些文章寫到著名科學家錢三強、柳大綱、林蘭英、彭桓武、張光鬥等人參加這次會議,不確,屬誤記或“張冠李戴”。

93問:那柔性分歧呢?

:主要是劉道玉與查全性之間就科教會上那番發言,兩人都有公開文字闡述。劉道玉說:在那天會前的晚上,他對查全性說,你明天在會議上,對“文革”時實施的“十六字招生方針”要持明確推倒意見,要求恢複統一高考。查答應說:“好,這個題目好,我明天就講這個。”而查全性則說:那番“發言之前,我沒有和任何人商量講什麽,也沒有人建議我怎麽講。”其後再次強調:我“發言之前沒有找人征求意見,也沒人單獨指示他怎麽發言。”而劉道玉在另一文章中又申述他原先的說法。

兩人之間的這個議題,已不大可能來證明誰是誰否了,因而隻有各存己說。但我們應當記住查、劉兩位先賢都是恢複高考有大功的人物。

94問:對“新三屆”,官方有著作出版嗎?

:有,但不多。公開出版的是:1999年教育部高校學生司、《中國教育報》編纂的《我的高考》;2007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鄧小平決策恢複高考講話談話批示集》;2007年教育部考試中心編撰的《難忘1977:恢複高考的曆史實錄》。

95問:專業人士對“新三屆”有什麽研究成果?

:首推浙江大學資深教授劉海峰,他是廈門大學曆史係77級學生,涉足恢複高考研究較早,發表了很有見地的論著,進而創立了“科舉學”這一學科,現為浙江大學科舉學和考試研究中心主任,創辦了“科舉學與考試研究”公眾號。他在廈門大學時所帶博士生鄭若玲教授也有恢複高考研究的論文發表。

劉海峰教授參加“恢複高考40周年”學術研討會
 

96問:那麽民間研究如何?

:民間研究首推“新三屆”公眾號,自2014年初創,2016年向全國征稿,又帶出“新三界”等副號,除有限幾天“休息”外,每天都發二至三篇文章,作者來自海內外,已發原創文章4000多篇(以“新三屆”題材為主),積累了數千萬文字。讓大眾寫曆史,為“新三屆”概念的確立、深入、文化傳承起到了無與倫比的作用。

97問:還有其他民間研究者嗎?

:有。如南京大學曆史係78級陳益民,除了撰寫文章外,經過數年搜求,他搜集到“新三屆”文集328部,並逐一錄出和點評,數易其稿,長達3萬多字的《新三屆紀念碑——77、78、79級回憶文集“三百部”》在“日知錄新說”“新三屆”“科舉學與考試研究”公眾號上發表,閱讀量已有10多萬。還有朱學勤、陳劍、王明遠等也發表了深有影響的“新三屆”研究文章。浙江慈溪沈登苗雖“屢試不第”,但對“新三屆”執著研究,寫出了有分量的文章。

98問:對“新三屆”的書稿印象如何?

:所見的書稿質量都較高,印象較深的有鍾岩著《新三屆學人》,馬國川等編《高考年輪:恢複高考三十年的民間觀察》,未名主編《永遠的1977》,祝毅主編《120個回望:紀念高考恢複40周年》,王輝耀主編《那三屆:77、78、79級大學生的曆史回憶》,東方平、郭少達主編《新三屆致新生》,林堅著《山風海濤入夢來——一個77級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史》等。郭力主編的《未名不改舊時波:北京大學77、78級畢業40周年校友回憶錄》,分成上下冊印製,劉海峰教授送了我一本。此書作者眾多,搜集廣博,敘述當時,文章耐讀,誠不愧北大名聲。從“新三屆”公眾號所發山西大學曆史係77級《我的大學我的班》係列文章看,此書應是高質量的。

99問:印象最深的“新三屆”入學文章是哪篇?

:僅“新三屆”公眾號就發過了大量關於“新三屆”的回憶文章,就我所見幾乎都優秀,但印象最深的當屬內蒙古大學77級英語係呂丁倩所寫《絕處逢生:我的1977年高考》,看到此文後深感我們當年入學雖有波折,但這些困難就算不了什麽啦!呂女士後在美國工作,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

100問:對“新三屆”的回憶文章就如此叫好嗎?

