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一位偉大的引路人,為中國工業化做出的巨大貢獻,幫中國搶到了人類最後一張工業化的門票。
(一)來之不易,中國工業成就舉世矚目
工業黨堅信,一個國家的硬實力,取決於該國工業化的水平尤其是製造業的能力和水平。沒有強大工業體係支撐,就不能成為世界強國。
對於中國而言,工業化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堅強後盾(立國之本),也是必由之路(必答題),還是主要特征(主要指標)之一。
回首世界百年,大國崛起的主要標誌就是該國實現工業化。隻要實現了工業化,就能躋身世界列強。不管是歐洲還是美國,亦或是東亞的日本。
這一兩百年,世界的統治者一直是資本主義工業化強國。目前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也就二十來個,而且這一百多年一直是這二十來個國家,基本上沒啥變化。
直到新中國的出現,這一局麵才出現了裂縫。而且中國的工業化,將是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化,14億人口,一下子超出了北美、歐洲、日韓、澳新和俄羅斯的總和。
中國工業化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就拿工業增加值來說,2019年中國5.59萬億美元,占了全世界的24%,相當於美國、日本和德國的總和。
2019年的製造業增加值,中國3.9萬億美元,占了全球的28.1%,連續十年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也相當於美國、日本和德國的總和。
中國的工業化之路,先從又髒又累又不掙錢的最低端開始,然後逐漸向產業鏈高端爬升。
現在被美國卡脖子的少數核心技術領域,已經被重重包圍,不影響大局,且攻克指日可待。
中國製造2025計劃,其實就如同挺進大別山一樣,是中國工業化從中低端向高端挺進一個轉折點,而十四五則如同渡江戰役一樣,摧枯拉朽般擊潰高科技封鎖線。
根據十四五規劃,2035年之前,中國在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
其中在十四五期間,中國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中國工業化的成就舉世矚目,前景也十分光明。有很多人已經習以為常,覺得中國的強大是理所當然的。
但實際上這一切都來之不易,不是誰想搞成就能搞成的。有多少國家走上了去工業化的道路實現了逆生長,有多少國家跌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幾十年而且永遠也爬不出來了。
正因為艱難,所以才是人類曆史上亙古未有的奇跡。我悲觀地認為,隨著工業化門檻的提高,工業化的大門正在關閉,以後可能隻有掉隊者,沒有新來者。
這意味著,中國將有可能是最後一個拿到工業化國家門票的國家。與其說是幸運,不如說是一位偉大的引路人,幫我們搶到了人類最後一張工業化的門票。
(二)國家統一,實現工業化的前提條件
一個統一的新中國,是實現工業化的必要條件。這個統一,不是蔣介石那種地圖上(形式上)統一、實際上中央黨派林立、地方軍閥割據的統一。
1928年,蔣介石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但實際上隻能管住東南幾個省,就那,南京城裏邊也是勾心鬥角,黨派林立。
軍閥割據一方,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鞏固自己的地盤,不斷加征苛捐雜稅、盤剝百姓,擴軍備戰,營商環境很差。
說民國萬稅一點沒有誇張,可以說是“無貨不稅,無物不捐”。所有你想到的都要交稅,你想不到的,各級軍閥政府也替你想到了。
比如說種地,除了常規的糧食稅等,你用的鋤頭也得要交鋤頭稅。農民撿糞當肥料,交糞稅。稅太重了勞資不幹了總行吧?不行,要交懶稅。
人一天離不開吃喝拉撒,但是你要用茅廁,對不起,要交茅廁稅。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是你死了要進棺材,對不起,要交棺材稅。
比如熱河的奉係軍閥湯玉麟,製定了各種稅收,不光是紅事白事要交稅、開店擺攤要交稅,連養個家禽寵物、倒個垃圾等都要給湯玉麟繳稅。
四川有地方征稅征到了1990年,還有軍閥開征糞稅,派軍警在城門口圍堵進城挑糞的農民,按挑收費。
後來,圍繞糞稅國民政府開始撕逼:衛生局說,糞便有關衛生,應該我們來收。社會局說:如廁方便屬於社會問題,因此應該我們收。稅務局說:都給我消停下,全是我的!
