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凱恩逝世:從越戰到影響美國政壇的戰士

美國共和黨資深參議員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逝世,終年81歲。他在2017年7月確診患有腦腫瘤。
麥凱恩的家人發表聲明,讚揚他做了一個榜樣。多名共和民主兩黨的政客,也讚揚麥凱恩畢生對美國的貢獻。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深切同情和哀悼。前總統奧巴馬表示麥凱恩是勇敢的人。
麥凱恩軍事背景出身,越戰時曾經被俘虜,他在美國被視為英雄。他重返美國之後從政, 他的政治手腕備受肯定,願意在一些問題上作出妥協讓步,不過他有自己原則,有時會與自己的黨唱反調。
2008年,他參選總統時被奧巴馬擊敗,但無阻麥凱恩繼續成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政客之一。
這位共和黨鷹派元老,主張奉行強勢的外交,他希望美國向敘利亞派遣地麵部隊,並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增兵,以及向烏克蘭提供武器,他近年多次與台灣總統蔡英文見麵,希望加強台灣的軍事能力。

軍事血脈
1936年8月29日,麥凱恩在巴拿馬運河區的科科索洛海軍航空站出世。他的父親、祖父都是海軍上將,是美國史上第一對官拜四星上將的父子,一戰、二戰都有麥凱恩家族的參與。
由於父親經常被派到不同地方工作,麥凱恩小時候已過著不斷搬家的日子,二戰爆發期間,父親服役,麥凱恩主要與母親及姐弟生活。

麥凱恩一共讀過20多間學校。他曾經回憶說,小時候跟隨父親周遊列國,但經常要與朋友道別,是他童年最悲慘的回憶,所以小時候,他不太會與朋友相處,經常製造麻煩,他亦十分喜歡拳擊活動,在老師和同學間建立一個“硬漢”、“叛逆者”的形象。
中學畢業後,他跟隨父親和祖父的腳步,入讀美國海軍學院。他說,這是無可避免的宿命,是父母強行安排的決定,而他誓要向家人證明,自己能夠和家族其他海軍先輩一樣優秀。他在校內展示出領導才能,但卻有蔑視權威的傾向,學業成績上他是在底下的一群。
加入海軍的頭幾年,麥凱恩承認自己好賭、好美色,“揮霍自己的健康和青春”,朋輩都稱他有花花公子的形象,他的飛行員成績未達標,沒有被分配到戰鬥機的精英分隊。
起初,他並不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機師,先後多次發生事故。1960年3月,他在飛行訓練時經曆墜機落海,死裏逃生;翌年他在西班牙執行任務時,試過把飛機撞到電纜,造成當地停電。1965年,飛機發動機出現嚴重故障,他要彈出逃生。


麥凱恩這個姓氏,在海軍特別引人注目,他慢慢從少尉、上尉升至少校,與此同時,他的父親亦從少將升至四星海軍上將。
麥凱恩後來投身越戰,1967年在一次執行轟炸任務其間,駕駛的戰機被導彈擊中墮海,麥凱恩身負重傷,他被人救起後,被送到河內的監獄——幾年的戰俘生涯大大改變了他的一生。
嚴刑逼供
麥凱恩這個姓氏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負擔。他被俘的消息,成為美國的大新聞。
他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據稱一直拒絕向北越提供情報,被嚴刑逼供,令他傷上加傷,被迫簽字悔過,在錄音中承認犯下戰爭罪行,一度尋求自殺。他形容那是他人生中最崩潰的一刻。
直到北越發現他是海軍高層的兒子,才停止這種酷刑。北越曾經表示願意提前釋放他,向外界展示良好形象,但麥凱恩拒絕,認為要釋放其他戰俘才到他。

