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時代的月餅,不單是北京的硬,廣東的也硬,小學時

買月餅要憑證,廣東用糧食簿,上麵寫了有幾口人,年齡、定量等資料,買了就在上麵登記,比糧票更不容易轉給別人 。

要城鎮戶口才有糧食簿,農村戶口沒有。我家有城市戶口有農村戶口的,我記得有一年每人可以買半個月餅,我家有城鎮戶口的人口是奇數,買回來的還有半個的月餅。

大約是二年級那年,每人可以買一個。老爸晚上去政治學習了,我在家想切月餅吃,根本切不動,差點傷到手。

我上小學才幾天,老毛就掛了。嚴格說已經不是毛時代,日子剛一天天好起來了。好像到三四年級的時候,已經有辦法搞到不用憑證購買的月餅了。整筒的月餅買回家,有苦盡甘來的那種幸福感。

廣東的月餅四個為一筒,80年代改為盒裝了,還是四個一盒,最早的盒裝月餅還是會把卷筒外貼的那張蠟紙放到盒子裏。

80年代的月餅油多了,就軟了。真正的毛時代,買油也要糧食簿,每人隻有一點點。估計79年,廣東就能買到議價的油。本來廣東月餅都是五仁、叉燒、豆沙,後來出了蓮蓉月餅,第一次吃蓮蓉,覺得就是豆沙再細膩一點,油再多一些,加個蛋黃。根本沒想到它後來占了絕大部分的市場。

之前雞蛋是寶貝得很,連過生日都隻能吃一個完整的雞蛋。自由市場很快發揮了它的生命力,大約80還是81年,我爸單位的人合夥不知從哪買了一卡車的雞蛋,每家好幾臉盆,天天吃,還怕放壞了,大家學著做蛋糕,天天早上吃蛋糕,中午回到家還吃蛋糕,差點吃吐了。

我住的地方離海十幾公裏,但是之前很少吃到海魚,我也沒到過海邊。放開自由市場後,漁民大量地把魚送了,可能那時的運輸能力有限,送不遠,81年我們鎮菜市場裏麵的海魚,每斤單價比青菜還便宜。

上大學到了北京,中秋節是在塞外軍訓中度過的,那時軍隊窮得每頓吃鹹菜,學校怕我們身體垮了,軍訓的一個月,借國慶、中秋,送了兩次食品到軍營。送來的燒雞,一桌一個,上桌不到一分鍾就沒了。

送來的北京月餅,還是硬邦邦的,比我小學時候吃的還差,雖然肚子餓,但是也不想吃,讓我體會到什麽是憶苦思甜餐,後悔沒帶月餅去上學。之後的每年暑假結束時,都會帶上月餅去北京上學。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