這就是著名的三局搶糞,所以有了這樣一則名聯:自古未聞屎有稅,而今隻剩屁無捐。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後台根本無法創辦一家工業企業,卡拿吃要最後一定被坑死,這種環境韭菜根本長不大。
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也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連生存都很艱難,更別說發展壯大。
比如老舍《茶館》裏的茶館,從晚清到民國,生意越來越差,麵積越來越小。老板試圖改良,結果還沒開張,特務、巡警、兵痞輪流敲詐勒索。
茶館裏的秦二爺,一個耿直、豪爽、愛國的大財主,他賣房賣地,開工設廠,抵製洋貨,救助窮人,希望通過實業救國。
結果軍閥混戰,把秦二爺的房子地都占了。日本來了,又被日本強行合資。好不容易捱到了抗戰勝利,又被當作了逆產,花大價錢買的機器,都按照廢銅爛鐵的價格被政府給賣了……
第一個提出實業救國的狀元實業家張謇,1895年創辦了大生紗廠,事業紅極一時,成為當時中國的棉紡巨頭。
但是日本逐步加大了對中國的滲透,東北作為大生紗廠的主要市場,1922年銷量比1920年下降了三分之一,後來被徹底擠出東北市場,大生紗廠開始全麵虧損。
當時日本還沒有發動九一八事變,但通過一係列不平等條約,控製了東北的交通運輸、海關捐稅、金融物價,大生紗廠的產品遭到了無端刁難和排擠。
相反,中國當時的軍閥割據政府,不但不能幫助民族資本,反而還會跟帝國主義一起,敲詐勒索、卡拿吃要。1925年,大生集團資不抵債,張謇30年心血付諸東流。
還有著名的侯德榜,他發明了侯氏製堿法,打破了歐美的壟斷,而且成本很低,質量很高,在國際上獲得大獎,最終堿廠毀於國民黨的金圓券大貶值,氣得侯德榜投了共。
民國的官辦企業也不行。1927年,中國的經濟號稱進入了黃金十年,1934年的鋼產量達到了5萬噸,全國人均2兩,當年日本的鋼產量達到了384.4萬噸,連印度也有81萬噸。
更尷尬的是,中國最大的現代化鋼鐵企業漢陽鐵廠,已經淪為日本控製下的附庸了,60%的鋼鐵,出口到了日本。
也就是說民國這1934年的5萬噸鋼鐵,有3萬噸以上是賣給日本的。說一個可怕的事實,從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侵略中國使用的槍炮,大部分鋼鐵和鐵礦石來自中國。
什麽是民國?其實就是各路軍閥、買辦、土匪、惡霸、流氓以及幾個走馬燈政府的混合體,工業甚至還不如晚清。
起碼來說晚清全國政令還統一,資源可以統一調度。比如說坐鎮東南的老蔣,想跟把兄弟閻錫山要一車皮煤,首先要問問閻錫山答不答應,閻錫山答應了中間還得交足了過路費。
更奇葩的是,一個國家連火車的軌距都不統一。閻錫山在山西修建的是窄軌,山西的煤運出來還要費幾番周折,加大了物流成本。
統一對一個國家發展工業化太重要了。19世紀初期的德國,也麵臨諸侯林立的情況,簡直是散裝的粉末狀德國。
總共幾十萬平方公裏上,有著一個帝國、五個王國、七個大公國、十個公國、十個侯國,一個伯爵領地和四個自由市等大大小小300多個邦國、1000多個騎士領地。
這些邦國和領地之間,經濟不統一,關卡林立,貿易受阻,經濟發展嚴重滯後,軍事上更不統一,所以經常受四鄰欺負。
1862年,俾斯麥出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他上任一周就發表演說:今天的重大問題不是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
他主張以普魯士為核心,用武力打敗阻礙德意誌統一的一切勢力。俾斯麥推行的這一政策被稱為“鐵血政策”。
1871年,德意誌實現了統一,並於當年通過了帝國憲法、統一的銀行法、鑄幣法、刑法、專利法、海關法等,打造了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統一後的德國,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脈一樣,工業增長是英法的三四倍。從1871 年至1890 年,德煤產量差不多每十年翻一番,鐵產量每十年增加一倍以上。
許多現代化的工業部門如電氣、光學和化學等新興工業相繼建立,股份公司、大銀行信用機構大量出現,新建城市星羅棋布。德國工業化迅速得以實現,躋身現代化工業強國之列。
同樣的道理,新中國的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打掃幹淨了屋子,建立起了統一的政令係統,為工業化的起步創造了和平安定的國內環境。
要是沒有千年一遇的偉人毛澤東,中國人民不知道要在黑暗中絕望地摸索多少年。在中國革命史上,毛澤東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三)頂層設計,一條非常規工業化道路
