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沒寫的 才是真三國
三國時期有個名士,名字叫做司馬芝。
當然說他是名士,其實知名度倒沒有那麽太高,至少不如他的同鄉司馬懿名氣高。
不過越是名氣不太高,您越發掘他,就越能有截然不同的收獲。
曹操占據荊州的時候,司馬芝投入曹操門下,做過不少官職,尹啊,太守啊,但是主要負責的是司法方麵的工作。
司馬芝執法,十分的嚴明公正,曹魏這一塊,無論是高級將領,還是曹操的寵臣,隻要犯到了司馬芝的手裏,司馬芝都是一視同仁,該收拾的收拾,該處罰的處罰,絕對不會區別對待。
因為司馬芝的這個作風,曹魏朝廷裏很多人看見他就害怕,上朝的時候碰到司馬芝都繞道走。
說起來,這司馬芝年輕的時候還有一段十分傳奇的往事。
這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少年時代的司馬芝被亂世裹挾,他沒有辦法,隻好帶著老母親到荊州避亂。
可是,您要知道,司馬芝祖籍河內溫縣,他是河南人,他一個河南人要到湖北荊州去,實在是不容易。
沿途之上那是兵荒馬亂,道路非常不好走,司馬芝運氣不好,路途之中果然碰上了一夥強盜。
這古代的強盜,那都是亡命之徒,他們往往不隻是搶錢,搶完錢之後還會害人性命。
(司馬芝 形象)
這幫強盜攔在路中,路上的行人那是紛紛逃跑,隻有司馬芝沒逃走,不是他不能逃走,而是他不會逃走,因為他還帶著他的老母親,他要是走了,他老母親怎麽辦?
可是,我們也知道司馬芝是個文士啊,手無縛雞之力,赤手空拳你讓他對上一幫歹徒,那是毫無勝算。
所以,一群強盜逼近,要把司馬芝和司馬芝的老母殺掉的時候,司馬芝撲通一聲就跪了下來,而且是連連磕頭,還說了這麽一句話:
我的母親老了,你們要殺就殺我吧,請不要傷害她。
這幾個落草的強盜裏,還真有幾個讀過書的,聽到司馬芝這麽一說,十分動容,勸同夥說:
這人是個孝子,殺掉他們,我們就沒有道義了。
所以,一群殺人不眨眼的強盜竟然紛紛讓出道路,讓司馬芝母子逃命去了。
(諸葛誕 形象)
三國時期諸葛家族,出了不少人才,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東吳的要員諸葛瑾,以及曹魏大將諸葛誕,他們都是親戚關係。
這個諸葛誕啊,他效力於曹魏政權,可是後來我們知道,曹魏被司馬氏給蠶食了,那時候司馬家族中的司馬昭當權,民間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說白了就是司馬昭想要取曹魏天下做皇帝嘛,於是這個時候諸葛誕就聯合東吳,起兵反抗司馬昭的統治。
當然,後來反抗失敗了,諸葛誕也被殺掉了。
諸葛誕一死,他麾下的大軍大部分都投降了,因為這司馬昭吧,他也是慣會收買人心的,隻要投降他司馬昭,既往不咎,不誅殺不處罰,說不定還能升職加薪,因此很多人就放下兵器歸順了。
可是,大軍之中仍有幾百人,不管司馬昭怎麽說怎麽勸,他們就是不投降,不僅不投降,反而齊聲高呼:
為諸葛公而死,此生無憾。
這話一說出來,把司馬昭給氣的啊,那是不行不行的,於是司馬昭就開始派劊子手一個接一個的把這幾百人給殺死。
而且,司馬昭每殺一個人之後,他就會問下一個人,問他投降不投降,如果這個人說投降了,那麽就不用死了,如果說不投降,那就把這個人也殺掉,然後再問下一個人。
司馬昭想,這幾百號人,難道就沒有一個貪生怕死的麽?哪怕有一個,自己這麵子也掛得住啊?
