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帽跟其他朝代比起來都要特殊,也特別好認,就算不是曆史學專家,看到那兩根長長的翅膀,也能猜到,這是宋朝的。
事實上,它有一個專門的名字——長翅帽,長長的翅膀,很形象。
說起來,這個帽子還是開國皇帝趙匡胤發明的呢,而他發明這個帽子的理由也很有意思——防止官員交頭接耳。
聽上去似乎有點像老師防止學生上課開小差,但其實趙匡胤的目的並沒有這麽單純。而這個帽子發明出來,也跟他多疑的性格有很大的關聯。
草根皇帝
北宋初年,寒風掠過汴梁城的大街小巷。宮廷深處,皇宮內的侍衛緊緊包裹著身上的厚氅,竭力抵禦寒意,早已列隊的大臣們低聲寒暄著,一邊等待著早朝的開始。
大殿上空寂冷清,晨光未透,宮殿的金頂顯得有些陰鬱。
此時,北宋的統治已經初具規模,趙匡胤的天下也漸漸穩固,但他心中隱隱感到不安,總覺得自己掌控的局勢並不如表麵那般平靜。
趙匡胤從一名武將到“黃袍加身”登上帝位,深知朝中權臣結黨的威脅。
他曾在五代的亂世中見證過無數次權臣篡位的曆史慘劇,尤其是自己通過陳橋兵變得位後,他時刻謹慎,擔心這些文官、武將們會如他一樣覬覦大權。
雖然大宋立國之初,趙匡胤致力於削弱武將的權力,以文官治國,但對於朝中文官的言行舉止,他從來沒有放鬆過警惕。
官帽的變革
北宋開國伊始,朝廷中的禮儀製度、官服規範都繼承了唐朝的傳統,官員們戴的依然是“襆頭”——一種以絲綢製成的帽子,左右延展出兩條柔軟的布帶。
這種帽子自唐代以來,一直象征著官員的身份,文武百官在朝堂上戴著它行走,顯得頗為莊重。然而,在趙匡胤看來,這種軟塌塌的襆頭並不完全適合他的朝廷。
最重要的是,每當早朝時,趙匡胤坐在高高的龍椅上,眼見殿下的文官們總是三三兩兩地挨得很近,交頭接耳。
他是個多疑的皇帝,說實話,曆史上但凡有些功績的皇帝應該都是多疑的,否則也做不到那個位置上去。
所以,看到幾位重臣的腦袋湊在一起時,他不禁握緊了手中的龍杖,眉頭微皺。他討厭這種事情脫離了自己控製的感覺。
尤其是,站在下首的,都是他昔日一起征戰來的“兄弟”,那時,他還不是皇帝,還能跟他們一兄弟相處。
但如今,他已經坐上了皇位,這個位置讓他變成了一個多疑的人,他擔心這些手下會因為權勢背叛他,甚至是背地裏合謀奪位。
這個位置,他坐的還不夠穩,所以理所當然地有些草木皆兵,當看到大臣們走得太近時,他很不舒服。
然而,作為一國之君,他在公開場合不能直接發怒或斥責。退朝後,他暗自琢磨對策,很快便想出一個絕妙的主意。
他傳令工匠為官員們的紗帽加上長長的翅膀。翅膀是用鐵片或竹篾做成的,左右各伸出一尺多長,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長度不斷被加長。
此舉的用意非常明顯,趙匡胤通過這頂別具一格的帽子,限製了官員們的交頭接耳,因為戴上長翅帽後,想並排坐著私語變得極為不便。
久而久之,朝堂上的私語現象減少了,朝廷的嚴肅氣氛也得到了維護。
宋朝的象征
這頂長翅帽不僅是官員們上朝時的象征性配飾,在正式場合也必須佩戴,長長的翅膀使得他們隻能麵對麵交談。
不少官員還因此養成了人多時“左顧右盼”的壞習慣,要問為什麽?當然是害怕帽子被碰掉,到時候禦前失儀,被處罰啊。
而這種微妙的細節,也成了辨別官員身份的標誌,連普通百姓也能從官員的行為舉止中窺見一二。
當然,帶著這種帽子不方便的地方太多了,官員們肯定也不會滿意,所以,趙匡胤幹脆自己也帶,以示親和。
皇帝帶頭,大臣們再不滿也無話可說,否則就是對皇帝不滿,對朝廷不滿,嚴重了說,對大宋的統治不滿。
不過,作為皇帝,他的這頂帽子的翅膀比普通大臣的更加寬大、挺拔,彰顯了皇帝的至高無上。
這種官帽在日後的北宋曆史中,成為了一種獨特的符號。
朝堂之上,大臣們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隨意交談,官帽上的長翅時刻提醒他們,皇帝的眼睛無處不在,權力的秩序不可逾越。
