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棉和海島棉這兩個優良棉種,都原產美洲。在1493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返回歐洲之前,美洲以外沒有這兩個棉種。有人聲稱鄭和到過美洲,但沒有確鑿證據,更沒有他從美洲帶回棉種的證據。明清兩朝長期實行海禁,中外物資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走私,留下的記錄有限。
1866年英國人托馬斯·狄克(Thomas Dick)在《天津海關年報》上記述,1865年曾在上海試種陸地棉。這是陸地棉進入中國的最早記錄。1880年代初,鄭觀應囑其譯員梁子石在美國“考究外洋種花之法…先購花籽,於滬試種。”後續不詳。
1878年10月,直隸總督李鴻章批準成立上海機器織布局,並給予優惠政策,由彭汝琮和鄭觀應經辦。但到1889年底,機織局才開張。長期拖延的原因在於,國產棉纖維粗短,不易機織;即便機織,也隻出粗布。1893年底盛宣懷接手,並最終將其私有化。
1892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創辦湖北織布局。為獲得機紡原棉,織布局用2000兩白銀從美國買來34擔陸地棉種,發放到武昌、孝感、天門等地試種,但因“不知種法,栽種太密,洋棉包桃較厚,陽光未能下射,結桃多不能開,是以收成稀少。”第二年,又買來上百擔美棉交各地試種,並附《美棉種法》說明書。這是中國第一次有組織、有計劃、成規模地引進陸地棉。
其後,山東等地也開始引進陸地棉。1897年羅振玉(1866—1940)在《農學報》刊載英國傳教士杜均安《山東試種洋棉簡法》一文。羅振玉是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
1915年,金陵大學農科開始研究陸地棉的引種馴化。1920年,金陵大學成立棉作改良部,在美籍教授郭仁風(G.B. Griffen)領導下,先後育成愛字棉(A)、脫字棉(T)和金大百萬花棉三個品種。
1931年,美國育種專家洛夫(H.H. Love)擔任實業部顧問兼中農所總技師,主持棉種區域試驗。從1933年起,從國內外征集31個陸地棉品種,在江蘇、浙江、安徽等省12個地方開展試驗,確定斯字棉和德字棉優於脫字棉和愛字棉。
1939年,中國從美國引進珂字棉。1940年代又引進岱字棉。經過試種,它們的產量和品質超過斯字棉和德字棉。
1950年,中國從美國引進岱字棉15號,積極推廣,首次實現大規模棉種更換,達到了提高產量、優化品質的目的。岱字棉15號種植麵積一度達到全國棉地的84.1%。其時也,抗美援朝激戰尤酣。除此之外,中國還從蘇聯引進108夫(1960)、克克1543(1964)等陸地棉品種。
中國引進海島棉的時間就更晚了。1921年,過探先(1886—1929)先生在湖北孝感育成光子長絨棉(海島棉)。1938年,馮澤芳(1899—1959)先生赴雲南,領導開遠木棉試驗場。他在當地發現海島棉,並在第二年征集到兩個海島棉品種“海流”和“埃及”。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幾年之內,雲南海島棉種植麵積就達到7萬多畝。時值抗日戰爭,推廣海島棉的努力,證明華夏兒女的堅韌不拔。過、馮二先生都是在康奈爾大學讀的學位。1955年,新疆塔裏木試種蘇聯長絨棉品種“2依3”,獲得成功。
1949年,全國棉產44.4萬噸,新疆5100噸,僅占1.1%。1985年,全國棉產414.7萬噸,新疆18.78萬噸,占4.5%。1995年,全國棉產478萬噸,新疆99.4萬噸,占20.8%。2005年,全國棉產570萬噸,新疆187.4萬噸,占32.9%。2015年,全國棉產560.5萬噸,新疆419.1萬噸,占74.8%。
2020/2021年度,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產棉國,產量占全世界的1/4。中國也是世界第一大棉花消費國,消耗量占全世界的1/3。年度棉產約595萬噸,總需求約780萬噸,短缺約185萬噸。其中新疆棉產量520萬噸,占全國棉產量的約87%,占全國棉花消耗量的約67%。新疆吐魯番盆地、塔裏木盆地的阿克蘇、巴音郭楞、喀什等地產海島棉,年產量約10萬噸。全國海島棉年需求量為30萬噸。
2023年,中國棉產達587.9萬噸,超過吉貝師傅印度,躍居世界第一。其中新疆棉511.2萬噸,占比超過90%。中國棉花生產繼續向新疆集中。1985年,新疆以外棉產達396萬噸。2023年,新疆以外棉產隻有76.7萬噸;38年間,下降了不止80%。
新疆雖然地理條件適合種棉花,但長期受到技術和人力的限製。全國各地的棉花專家一直都在指導新疆的棉花種植。最近二三十年取得實質性突破,關鍵是實現了適合大規模作業的全過程機械化,從平整土地、鋪膜播種、滴灌施肥到采摘棉花。
新疆棉的重新崛起,離不開舉國體製,和大規模兵團作戰。2023年兵團棉產占全疆40%、全國36%,為全國最大產棉單位。優勝劣汰的經濟規律決定了,新疆棉不可避免地將兄弟棉區驅逐出市場,導致中國惟疆有棉的局麵。而在新疆內部,現在產能不足還好、將來一旦產能過剩,兵團勢必借助國家力量,利用其規模和壟斷優勢,與民爭利,導致國進民退。中國棉產向新疆集中,已經傷害到黃河中下遊和江淮地區棉農的利益。長遠來看,這對中國意味著什麽,不是今天所能完全看清的。
另外,據新華社記者王立彬2021年3月25日報道,2019年新疆棉機收比例達到42%。目前國產收棉機不具備不擇棉種、應收盡收的能力,因此有的棉種做不到機收。2019年新疆棉花種植麵積為2540.5千公頃,等於25400平方公裏。其中人工采摘占58%,麵積為14732平方公裏,相當於121公裏見方。這是相當驚人的麵積。陸地棉比過去種植的棉種矮小,摘棉須要更多躬身、更加勞累。這些棉花無論是什麽人在采摘,無論是漢人、還是其他民族,無論是新疆人、還是外來人口,無論是自由人、還是遭監禁的人,他們的勞動條件都值得世人深切關注。
新華社記者李誌浩2022年6月21日報道,2021年新疆棉機收比例超過80%。短短兩年時間,機收比例提高一倍。是技術進步神速,還是迫於國際壓力造假,存疑。
世間萬物,多為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進入中國1800年的亞洲棉和非洲棉,在不到180年的時間內,就被陸地棉和海島棉完全取代。自始至終,中國棉花都是中外交流的成果。四大棉種的原產地,都不在中國。近現代中國棉花發展的曆史表明,中國棉花的根在美洲、尤其在美國。當朝元首在瀛台踱步,讚歎風景這邊獨好。這眼界,跟武丁、婦好相比,怎麽樣?
新疆在1500年後,重又成為中國首要棉區,壟斷持續增強,最終可能造成中國惟疆有棉、國進民退。涉及新疆棉的勞工狀況,值得關注。新疆棉現象,可以說是曆史的輪回,是中國社會結構一個最好的縮影。
20240226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