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國軍在東北全麵潰敗之後,失去了所有關外的據點,隻得將全部軍事重心放在了關內。關外戰事既已塵埃落定,國軍內部一些善戰的高級將領如白崇禧、杜聿明,都預料到了在徐蚌地區將有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戰,也就是不久後爆發的淮海戰役。在這場國軍稱為徐蚌會戰的戰事中,投入了80萬總兵力,試圖挽救全國戰爭形勢,除綏靖區的常規部隊外,國軍更是調動了7個機動兵團,其中不乏國軍當時僅存的最精銳部隊。淮海戰役中的國軍部隊分別是哪7個兵團呢?哪一個兵團戰鬥力最強?
淮海戰役國軍的7個兵團裏麵,最具實力的兵團有2個。一般來說最強的是邱清泉中將指揮的第2兵團。第二兵團包含5個軍,總兵力超過10萬人,其中又包括了國軍五大王牌之一的第5軍,也就是邱清泉的嫡係部隊,抗戰昆侖關戰役立下奇功,實力可以和1947年被我軍剿滅的74師相抗衡。除了2兵團外,黃維中將的第12兵團實力也不遑多讓,是全美械的機械化兵團,原先並不屬於徐州繳總,而是戰役爆發後從華中趕赴淮海戰場,這支部隊一度被認為實力比整個中野都要強,深受國軍高層的期待。
實力處在第二梯隊的兵團有3個。首先是黃百韜第7兵團。7兵團原先實力並不突出,隻有6萬人槍,裝備也不像王牌軍那樣精良,但是在淮海戰役開戰之初,國防部新調撥進了2個軍給黃百韜指揮,導致7兵團一下子有了10萬之眾,成了淮海戰場上頗具實力的一個兵團,不過也是淮海戰場上最早被我軍殲滅的兵團。其次是李彌第13兵團。這個兵團本身的人數和戰鬥力不是多麽出眾,隻有5萬5千人。但是司令官李彌打仗頑強,拒不投降,一度帶著他的殘部打到了東南亞。邱清泉當時不願和孫元良合作,卻比較信賴李彌,喜歡和13兵團一起作戰,所以在淮海戰役中我們往往聽到“邱李兵團”如何行動,指的就是邱清泉2兵團和李彌13兵團的聯動。另一個比較強的兵團是李延年第6兵團。雖然6兵團和8兵團一樣,都是在遼沈戰役被我軍全殲之後重建番號,屬於原綏靖區部隊再加上撤回的敗兵混成的新隊伍,按理來講不算精銳,但是李延年也是一員大將,在抗日時期打仗不含糊,6兵團經過整合一度也是中野的心腹大患,隻是沒有真刀真槍的和我軍較量。
除了上麵的這5個兵團外,剩下的2個兵團基本上就是打醬油的角色了,分別是劉汝明的第8兵團和孫元良16兵團。這兩個兵團實力差勁,加起來不到10萬人,但也不僅僅是兵員素質和人數裝備的問題,指揮官的水平和覺悟就差一大截。劉汝明本身很平庸,淮海戰役期間始終躲在南方不敢和華野交戰;而孫元良更是出了名的害群之馬,在抗戰和內戰中幾次帶頭逃跑,淮海戰役也不例外,邱李兵團大部被殲被俘,而和他們在一起的孫元良在解放軍的重圍之下居然又跑了出去,最後還活到了103歲的高壽,不能不令人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