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的一個巨大問題是: 皇帝不可能自己一個人、一家人統治中國這麽大一個國家,必須有一個官僚階層,那麽官僚階層有權後不會失控,就是一個王朝命脈的問題。
特別當皇帝其實也不放心自家人的情況下。
魏晉的士族是一個嚐試,皇帝一家與幾千個豪門大戶一起統治國家。(你看士族在曹丕手裏正式製度化,與曹丕的不用家人的政策不是偶然碰到一起。)
清朝因為是異族統治,滿人皇帝分權給滿人貴族、平民,幾十萬滿人一起成為一個上層對付幾千萬的全國人口。如果滿人中十分之一是有才的,這些人就夠分到每個縣團階了;剩下的再有五分之一有中等之智,就夠分到每個鎮、連的。所以, 滿人皇帝根本不用主動去重用不是滿人的少數民族將領、文臣。
安祿山的崛起, 與唐朝從李世民開始的家人互殺傳統,到唐玄宗已經根本不會重用任何家人(除自己兒子),對漢人大臣也已不信任。從李林甫開始就重用異族邊將,邊將駐在邊遠之地,用主動被動的重用異族兵, 異族將領與異族兵結成團體,這才導致軍力完全失控。
其實, 印度曆史對這個觀點是一種印證。因為印度本來已經層次化,入侵的異族隻要與頂層的婆羅門達成利益平很,剩下的90%人口, 婆羅門會幫助統治穩當。這樣就極大的簡化了異族入侵時穩定政權的難度。反之,在中國隋唐之後, 異族要找正大光明的漢奸不好找(既是漢奸、又被當地漢人接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