毛澤東選擇了一條非常規的發展道路,給新中國的工業化進行了一個頂層設計。
優先發展重工業。一方麵,因為重工業非常落後;另一方麵,借鑒了其他國家工業化的經驗和教訓。
毛澤東曾經這樣描述我們的重工業:我們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優先發展重工業,是出於國家建設和鞏固國防的需要。隻有建立了重工業,才能為全部工業、運輸業以及農業的發展,提供必須的裝備。
重工業的產品是麵向生產的,輕工業的產品是麵向生活的。因此隻有先建立了重工業,才能發展輕工業。
資本主義國家從發展輕工業開始,比如第一次工業革命就是從紡織業開始的,西方國家一般用了五十年到一百年才實現了工業化。
而蘇聯從重工業開始,十幾年時間就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因此蘇聯自然而然就成為新中國最佳的學習榜樣。
毛澤東選擇了讓工業化和三大改造同時進行。由於新中國百廢待興,物資奇缺,隻有通過三大社會主義改造,消滅私有製,更有利於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進行工業化。
說到這裏,中國的農民,為工業化的奠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為當時中國是農業國,工業化所需要的資金和原材料,主要是來源於農業。
也就是通過農業的合作化,國家掌握了農產品的價格,通過低價收購農產品,壓縮了工業化的成本,讓中國的工業化迅速實現了原始積累。
如果沒有農業的合作化,那麽中國的農村依然會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態,大家有餘糧也可能用來養豬、養雞,或者跟其他農戶物物交換,無法為工業化提供支援。
就算是政府來收購農產品,也要麵臨一個個獨立的農戶,那麽工作量就會大起來,摩擦和矛盾就會多起來,工業化的風險和成本都會較高。
相反,一旦掌握在集體經濟手中,就沒那麽多矛盾了,農業可以無條件地支持工業建設。所以,為了中國的工業化,我們祖輩和父輩的農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為什麽新中國前30年民生清貧,實際上是因為全國人民都在勒緊褲腰帶,為的是完成國家的工業化,這一過程實際上是“以農支工,超高積累”的過程。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嚴瑞真1978年研究顯示,建國以來前20年的農業集體化,通過“剪刀差”從農業提取了7000~8000億元人民幣的積累。而當時國有工業固定資產是9000億人民幣。
另外,新中國成立初期,抗美援朝期間的一些惡性案件(黑心棉、劣質藥),讓消滅資本主義私有製的呼聲空前高漲,社會主義改造已經箭在弦上。
抗美援朝期間,他們都敢發國難財,如果是搞工業化,肯定還要出不少幺蛾子。所以毛澤東一方麵發動了三反五反運動,另一方麵堅定了他社會主義改造跟工業化同步進行的決心。
對於剛成立的新中國來說,雖然形勢緊迫,但工業化這鍋飯並不好做,沒有米也沒有柴,甚至連灶台也沒有。
舉個例子,能夠反映現實有多難。我們都知道,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新中國工業化的奠基計劃,時間是從1953年到1957年。
但是這個五年計劃,光編製就用了四年半。也就是1951年2月開始編製,到1955年7月才通過。如果再編不好,恐怕計劃就要完成了,就要變成政府五年工作報告了。
一五計劃編製小組是由陳雲掛帥的,他是搞經濟的一把好手,曾經隻用了半年多,就解決了舊中國多年都無法解決的金融和物價問題,成為名噪一時的“經濟奇才”。
但是對於編製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來說,工作量太浩大,經濟工作隊伍人才奇缺。因為經濟領域對於拿槍打仗的開國將領們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
什麽是國民經濟,什麽是編製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很多人都搞不明白。甚至有些幹部將經濟工作看作是會計打算盤、商人搞貨物。
另外,技術人才極其匱乏,舊中國給新中國留下來各類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兩萬餘人,其中還有些人政治上還沒接受新中國。
如此單薄的人才隊伍,根本無法滿足新中國在較短時期內實現工業化的宏偉目標,所以這個一五計劃最初可以說是一籌莫展。
而這時候,中央又把目光投向了蘇聯。沒辦法,隻能借蘇聯的作業抄,錯了錯了,隻能向蘇聯學習,而且要虛心地學,因為中國沒搞過社會主義。