:應當說絕大部分都是好的,但也有極個別的回憶文章用了小說筆法。回憶文章有這樣、那樣的錯漏是正常的,乃至有點“隱惡揚善”也能容忍。但當用文學筆法刻意編造拔高自己,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寫回憶錄有個基本衡量:自己看了不臉紅,知情人看了不竊笑。

101問:“新三屆”回憶文章有新的體裁嗎?

:有。中山大學教授黃仕忠(杭州大學中文係78級)在大學畢業四十周年之際,創造了一種“砌牆體”,即自己寫出一個主題,請同窗、友人及學生輩來談看法,還有作追問乃至好奇和質疑。多人互動的形式吸收了網媒優勢,擴大了參與麵、受眾麵,遍及海內外,在呼應中帶出了意想不到的話題,有趣且有曆史感,在“澎湃”“錢江晚報·晚潮”等官媒發表後,廣受好評。

102問:那些沒進大學在1978、1979年就直考研究生入學,如葛劍雄、易中天、鄧曉芒等著名學者也算“新三屆”嗎?

:按時間可列入“新三屆”,因為當年的專科生也是列入的,但研究生算不算“新三屆”,好像還沒有這個俗成。

武漢大學內查全性先生塑像。78級黃衛、黃麓兄弟製贈
 

“百問百答”已勉力完成,但還有幾句話說。

“新三屆”這批人除特殊崗位外,其他大多已退出曆史舞台,也可說成了“遺老遺少”。因而其所講所寫,執掌者不一定“落胃”,失意者或在嘲諷,年輕人嫌絮叨,親曆者“白頭說玄宗”,沉浸在往事並不如煙的回憶中。如果他們的經曆還有那麽點價值,那麽社會是否有個容忍度?

智商情商雙高的77級生陳平原教授,曾發出了“新三屆”寫作幾近“題無剩義”的委婉之詞。我的粗淺理解,他的指向是回憶文章已涉各個方麵。但從曆史書寫的角度看,“題未及義”還很多,有些甚至還沒有涉及,如“新三屆”的三年招生數為什麽大起大落(分別是27.3萬、40.2萬、28.4萬)?報考年齡三年為什麽不同?三年政審“寬未到位、寬已到位、寬又有邊際”是什麽原因導致?高考成績為什麽從保密到公布?試卷出題為什麽從分省到全國統一?考試三年的時間為什麽不一致?外語成績從參考到計入總分的過程?77級哪些地方高考要“初試”“複試”?哪些地方直接參加高考?77、78級為什麽要擴招?擴招與第一次高考招生的比例各占多少?“新三屆”的生源構成?最高層的方向調整和互動,中央和地方的博弈,綜合部門與主管部門的博弈,社會青年和應屆在讀的博弈,是怎麽樣的?在劃定錄取分數線以後,為什麽分數麵前不能人人平等,而要以年齡劃線?“新三屆”開啟了海外留學之路,有公派有自費,公派有多少?自費有多少?多大程度上推動了國家放開自費留學之門?“新三屆”海外留學不少,有多少比例成為世界公民?有多少比例留學歸來?“新三屆”的社會貢獻?特別是當年的社會背景,新思想與舊思想的短兵相接、直接交鋒,其激烈程度超過次年的“真理標準討論”,而這些舉措對曆史的推動是轉折性的。如此重大議題卻少有人提及,更不用說展開了。

一部《紅樓夢》養活了幾代學者?一個魯迅,使多少人的飯碗和業績光鮮亮麗?還有“六個作者、三千人研究”,即有三千人專門研究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紅學”“魯學”隨勢形成。那麽有社會轉向標誌的“新三屆”可否有“恢複高考學”或“新三屆學”呢?“新三屆”公眾號主編認為應當有“新三屆史記”“新三屆菁英列傳”;中山大學陳春聲教授在十多年前就發出了“七七、七八級已成為中國學術發展的絆腳石”之問,不管觀點正確與否?實已進入了曆史研究範疇。現搜尋到新三屆回憶文集328部,作者遍及海內外,但這當中相當一部分是自費印刷,傳播受限,那麽這些“文集”什麽時候可以公開出版?中國國史學會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宣稱要編四部關於“新三屆”的叢書。順便插個學術史上話題,大學者陳寅恪在其名著《元白詩箋證》中,竟在考證楊貴妃被李隆基召進宮時是不是處女?誠是學術自由的有趣表現。浩浩蕩蕩潮流衝涮出的“新三屆”時代不值得研究嗎?