可是司馬昭一個一個的殺,一個一個的問,直到把這幾百人全都殺掉,他得到的回答始終是一句話:為諸葛公死,不恨。
不知道司馬昭當時麵對這個結果,他的臉上會是什麽表情。
(薑維像)
蜀漢後期,比較乏力,一來朝廷裏的人才凋零的差不多了,二來後主劉禪表現平平,你讓他做個守成之主他勉強合格,但是如果你想讓他力挽狂瀾,那肯定是沒戲。
當時,曹魏派出兩路大軍進攻蜀國,一路由將領鍾會帶領,一路由將領鄧艾帶領。
不過好在,蜀漢還有一員猛將,叫做薑維,這個薑維他領兵退守於劍閣,竟然把這兩路魏軍都給擋住了。
隻是薑維沒想到,鄧艾偷渡陰平搞了個奇襲,繞過自己直接奔著蜀漢的都城成都去了,劉禪也沒有抵抗的心思,十分麻利的就投降了。
劉禪投降之後,還給仍然在外頭奮戰的薑維下了命令,讓他就地投降,所以薑維沒辦法,他就投降了曹魏的鍾會。
可是投降之後薑維發現,這鍾會啊,不是一般人,有反心,想自立,於是薑維幹脆利用鍾會的這個心理,唆使鍾會謀反,反正你鍾會把蜀地拿下來了,那你幹脆你自己割據,自立為帝得了。
鍾會說行啊,於是立刻就向朝廷汙蔑鄧艾,說鄧艾不老實,有問題,潑了鄧艾一身髒水,結果鄧艾就被攆出了成都,押上了囚車要送回長安治罪,當然後來也沒回成,半路上就被殺掉了。
成都沒了鄧艾,那就是鍾會說了算了,鍾會以為薑維是在幫自己,但是鍾會不知道,自己其實正落入了薑維的複國大計中,薑維是在利用鍾會,因為鍾會現在是入主蜀地了,可是本質上他很難在成都站穩腳跟,到時候趁著鍾會沒有防備,薑維就可以再找機會恢複蜀漢江山,不過後來曹魏兵變,計劃落空,鍾會和薑維都在兵變中被殺,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計害三賢”。
其實這個計謀,在如今看來並不能算多麽的高明,它唯一值得動容的一點是,薑維在實施這個計劃的時候,曾經給後主劉禪寫去過密信一封,信中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複安,日月幽而複明。
寫下這封信的時候,薑維已經六十二歲了,自諸葛亮六出祁山之後,薑維也北伐了十一次。
劉禪都投降了,薑維還不願意放棄,還在拚命的想要恢複蜀漢,恢複先帝的基業,報答先帝的恩情。
先帝,就是漢昭烈帝劉備,病逝於公元223年,而薑維投誠於蜀漢,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時間是公元228年。
也就是說,其實薑維,從來都沒有見過他心心念念的先帝。
(劉備 繪像)
當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目的是拿下荊州。
荊州牧呢,是劉表,當時劉備也在荊州,屬於是客居於劉表這裏。
曹操南下的時候,劉表就已經死了,而接替劉表的,是劉表的次子劉琮。
這劉琮啊,沒有什麽主見,底下的將領們跟他一慫恿,他幹脆舉荊州投降了曹操。
要知道,劉備是曹操是死敵,漢賊不兩立的那種,劉琮投降的時候一聲招呼都沒和劉備打,這等於是把劉備給賣了,曹操大軍都兵臨城下了,劉備才知道劉琮降了,沒辦法,劉備隻好逃走。
曹操當然不會輕易讓劉備逃脫,於是派出了他手底下最為精銳的虎豹騎來追擊劉備。
這支軍隊不一般,是曹操手下的王牌部隊,劉備真要是被追上了,那就是個game over。
可是偏偏,這劉備平時極得人心,他一路逃走,包括荊州百姓啊,以及沿途上的不少百姓,都知道他是個仁君明主,因此百姓們是拖家帶口的跟隨劉備前進,劉備去哪兒,他們就去哪兒,這人越聚越多,到後來竟然有十萬之眾。
您想想,這十萬人,都是普通百姓,是民眾,他們都是徒步跟隨劉備,而且又是老弱病殘居多,因此這些人就嚴重的拖慢了劉備的行軍速度,劉備一天最多也就走上個五公裏。
敵人緊追不舍,追上了就是個死,劉備這是在玩命啊,所以劉備麾下就有不少人建議劉備,說咱們不能帶著這些百姓繼續走了,這些百姓對我們來說是拖累,沒啥用,甚至連戰鬥力都不算,所以應該把他們拋棄。
看著那些茫然無措的百姓,看著他們破衣爛衫,麵黃肌瘦,看著他們眼巴巴的望著自己,劉備的眼角有些濕潤,他說了這麽一句話:
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想要成就大業,就必須以人民為根本,現在這些人願意追隨我,我又怎麽忍心拋棄他們而去呢?
或許,這就是讓一代一代蜀漢人,心念先帝的原因吧...而這,也是三國曆史為什麽如此特殊,讓人回味無窮的答案。
要品讀更精彩的三國,推薦您讀《讀一頁就上癮的三國史》。
劉備的仁義,孫權的製衡,曹操的雄心,司馬氏的蟄伏,諸葛亮的眼淚。
一本書,寫盡60年的風雲變幻,寫出英雄與智謀的時代,寫出理想和人性,寫滿興衰變化...這是細致入微的三國,這是風趣幽默的三國,這是發人深思的三國,也是不一樣的三國。
看三國,讀它,就對了。
參考資料:
《三國誌》、《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