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戰史要對比著看,要與對方的戰史對比,不能隻聽一家之言, 尤其是不能聽信那個曾經“畝產萬斤”的政府的一家之言。。今天咱們來根據美軍的戰史,看看美軍在在長津湖戰役中到底投入多少兵力,又是怎樣“被殲2.4萬人”,美軍傷亡多少人是自己的統計,而不是由中國政府說了算的;誌願軍第9兵團到底傷亡多少人,也不能聽美軍的,咱以劉伯承元帥在南京軍事學院講課的數字為證,傷亡十萬。。。
首先我們必須澄清一個定義:世界軍史界在討論傷亡數字時是定義是很嚴格的: 戰鬥陣亡,非戰鬥陣亡,傷員要分清人數和人次,還分可逆和不可逆兩種,病員要單獨列算。而中國戰史則是含糊的“殲滅”,人家某人被樹枝刮破了皮,找衛生員擦點紅藥水,就算成你的“殲滅”了?對對方無限誇大,而對自己的數字則是能少就少,輕傷從來不在統計範圍裏(美軍規定隻要看過一次衛生員便記錄一次負傷,樹枝刮破臉,爬山崴了腳,都算負傷)。有人問我:為什麽中國軍史與世界軍史無法接軌,計算標準不在一個度量衡裏,怎麽算?平型關大捷,八路軍自報的殺敵數字從最早朱總司令向蔣介石請功電報裏說的殺敵萬餘開始。。一年比一年少。。先是降到3千,然後1千,然後800,600.。。到底是多少?日本戰史說陣亡220個,到底該信誰的?日本那個不知道是否可信,但你國那個肯定不可信!
美軍進入長津湖地區有多少人?按照1950年11月27日長津湖戰役打響開始,美軍被切割成5段的那一刻算起。。
第一段:長津湖西岸柳潭裏村的陸戰1師5團和7團(欠3營機炮連和2營F連以及1營C連的一個排),柳潭裏的美軍還有炮11團2營(欠D連)、3營(欠H連),4營(共12門155毫米榴彈炮),柳潭裏的美軍是長津湖戰場上絕對的主力,共有9000餘人,基本是美軍,也基本都是白種人。。
第二段:長津湖西岸的德洞山口,這裏是把守山口交通要道的陸7團F連(加強連240人)和德洞山以北的C連一個排(30-50人),這股美軍是長津湖戰場被分割包圍人數最少的一股,總數不足300人,別看人少,但卻在戰鬥中則表現最為頑強的一個群體,以陣亡20餘人的代價,頂住了59師三個加強營潮水般的輪流攻擊,連長巴伯上尉(二戰老兵,未經軍校直接由士兵提幹)布陣得當,指揮有方,清醒冷靜,表現出一個基層指揮員的優良素質,巴伯上尉戰後獲得美國最高級的軍功勳章。
第三段:長津湖東岸新興裏,這裏的聯軍是戰役發起當天才匆忙趕到的陸軍,成分也比較複雜,屬於一個臨時組成的“31團特遣隊“,包括美步兵第7師的31團(北極熊團)3營和該師32團的1營,配屬第52野戰炮營(欠C連)。由於美7師長期駐守日本北海道, 朝鮮戰爭爆發後抽調了大量人員補充前線,此時已經嚴重缺編,靠在南朝鮮臨時招募一批韓國人充數(25%),這股聯軍共有3500人左右,但其中僅有美軍2500餘人。
第四段:長津湖南岸的下碣隅裏村,這是陸戰1師的前線指揮所,師長史密斯就在村內的一個帳篷裏指揮戰鬥。這股美軍更為複雜:作戰部隊僅有陸戰1團3營的兩個步兵連和機炮連的兩個排,還有由於交通被切斷而滯留陸7團3營機炮連,炮11團的兩個連,後勤補給,醫院、工兵、通信兵,軍樂隊、蛋糕師、憲兵,陸軍前站、韓軍,雜七雜八連醫院的傷員加起來不足4000人。但這裏是美軍的指揮機關,也是後勤補給地,更是美軍後撤的集結地,人數少,力量薄弱,是長津湖作戰中美軍的軟肋!
