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中期豬肉積壓滯銷,動員人們多吃肉,稱之為“愛國肉”

六十年代中期豬肉積壓滯銷,動員人們多吃肉,稱之為“愛國肉”

●作者//老農夫

都說六十年代吃肉難,其實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清晰記得,六十年中期國家鼓勵農民發展養豬事業,出現了豬肉供大於銷的現狀,國家肉庫大批豬肉積壓,庫滿為患。於是,鼓勵人們多吃肉,減輕國家負擔,並把這個運動稱之為吃“愛國肉”。

官媒: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愛國肉”現象

一直有人懷疑其真實性,不願接受這一事實,在他們的心目中六十年代就是吃肉難,國家貧窮,有錢買不到豬肉。2016年2月23日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載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愛國肉”現象研究》,再次證實了“愛國肉”的曆史是真實存在的。

其實,六七十年代不是所有年代豬肉都緊張,都要肉票的,農村一直沒有實行肉票政策,城市也不是每年都發放肉票的。網上搜索一下不難發現:“1964年6月起,取消肉票,敞開供應。1976年初,豬肉貨源又趨緊張,庫存比上年同期減少50%。從7月16日起再度實行豬肉按人定量憑證供應的辦法。”也就是說,六七十年代有12年時間城市居民也是不需要肉票,敞開供應的。

網載:1964年6月至1976年7月取消肉票發放

言歸正傳。六十年代中期出現“愛國肉”現象的原因是什麽?愛國肉主要集中在1963年至1966年間,三年自然災害過後,國家的經濟開始複蘇,糧食多起來了,養豬量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不僅生產隊養豬,部隊也建起了飼養場,大型農場更是大量養殖,農戶也提高了養豬數量,一時出現了“肉滿為患”現象。

到了1965年,江蘇沿江地區豬肉積壓現象越發嚴重,南京市市麵上豬肉貨源嚴重過剩,政府不得用盡一切辦法動員市民多買肉,形成了“吃愛國肉”的現象。同期的養豬大縣如皋也出現了類似的“愛國肉”消費情況。一時間,出現了“談肉色變”現象,各級政府把豬肉的銷售當成政治任務來抓,市民吃肉就是愛國。

那時解決豬肉積壓的一種有效手段叫做“賒銷肉”,即你沒有錢買肉,可以欠賬,城市人等到發了工資、農村人等到年終分配後再來還賬。同時,豬肉的價格也下降,政府賠本賣肉。同時,逢年過節,政府要求企事業單位發福利時把發其它物資改成發豬肉,減少豬肉積壓,減輕政府負擔。

 

那時蘇南地區農村工業已形成了一定規模,農民生活已相對富裕起來了,公社有社辦廠,生產隊有隊辦廠,為了完成豬肉銷售任務,不少生產隊用集中積累購買豬肉,按人頭發放到農戶家庭。印象中總共有兩次,記得人均一斤左右。就在1965年,我們生產隊殺年豬的數量也增加了,人均分配豬肉首次突破兩斤,為的是不給國家增加庫存負擔。

當然,不是每個地區都有“愛國肉”現象,養豬多的地方豬肉積壓自然多,也有的地方因為養豬少,沒享受到這一豬肉福利。不過,通過國家調配平衡,各地豬肉緊張的矛盾都化解了,自1964年6月肉票發放也取消了。直至1976年,豬肉的庫存比上年下降了50%,當年7月16日再次開始發放肉票,按計劃供應。

改革開放後的1983年,國家開始進口豬肉,大型養豬也開始發展,計劃經濟替代市場經濟,隨之肉票退出了市場舞台。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