麥凱恩自稱被嚴刑迫供的說法曾受到質疑,認為他是在政壇上爭取支持的論述。一個有份盤問麥凱恩、流亡法國的北越上校裴信指,麥凱恩被俘後表現合作,他對越共軍隊作戰勇敢表示讚揚,把戰爭責任歸咎於美國國會。一些北越官員聲稱他並沒有受到酷刑折磨。
而報道越戰期間柬埔寨秘密戰爭而獲普利策獎的《紐約時報》前編輯悉尼·山伯格(Sydney Schanberg)認為麥凱恩有所隱瞞,他認為麥凱恩不僅沒有受過刑,而且在被俘期間他主動同北越合作,參加了越南共產黨的廣播宣傳。
經過5年半,到1973年,麥凱恩獲釋,重返美國後成為媒體的焦點,他支持尼克鬆政府的越戰政策,又在多處演講,講述自己的經曆。
戰爭中所帶來的身體上的傷害,讓他難以長期在前線工作,他退下來,擔任美國海軍在國會的聯絡官,協調國會、國防部之間的工作,亦因此從政的想法轉趨強烈。

從政之路
1981年,他正式退役並走進政壇,1982年當選亞利桑那州眾議員,4年後成為參議員,之後從沒間斷,連任五次,成為黨內元老級人馬。
政界對他的政治手腕予以肯定,形容他立場堅定下仍然懂得在關鍵時刻妥協。在多項議題上,他一般跟隨共和黨的立場,但有時仍會持反對意見,例如環保立場上,他傾向認同氣候變化涉及人為因素,有時亦反對槍管、減稅等共和黨較支持的立場。
在國會中,他主力負責外交、國防相關的工作。他有強硬的鷹派立場,支持伊拉克戰爭,要求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增兵,主張美國派地麵部隊到敘利亞,以及更大支援烏克蘭對抗俄羅斯,也是以色列的忠實支持者。
在朝鮮問題上,他曾表示如果朝鮮領導人金正恩采取侵略行動,代價將會是毀滅。
近年他也是對中國多加批判的議員之一。去年5月,他以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身份到澳洲發表演說,他批評中國在國際上行為愈來愈像個“惡霸”,中國拒絕開放經濟,竊取他人知識產權,又發表大量沒有基礎和國際法支持的領土聲明,並持續在爭議地區有軍事活動,以貿易、投資等手段脅迫其他國家。
2015年,蔡英文訪美期間,與麥凱恩會麵;2016年時,麥凱恩亦率領代表團訪問台灣,與總統蔡英文會麵。
麥凱恩支持強化台灣的國防能力,並希望推動台灣有機會參與更多多邊軍事演習交流。
政治仕途的高峰
自1999年起,麥凱恩便宣布自己有意代表共和黨參選總統,他標榜自己是黨內反建製的一員。
對於外界而言,他的賣點是戰爭英雄,其軍旅生涯中把他培養成有話直說的敢言政客。
不過他多次爭取失敗,直至2008年,他以72歲之齡贏得共和黨初選,可以角逐總統寶座,不過敗於民主黨的奧巴馬。他因為選茶黨的佩林(Sarah Palin)為競選拍檔而備受抨擊。

雖然奧巴馬獲勝,但意料之外,兩人建立了一段深厚關係,奧巴馬經常會在不同議題上尋求麥凱恩的意見——當然,兩人經常持相反的意見。
對於麥凱恩離世,奧巴馬在社交媒體發悼念,表示兩人雖然背景、意見不同,但也是共同為國家效力,讚揚他所表現的勇氣。
在2016年總統大選,麥凱恩原本支持特朗普,但之後曝出特朗普曾對女性有不道德的評論以及性侵指控,他放棄支持特朗普。他甚至曾經稱特朗普的一些支持者是“瘋狂的人”。
兩人關係因為麥凱恩在越戰被俘的背景進一步下挫。特朗普指,麥凱恩不是戰爭英雄。麥凱恩後來反擊,說一些美國有錢人逃避越戰兵役,被指是暗指特朗普。
去年特朗普推動替代奧巴馬醫改的議案,麥凱恩也是投反對票,特朗普點名指麥凱恩令美國人失望。

也許正是因為他堅守原則,不願盲目跟從黨內的意見,令他無法踏上總統之路。
“我願意和共同希望帶領國家向前的人合作,我會聆聽他們用心的建議,希望解決美國的的問題。”麥凱恩說。
麥凱恩的成就在兩黨也受到肯定。他政治的對手、前副總統拜登表示,麥凱恩雖然無法實現最大的政治野心,但他畢生以國家為優先,其對美國的影響不會終止,精神不會熄滅,他的一生證明了有些真相是永恒的,其所展示的個性、勇氣與正直將長存下去。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531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