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的四年多時間裏,蘇聯通過向中共武裝部隊轉交從日本關東軍接手的武器,控製交通要點和軍事基地為中共部隊進行掩護,直接援助大量的武器彈藥,移交和扶持軍工企業,幫助修複鐵路公路港口等交通運輸路線,提供技術人才和貸款援助等方式,為解放戰爭的順利開展和迅速推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自1945年8月至1949年8月,蘇聯對中共武裝力量的援助是個逐步展開過程,從單純軍事援助到經濟、技術、人才援助。
1945年,蘇聯主要向中共武裝力量移交了東北日本關東軍的大量武器彈藥。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中共派往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總兵力僅11萬人,武器裝備十分落後甚至有的部隊是赤手空拳來到東北的。但是中共領導的東北軍隊僅用3年時間,就發展為裝備精良的百萬雄師,並能在東北一舉打敗擁有現代化武器裝備的國民黨百萬軍隊,蘇聯在東北給予中共軍隊的幫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最早一批進入沈陽的中共部隊——中共冀熱遼部隊曾克林部,曾接受過蘇軍轉交的蘇家屯的關東軍武器庫,“向外拉了三天武器。一次一下就拉了20個車皮的武器,共2萬餘支步槍,100多門大炮,20多萬發子彈。”曾克林部一下擴充了十幾倍的力量,由“原來的4000人部隊增至60000人,並裝備有蘇聯送的30架日本飛機。”時任東北局書記的彭真致電中共中央:“曾克林部原一千五百人,現共發展到三萬七千人,輕重機槍約四百挺及相當數量的子彈”,得到蘇聯的武器援助的中共武裝力量都得到了成倍增長。10月4日,蘇軍“準備把繳獲的所有保存在沈陽、本溪、四平、吉林、長春、安東、哈爾濱和齊齊哈爾的日本關東軍的武器彈藥和軍事裝備,如數交給中共接收,並說明這些武器彈藥可以裝備幾十萬人。”中共東北局接受了三批武器,“其中步槍約10萬支,輕重機槍約3400挺,擲彈筒約500個,大炮100餘門,各種彈藥將近2000萬發”,這些武器裝備為中共武裝力量的擴充和強化提供了堅實的軍事物資基礎。不僅如此,蘇軍不久又幹脆“把南滿的大批兵工廠、武器彈藥倉庫,甚至一些重型武器和飛機統統交給中共。”這使中共在東北有了穩定的後勤保障基地。10月下旬,蘇軍還“將撫順一處軍火庫中300萬發炮彈交給了東北局,要他們加緊組織訓練炮兵部隊,同時還將一個日本航空大隊及全部人員交給了他們。”11月,中共東北局又從蘇聯手中得到了日軍的6架運輸機,50輛坦克,上百門各種炮,以及南滿日軍武器庫中可以裝備幾十萬人的槍支彈藥。同時沈陽地區的大批軍火,還開始大量輸送關內部隊。僅向山東龍口送去的一批武器彈藥中,“其中有500萬發子彈”,而從東北蘇軍和朝鮮蘇軍那裏得到的武器彈藥,大批經山東送到華北各根據地的情況,更多的發生在1946年間。彭真在12月29日致各兵團電文中又提到:“我確曾控製大批物資(機器、被服、彈藥)”“根據現存不完整材料,運赴錦州方麵的各種子彈一項即達八百萬發,手榴彈約十五萬個,皮帽、鞋子各三萬,大衣兩萬,棉裹腿近十萬,另有北麵運去一萬兩千支步槍,機槍六百挺,十月初尚搶運去很大一批物資。”彭真電文也驗證了中共東北局當時物資的充分程度。這也是中共將解放戰爭的開啟選擇在東北的原因。
1946年,蘇聯對中共的援助不僅限於軍事物資,已經逐步擴展到港口、碼頭、鐵路、公路、工廠,甚至軍事基地的援助。1946年5月至6月,關內中共部隊從海路陸續得到了蘇軍提供的軍火援助,秘密運送到山東的有三批。此後每月都有相當數量的軍火由東北南運關內,已知7月僅一次就運往山東100餘車皮的彈藥。為了解決民主聯軍南下所需要的交通工具,“蘇聯濱海軍區指揮部命令旅順口蘇軍司令部,將存放在大連的火車頭,向東北根據地調運了30個車頭,1947年又運去了20個車頭。這些車頭都是在大連裝船經對馬海峽到朝鮮清津港,轉運到北滿的。為將車頭運到大連碼頭,蘇軍當局還在大連修了專用鐵路。”期間,當國民黨軍隊以8個師的兵力從沈陽向旅大推進,準備消滅中共南滿部隊時,蘇軍與國民黨軍隊交涉,劃出旅順口海軍根據地區域緩衝地帶,實際上成為保護中共南滿部隊的安全區,很好的保護了集中在這裏的3萬餘名中共南滿部隊。旅大地區是東北的戰略要地,對整個東北軍事和經濟意義舉足輕重。由於當時旅大地區的港口碼頭實際為蘇軍控製,並且為中共利用提供便利,同時控製美蔣在此地的軍事行動,所以中共部隊可以在此得到保護,並通過此處進出港口進行戰略物資調度,打通了東北和華北、華東的水上交通聯係,同時也控製了美蔣部隊此條通道聯係。我黨我軍正是充分利用旅大近代化工業基礎和交通運輸的便利條件,才建立了一塊穩定的後方軍工基地,向東北、華東前線源源不斷地輸送軍火,確保解放戰爭的軍需補給。1946年下半年起,中共中央東北局和中央華東局協同策劃,利用大連為蘇軍占領的和平環境和工業基礎,大力發展軍工生產,支援人民解放戰爭。
