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月11日,三機部正式向中央財經小組請示,要求國家在1985年前為運十投資1.7億元,撥流動資金1.6億元,同時表示如果資金到位,運十飛機到1990年可交付16架,要求民航接收使用。無人理睬。
1981年4月9日,薄一波同誌批複三機部《關於運十飛機進展情況和下一步安排的請示》報告,提出“我是主張搞的,應積極予以支持;但又必須穩紮穩打,穩步前進。建議組織一個大的專家組,好好論證一番如何?”
於是,1981年5月,三機部、上海市根據薄一波副總理的指示,邀請了包括範緒箕(航空老專家,原南京航空學院院長,時任中國交通大學校長)、吳仲華(發動機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王俊奎(北京航空學院教授)等著名學者,以及經濟、冶金、化工方麵的專家共55位同誌,對運十飛機進行實地考察後舉行了評審會議。大家經過充分的調研、論證,共同得出三個結論:“建議工程不能停,成果不能丟,隊伍不能散。”一致認為,中國運十飛機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起點”,有了這個基礎,將來就可以發展各種類型的民航飛機。建議國家在決策上“要慎之又慎”。現在運十飛機已花了五億多,這個隊伍、基礎建立起來不容易,“停下來損失太大。”建議國家要建立自己的民航工業,民航機原則上必須立足國內;要有一個全麵的民航飛機發展規劃;“對民族航空工業實行保護政策。”據此,上海市又向國務院寫了報告,反映上海專家論證會情況,提出運十繼續搞下去,提出“三個方案”,建議國家最多隻需研製經費,90年前生產交付15架飛機,作為國內主幹線航線使用。
這是中國著名航空專家、學者鮮明而又堅決抵製和反對錯誤決策的集體呼喊!結果隻是當成左耳風,我行我素。
1984年6月,上海飛機研究所的219位科技人員,目睹自己付出十年大量心血而得到的寶貴成果將被付諸東流,心急如焚,隻好“聯合上書”,據理抗爭。他們呼籲不要花巨額外匯去組裝DC-9超80(即MD-82),建議在運十基礎上發展我國民機工業。同樣是石沉大海!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