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製度的好壞,要看實施時候的社會成本。皇權 + 科舉,是巨大的社會成本

很多人說科舉是最公平的,它消滅氏族,給平民一個機會,卻沒有看到它會逐漸消耗掉每一個皇朝的財富,是巨大的社會成本和包袱。

假設3年一次科舉,每次120人 (包括賜同進士出身),那麽每年產生40人。

進士在京可能從8~9品做起,去地方是7品起。地方上的8~9品(舉人)都是他的部下。如果把部下和進士本人的貪腐都折算到進士身上,每個人一生裏,貪墨50萬兩不算太離譜,畢竟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就算40人裏,有20個是幹淨的(按目前官場,可能還不到50%),每年進士們和各級部下的社會成本,就是20 * 50=1000萬兩。

其次是舉人和秀才一級。因為每一個人名下都可以掛靠田畝免稅,一個宗族,有秀才和舉人的,很多的田畝都是免稅的。王安石要重新丈量田畝,清理名冊,因為天下的田地,有一半是不交稅的。

但是朝廷要支付軍費,河岸堤壩修固,和賑災的銀子,還有其他各種花銷,每個朝代,除了皇族本身,科舉的社會成本會拖死每一個朝代。最後一個天災,就玩殘,北方一個入侵,就玩完。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