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三國時代的士兵,有兩種。
一種是常備軍,是募兵製,士兵屬於將領的財產。比如呂布,就有自己從北地帶來的騎兵,軍餉由將領自己掏腰包。
而這些兵,走到哪裏都跟著將領。呂布被滅後,殘部投降曹操,由張遼帶領。
每個將領都有自己的募兵,比如高順的陷陣營。徐晃的西涼兵。都是一直跟著他的。
將領投降,通常這些本部兵都是跟著投降。
這些人有個名稱,叫部曲。
這些都是職業部隊,人數通常不多。但是戰鬥力非常強。
趙雲早期就是劉備部曲的隊長。
所以趙雲很少單獨帶兵出征。因為他是劉備本人的部曲。
如果大戰,就會征發地方部隊,那不是常備軍,而是歸屬郡的郡兵。
這些郡兵是平時在家務農,大戰的時候被郡守征召,由國家提供糧食到指定地點集合,然後出兵,其中一部分會由君主撥到將領的屬下。由他們帶領。
還有一些就由郡守帶領。一起出征。
郡兵是業餘的部隊,戰鬥力很弱。劉備夷陵之戰發兵討吳,袁紹官渡發兵,都是發郡兵。而兵少的曹操,孫權,都是用的將領的常備軍抵抗。因為征發郡兵需要時間,防守一方通常都來不及。防守方通常隻有戰場附近的地方郡兵可以參戰。
所以,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戰役,都是兵少的一方贏。
數量的差距,其實不如質量上的差距。
兵貴精而不貴多。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