《冬季裏的春闈——1977年恢複高考紀實》,浙江古籍出版社20204月初版
 

拙著《冬季裏的春闈——1977年恢複高考紀實》自2020年4月出版以後,蒙讀者偏愛,初版次月即加印,同輩考生也多鼓勵,然此書仍有言不及題處,如當年為了顧及出版現實,對“政治交鋒”就“淺嚐輒止”。待時機成熟,如能修訂擴充再版,就可將社會背景逐次展開;工農兵學員與“新三屆”年齡差不多,初始文化相仿,所招人數一為94.5萬,一為95.9萬,大體相同,若兩者比較是有點曆史價值的;還有“新三屆”學生的正道和異化;從李同學去世再談77級的產生;“新三屆”海外留學生樣本分析等內容。

回溯中國二千多年的人才選拔製度,主要是察舉製、九品中正製、科舉製、入學考試製、推薦製和恢複高考製。“察舉製”起源於漢代,流播至隋唐;“九品中正製”盛行於魏晉南北朝;“科舉製”從隋唐開始至清末結束,整整1300年。民國初年,中國與西方教育接軌,大學基本憑考試入學。新中國成立70多年人才選拔方式多有反複,如大學有四個節點,即1952年至1965年憑統一考試入學;1966年至1969年停止招生;1970年至1976年推薦入大學;1977年開始“恢複高考”。名義上是“恢複高考”,但並不是重複昨天的故事,而是注入了時代劇變的內容。

再還原下當時的政治背景:1977年2月7日中央領導人提出了“兩個凡是”,同年4月《毛選》五卷出版,時任最高領導在《人民日報》發文,重申“把無產階級專政的繼續革命進行到底”,8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大,以此作為製定十一大路線的重要內容和依據,堅持以階級鬥爭為綱就是“繼續革命”的體現。各省市自治區和地縣仍以“革委會”行使職權。“兩個估計”是對教育戰線的定性文件。而“真理標準討論”要到1978年5月才展開,“以階級鬥爭為綱”要到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告廢止。

上述大事,即使民間話語體係也鮮有涉及,“非不能”也,是“未能”也。

劉海峰教授對於恢複高考說過很到位的話:“1977年恢複高考是一個大事件,是改寫中國曆史的大事件。恢複高考突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宣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時代的到來,成為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突破口,成為全國思想解放的先導,也是改革開放的先聲。中國教育和全社會從此由亂轉治,其重大意義再怎麽高的評價都不為過”(《冬季裏的春闈》序)。

曆史不一定記得每年高考,但一定會記得恢複高考那一年;曆史記得的不一定是“新三屆”本身,而是推動“新三屆”產生的那些偉人、那個時代、那些又因此而產生的傑出人物。作始非簡,事畢顯巨。這濃墨重彩的一筆,必然彪炳於史冊。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
1、陳侃章著《冬季裏的春闈——1977年恢複高考紀實》,浙江古籍出版社2020年4月版。
2、楊學為編《高考文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
3、楊學為著《中國高考史述論》(1949-1999),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4、《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7月版。
6、《鄧小平決策恢複高考講話談話批示集》(1977年5-12月),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8月版。
7、《毛澤東年譜》第五、第六卷(1949-1976),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8、《中國共產黨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1月版。
9、劉西堯著《攀峰與穿霧》,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修訂版。
10、劉道玉著《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11、《穆揚回憶高考恢複,寫內參揭發“兩個估計”》,《中國網》2007年5月29日。
12、劉海峰著《高考改革的理論與曆史》,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12月版。
13、劉海峰著《風雲際會:恢複高考與新三級大學生的使命及作為》,《江蘇高教》2023年第5期。
14、陳益民著《新三屆紀念碑——77、78、79級回憶文集》,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公眾號2024年12月7日。
15、陳芳著《拜訪京華名家》,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年8月版。
16、祝毅主編《120個回望一一紀念高考恢複四十周年》,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版。
17、東方平、少達主編《新三屆致新生》,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3月版。
18、相關日期的《人民日報》。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