而隨著宋朝的政治體製逐漸完善,官帽上的長翅逐漸成為了一種身份的象征,長翅越長的官員,地位越高,權力越大。
多疑的皇帝
說起來,趙匡胤的多疑真的表現在方方麵麵,他為了維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也是無所不用其極。
大部分人應該都聽說過有名的“杯酒釋兵權”,其實曆史上他這樣還不止一次。
據說,他剛登基的時候,特別擔心那些對手握重兵、功勳卓著的將領們,會成為自己的威脅。
他認為曆史上政權頻頻更迭,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藩鎮勢力過於強大,君主無力控製地方權臣,導致政局動蕩不安。
要想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唯有削弱藩鎮的權力,限製他們的財政和軍權,才能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趙匡胤采納了這一建議,決心以此策略穩固自己的統治。
961年,趙匡胤設宴,邀請了包括石守信、高懷德等幾位手握兵權的高級將領赴席。
他在席間以輕鬆的語氣表達了自己身為天子的“困擾”,說自己雖然已經當上了皇帝,但是還沒有一個節度使時自在,他整天連個好覺都睡不安穩。
這話說得相當有水平,其實意思也很明顯,直白一點來說就是:我這皇位坐的不穩啊,一天天的連個好覺都睡不了,就是防備著你們呢,識相的趕緊表個態。
他把一群手握重權的人叫來,說了這麽一番話,傻子才聽不明白。
搜易,當時,在場的幾個將領們嚇了一大跳,心裏都在想,之前你當上皇帝的時候不是這樣的,怎麽就要卸磨殺驢了?
在場的的人都意識到,皇帝是在暗示他們的兵權可能對朝廷造成威脅。
偏偏趙匡胤還生怕他們聽不懂,又繼續說道,假如有一天,有人披黃袍擁立你們為帝,縱使你們不願反叛,也恐怕難以抵擋。
這句話直接是把話說到明麵上了,一下子把將領們嚇個半死,他們惶恐不安,紛紛跪地請求皇帝指引出路。
這壞小子一聽,目的這不就達到了嘛,然後他就“好心”勸他們辭去兵權,回家安享富貴,過悠閑的生活。
他還說什麽,人生短暫,不如趁早積累財富,購置房產,享受享受吧。
這話一說,誰敢不答應啊,眾將領們都演得感激涕零,稱讚皇帝體恤他們的處境,次日紛紛上表辭官。
然而,這並不是他第一次這麽幹。開寶二年,也就是969年,他又一次設宴,好家夥,故技重施,招不在新,管用就行。
這次,他的意思跟之前差不多,當時聽了話的官員也當即領會,跪地請求辭官告老。
可惜有一個叫白重讚的聽不懂,也不知是真聽不懂還是裝的,他對著皇帝曆數自己過去的戰功,期望得到賞識。
結果老趙一句,這都是過去的事了,就不用再提了,第二天,就把他的兵權收回來了。
有人認為,他這樣是以人情攻心、避免了武力對抗,最終確保了宋朝政權的穩固與延續。這一事件也成為中國曆史上權謀藝術的經典之作,顯示了趙匡胤作為開國皇帝的高超政治手腕。
其實,從官帽再到這些小故事,都能看出他性格上的多疑。
不過,如今,時光流轉,長翅官帽伴隨著宋朝曆代皇帝一代代傳承下來,成為大宋王朝不可或缺的官服裝束。
人們已經不再關心它背後的用意。
它的作用早已悄然改變,成了維係君臣秩序的一部分,也成了權力的隱喻。在這座大殿裏,真正掌握權力的人,永遠是頭頂翅膀最長的那個。
長翅官帽,作為宋朝特有的官員裝束,不僅在設計上具有極強的辨識度,更在宋代的政治和權力結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它起初為防止官員在朝堂上竊竊私語,演變為皇帝通過服飾象征強化君臣秩序的工具,甚至成為官員身份地位的象征。
趙匡胤的這一設計雖簡單,卻以象征性的方式成功控製了朝堂氛圍,長翅的變化折射出宋朝權力與禮儀製度的深遠影響。
即便連宋朝皇帝也佩戴此帽,標誌著朝廷內外對權威的敬畏與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