1947年,蘇聯將其在東北控製下的重工業工廠全部移交給中共接受,為中共創建新的軍工企業,發展軍工業,為中共軍隊提供了殷實的後勤保障。7月,中共以民用企業“建新公司”名義,在大連成立了當時東北最大的軍工企業,包括大連化學廠、大連機械廠、大連鋼鐵廠等幾個大連主要的重工業工廠,原來均是在蘇軍軍管下,都順利交給中共接收。建新公司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電力、煤炭及廢鋼鐵也得到蘇聯支援。建新公司投產後,不光為東北解放軍,也為華東解放軍提供了大量的炮彈和其他軍事物資援助。從1948年開始,大批量生產鋼質炮彈,由海上運輸,源源不絕地供應華東前線。據不完全統計,在淮海戰役期間,大連兵工廠輸送到淮海前線並投入使用的炮彈50萬發,引信80萬枚,彈體中碳鋼3000噸,無煙火藥450噸,迫擊炮1430門,在蘇軍支持下的大連軍工企業,為奪取淮海戰役和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1948年,也是解放戰爭決戰的關鍵時期,蘇聯不僅向中共軍隊提供大批日本關東軍武器,也為援助了大量的蘇聯、捷克製造的先進武器,特別是大量飛機、大炮、汽車、坦克、炮彈等重型武器的援助,一舉讓一直以來在武器裝備上都嚴重落後國民黨軍隊的中共軍隊武器裝備有了較大改進。5月,蘇軍對外作戰部致電哈爾濱蘇軍東亞作戰部:“應立即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部取得聯係,並且以盡可能快的方式了解他們現在的具體需要。從6月1日到9月底,我們將沿伊爾庫茨克到滿洲的邊界線重型坦克、各種口徑的機關炮以及飛機,使用這些武器和裝備的中國人員已派往我們這裏受訓練。”電報要求“不惜任何代價幫助消滅敵人。”蘇軍在重型軍事物資上的支援,為中共遼沈戰役的開打,準備了很好的戰場條件和後勤保障。蔣介石認為蘇聯“將其繳獲的日軍百餘萬人所使用的武器”給了中共部隊。蘇聯方麵的資料顯示:“有關戰後蘇聯遠東軍向中共東北民主聯軍提供的日本關東軍武器數量,步槍約為70萬支,機槍約為12000-14000挺,各種炮約4000門,坦克約600輛,汽車約2000多輛,另有彈藥庫679座,800餘架飛機和炮艇若幹。”“已知1948年前後蘇軍將絕大部分日本關東軍武器提供給中共軍隊以後,還曾提供過一定數量的蘇聯製造和捷克製造的武器裝備。” “1948年8月,即遼沈戰役之前,東北野戰軍的實力統計為:兵員總數1039737人,長槍385134支,短槍50352支,衝鋒槍12960支,輕機槍15582挺,重機槍3136挺,六零炮2890門,迫擊炮986門,山炮324門,野炮194門,榴彈炮92門。除重炮外,從數量上看已形成了優勢,具備了與國民黨軍決戰的實力。”東北野戰軍實力的快速增長,為遼沈戰役的開辟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9年,隨著解放戰爭形式的發展,蘇聯給中共的援助,不僅包括軍事物資,還包括繼續南下解放和恢複經濟發展所需的機車、汽車、工具、汽油等重要物資,以及恢複鐵路、公路等交通運輸的技術支持。據時任蘇聯外交官的列多夫斯基記錄,東三省的百萬解放軍部隊是在蘇聯幫助下組建的,也是在蘇聯協助下調往內地的。蘇聯還給解放軍“經濟技術等方麵的援助”,如修複華北和遠至長江的鐵路路段,供職於中長鐵路的蘇聯人參加了該項工作。毛澤東曾在1949年1月電報斯大林:幫助恢複長江以北三千多公裏的鐵路,提供機車、汽車、工具、汽油等,需要蘇聯“緊急援助”。國民黨曾在1949年聯合國第四屆大會上指控蘇聯:撤軍時把東北交給中共(僅把一些大城市交給了國民黨);為中共打開一條從華北自由進入東北的通道;把近百萬日軍裝備及軍事技術悉數轉交給了中共;與中共簽定了一係列提供物資、技術和其他援助的協議和合同。蘇聯代表米高揚在1949年1-2月秘密訪問中共時,提交的給蘇共中央領導人的報告也承認:“我國把從日本關東軍手中繳獲的全部70萬軍隊的武器轉交到中國革命軍隊手中,它接收這批槍械後,正向中國重要之地北平挺進”。中共當時提出了兩方麵的援助請求:軍事上,周恩來提出坦克和反坦克炮都比較少,需要援助鋼材和汽油,5000輛汽車和其他物資。工業基礎方麵,劉少奇提出援助3億美元的貸款,其中包括一些必須的物資(機器和其他物品,特別是生產中國硬幣的銀、石油產品及3000輛汽車),以後將會本息如數歸還。毛澤東“請求蘇聯盡快把軍用急需品撥給(中共)中央”。1949年4—8月,劉少奇率團訪蘇,簽訂多項援助協議,如給中共提供3億元低息貸款、派遣專家來華技術援助、為解放新疆提供先進殲擊機、援助建立艦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