第5段:古土水。嚴格說古土水村遠離長津湖區(距離長津湖南端18公裏),位於鹹興通往長津湖簡陋公路邊上,也是二十天前陸7團擊潰誌願軍42軍的防守,衝進蓋馬高原的第一站。根據第9兵團的部署,誌180師負責切斷古土水與下碣隅裏之間的交通聯係,阻擊古土水對長津湖區的增援。古土水的的美軍屬於陸1師1團的1營、2營、3營的G連(3營的另外兩個連在下碣隅裏),陸戰1師坦克營的2個連,陸軍美7師特遣隊的31團2營(新興裏31團特遣隊缺的那個營被分割在這裏)、英軍海軍陸戰隊1個連,還有陸戰1師後勤部的一些人員,總共3500人左右。
如此算來,長津湖地區的被誌願軍第9兵團包圍的聯合國軍總人數大約為1.6萬人,主力是陸戰1師在柳潭裏的兩個團以及美7師在新興裏的2個營,下碣隅裏的聯軍是烏合之眾,德洞山的美軍人數太少。在這1.6萬人之中,美國兵是多數,但摻雜著1千餘人的韓國兵和200多個英國兵。就算把古土裏的3500人勉強算進長津湖區,聯合國軍參加長津湖戰鬥的總人數是不過是2萬人,所以咱也不知道怎麽信口開河出殲滅2萬4千人的?
有人借用維基數字爭辯,提出了美10軍也參加長津湖戰役,利用大家對美10軍不了解來混淆概念。不錯,美10軍是由陸1師,美2師、美7師, 韓首都師,韓3師共5個師組成的,總人數10萬人是不假,但是韓軍兩個師美2師壓根就不在長津湖,美7師也不過就是一個3500人的特遣隊,其他兩個團也是遠離長津湖150公裏以上,就算成是第10軍嗎?第10軍怎麽來的?當初為了仁川登陸,麥克阿瑟拚湊組建第10軍,當時僅有陸1師和美7師外加一個韓國獨立17團。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時,兵力都集中在漢城附近,東線僅有韓軍2個師的兵力。韓軍每個師約6000-8000人,所以總共也就是1.5萬人,力量非常薄弱。為了加強東線,同時也是出於補給的考慮(仁川港吞吐有限),麥帥要求美10軍轉移戰場,乘船繞過朝鮮半島,登陸東海岸的元山。
如果你們打開朝鮮地圖,就會發現朝鮮是個啞鈴形狀的國家,東線不但幅員遼闊,而且基本是高山峻嶺,第10軍在東線是相當的分散:陸1師進攻西北方向的江界(途徑長津湖),美7師負責北路(17團到達鴨綠江),韓軍兩個師負責沿海岸線攻擊朝蘇邊界的清津(現改名為金策市)。美2師是當年50年11月才調往朝鮮的一個師,該師僅有兩個團,其中65團還是是一個波多黎各人的團(官兵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由於美2師戰鬥力弱,到達東線後奉命原地駐守,負責元山——鹹興一帶的防務和剿匪。所以長津湖戰役期間的確有第10軍的官兵參加,但除了陸軍特遣隊3千人左右,其餘的第10軍都是零星單位,例如第10軍工兵營的D連,第10軍信號營的一個連,韓國憲兵連。。與第9兵團直接麵對麵作戰的主力就是陸戰1師,與第10軍沒有關係。誌願軍第9兵團隸屬華東野戰軍,與是不能說美軍在長津湖對陣的是華東野戰軍一個道理。。。瞎拚亂湊胡說八道掩蓋不了慘敗的本質。
長津湖作戰美軍到底死了多少人呢?海軍陸戰隊的記載比較清楚嚴謹,17天的戰鬥中死亡和重傷不治的死亡700餘人,負傷的是7000餘人次,包括4000凍傷和病號。美軍沒有因凍傷而截肢的例子,多數都是輕度凍傷,還有營養不良和拉肚子的病號,多數的傷病在回到興南登船時就痊愈歸隊了。長津湖作戰死亡較多的是陸軍31團特遣隊,大約為1000-1500人。陸軍的特遣隊雖然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為了下碣隅裏(陸1師前線指揮所)的安全, 拖住了誌願軍兩個師的兵力,使之無法參與攻擊下碣隅裏,當然美軍首先應給誌願軍27軍某負責人授予一枚勳章,沒有他的血氣方剛,沒有他的不怕部下犧牲,按照原作戰方案將兩個師增加到下碣隅裏, 曆史也許就會改寫。。。所以美軍在長津湖作戰中共陣亡2千餘人
誌願軍死了多少人呢?中國軍史對此閉口不談。宋時輪的秘書穆青撰寫過一篇文章,傷亡4萬,其中凍傷2萬。。太可笑了!死人不好說,但凍傷有參照:美軍2萬人,裝備良好,科學防寒,以人為本,還凍傷了4000人。誌願軍20萬人,文盲多,裝備差,既不懂的科學防寒,也不顧官兵死活,怎麽可能才凍傷2萬人?兩個可能:1)2萬多人被截肢致殘, 輕度凍傷根本沒有算進去; 2)巨大水分。。根據劉伯承在南京軍事學院講課時批評,長津湖戰役,傷亡十萬人既沒有全殲陸1師,甚至重創也談不上。。我覺得劉伯承的說法是可信的,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