但是你想學,別人還未必肯教啊。特別是斯大林,對中國一直懷有戒心。外蒙古從中國分裂出去,就是他一手造成的。
斯大林曾經對前來談判外蒙問題的蔣經國說:中國沒有力量侵略俄國,今天可以講這話,但是隻要你們中國能夠統一,比任何國家的進步都要快。
但是,毛澤東的一項決策,讓蘇聯對中國的援助變得慷慨起來。這就是毛澤東的對中國工業化的第三大貢獻——
(四)立國之戰,為中國工業化快速奠基
立國之戰,為中國工業化的快速起步創造了條件。立國之戰也就是抗美援朝戰爭,這個要說是毛澤東力排眾議,大家應該沒意見吧。
之前毛澤東去要援助,斯大林把他放一邊晾了一個多月。搞的英國情報機構一度認為被斯大林給軟禁起來了。
抗美援朝戰爭讓中蘇關係處在蜜月之中。我們的代表去參加社會主義陣營的大會,會場上的掌聲長達15分鍾,連一向狂妄自大的斯大林,對我們也變得客客氣氣的了。
1952年8月,中央決定派一個代表團去蘇聯求援,周恩來任團長,陳雲和李富春為副團長,30名專家隨行。
代表團一到莫斯科,斯大林進行了熱情的接待。周恩來毫不客氣,一開口就要了800名專家,斯大林當時麵露難色,但最終他沒有拒絕。這不是借作業了,這是請家教。
除此之外,中方還希望蘇聯提供各種工業技術標準和工業技術資料,用於一五計劃的製定和實施。從1950年到1953年,蘇聯專家帶來的文獻和技術資料,重達600噸。
周恩來不僅從蘇聯請了家教,借了筆記,還親自讓斯大林幫自己改作業。他拿出一五計劃的草案,請教斯大林。
斯大林一看就皺了眉,因為草案中規定的工業總產值每年遞增20%,斯大林認為應該降到15%。他的理由是計劃不能打的太滿,要留有餘地。
沒辦法,製定計劃的每個人,都恨不得新中國能一夜之間成為工業強國,所以都恨不得把目標定得高一些甚至再高一些。
比如一五計劃的草案中,計劃要在五年內修建鐵路一萬公裏,但當時全國也就3萬公裏,還是過去六七十年修建起來的。
這一計劃,讓蘇聯的助教老師藍眼珠子都瞪出來了,腦袋搖得像撥浪鼓,說這樣的目標根本無法實現,鐵路器材哪兒來?要多少機車?多少車皮?誰來維護維修?車站設備哪兒來?
這一問,把中方問懵逼了,大家誰也答不上來,完全沒有想這麽複雜。後來在蘇聯助教的輔導下,計劃壓縮到了5000公裏。
為了一五計劃,周恩來陳雲在蘇聯呆了一個多月,而李富春率領剩下的團員,繼續在蘇聯呆了10個多月。
代表團的出訪成果豐碩,不僅得到了蘇聯助教的輔導,還從助教那裏搞到了考試重點,而且包教包會(91項援助項目),加上1950年毛澤東訪蘇的50項,總項目數達到了141項。
為啥說國運來了,擋都擋不住。蘇聯的援助項目剛剛確定,7月27日朝鮮半島傳來好消息,《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中國可以全身心投入工業化的偉大曆史進程中。
1953年9月赫魯曉夫上台,急需要得到中國的支持,所以又追加了15項援助,而且技術含量很高。
1954年新中國國慶五周年前夕,赫魯曉夫率領龐大的代表團來華,主動提出交還旅順基地並廢除斯大林時代一些不平等的協定,承諾增加對華援助項目並供給先進裝備。
毛澤東再次敏銳地捕捉到赫魯曉夫有求於中國的微妙心理,向赫魯曉夫提出希望蘇聯能幫忙發展核武器,赫魯曉夫大吃一驚,當時沒有答應,隻是答應代培一些核技術人員。
1956年,東歐出現了反對蘇聯控製的波蘭和匈牙利事件,蘇共內部不和,赫魯曉夫在政治上有求於中國,聶榮臻建議應該抓住這一機會交涉核技術。
周恩來請示毛澤東後,馬上做出安排。這一次,赫魯曉夫頂住軍方的壓力,決定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生產技術,幫助建立核工廠。中國的核工業也逐漸起步。
總之,從斯大林到赫魯曉夫,蘇聯確定了包教包會的156個重要考點(最後落實了150項),這成了整個一五計劃的核心項目,也是新中國工業化的奠基工程。
客觀地說,蘇聯援助的規模還是挺大的,蘇聯總共向中國提供了66億盧布的援助,相當於16.5億美元,超過了戰後美國對德國的援助(14.5億美元)。
除此之外,其他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也向中國提供了大約7.7億美元的技術設備援助,中國開始了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工業化進程。
總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引領中國人民,締造了新中國,搭起了完整的工業體係,為中國人民搶下了一張工業化強國的門票。
隨著科技水平和生產力的提高,全球分化進一步細化,工業化門檻的大大提高,這個地球上已經容不下太多的工業化強國,因此這張門票很可能是最後一張。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