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的原因是諸葛亮缺乏常識
11/13/2024
中國傳統文化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這與<三國演義>對他的神化吹捧有很大關係。但若分析一下諸葛亮的事跡,可以發現他的智慧即使與他的同代人相比都不見得數一數二。他與司馬懿長期對陣,但司馬懿比他狡滑多了。諸葛亮犯過不少缺乏常識的低級錯誤。失街亭是一個例子。
中國史書經常將人簡單地分成兩類:人材或庸才。若是人材,一出娘胎就能力非凡,18歲第一次從軍即可指揮千軍萬馬; 若是庸才則終其一生碌碌無為。 這種觀點不符合客觀規律。指揮打仗是一種技能,發展任何技能都需要多次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糾錯完善,最後才能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管理學中有個一萬小時定律,要熟練掌握一項重要技能需要一萬小時的實踐。街亭戰役時盡管馬稷已經38歲,但他的主要經曆是在大後方任文職,他先後擔任過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他從軍經曆僅是軍中參謀,從未獨立領兵打仗,連一百士兵的戰鬥都沒指揮過。諸葛亮卻讓他這樣的戰場菜鳥,突然獨立指揮數萬士兵,這不釀成大禍才是怪事。若一位射擊新手從未做過實彈射擊,你卻派他參加奧運會,你的心智一定出了問題。諸葛亮當時已帶兵三十年,為何會犯這種匪夷所思的低級錯誤?一種可能是因為諸葛亮相信宿命論。他相信戰場的勝負是神靈預先決定的。若天助蜀漢,阿貓阿狗駐守街亭都會獲勝,所以馬稷有沒有經驗並不影響戰爭結果。另一可能是蜀中無大將,猴子稱大王。諸葛亮多年慣於事無巨細一人獨攬,沒有培養人材的計劃,軍中沒有可用之將,無奈之下隻能用菜鳥馬稷去碰運氣。沒有領兵打仗經驗的馬稷有沒有可能成功守住街亭呢?這要看對手是誰。若進攻的魏將也是菜鳥,負負得正,馬稷或許有取勝的機會。但進攻的魏將卻是身經百戰的名將張郃。張郃參加過鎮壓黃巾之亂,先後為袁紹曹操父子效力。張郃第一次領兵攻打黃巾時,馬稷尚未出生。馬稷在張郃麵前是名副其實的黃口小兒,這就注定街亭之戰是一邊倒的大屠殺。
諸葛亮的這種低級錯誤害了蜀軍,也害了馬稷。若他真想培養馬稷,應該循序漸進,先讓馬稷指揮一百士兵打仗。如果馬稷的戰績較好,下一次可帶五百人。如此經曆幾次戰鬥,就知道馬稷是否為將軍的苗子。若馬稷確有領兵打仗的天賦,他會在實戰中迅速成長。有了幾次大小戰役的戰績記錄,不難判斷馬稷能否勝任指揮數萬士兵的要職。諸葛亮的撥苗助長,葬送了馬稷的成長機會。這好比將一個有遊泳天賦的六歲兒童扔進滾滾長江,那兒童還沒機會學習博擊惡浪的本領,卻已經被淹死。這種做法是對潛在人材的巨大浪費。諸葛亮在蜀漢不知道浪費了多少馬稷那樣的人材苗子。在魏吳蜀三國中,蜀國首先滅亡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