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不是白紙起家。前麵有張之洞李鴻章等洋務運動留下的工業基礎。如漢陽軍工、馬尾船舶、和上海的輕重工業體係。”解放初期連一顆螺絲釘都要從國外買“是典型的歪曲洗腦的例子。
2. 日本戰敗投降在中國留下很大的工業體係。最完整的是東三省的重工。蘇軍入侵東北拆走了很多機器,但是大部分沒法拆走,還是延續了生產能力。
3. 1953年赫魯曉夫上台給了中國有力的援助,也使東北工業超過了日據時期的生產能力。同時為中國培養了大批技術人才,江澤民就是其中之一。雖然後來與毛澤東吵翻撤走了蘇聯專家,已經形成的生產與技術能力不能小看。
4. 毛澤東對中國建設的貢獻很小。他的階級鬥爭和書讀得越多越蠢的理論使中國誤入歧途。迫害右派分子和知識分子加上堅持計劃經濟使中國在三十年間無法擺脫無知官僚的盲目操作,在生產技術上無法創新,在資源和人工上無法避免浪費,反映在現實中是人民生活貧困。
5.毛澤東也刻意打下基礎,但是這個基礎是準備戰爭的基礎。從這個思維出發好好的工業體係被拆散進入偏遠的山區,互相不能支持,如攀枝花的鋼鐵、四川的兵工、都因為成本過高而拖了國民經濟的後腿。
6. 按照中宣部的思路,基礎打得最好的應該是蘇聯。現在看看蘇聯各國有什麽?那些用來造槍炮的重工業可以到處打仗,但真的使國家強大嗎?
7. 毛澤東的三十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49年為印尼的兩倍發展到1976年為印尼的三分之一。這個基礎打得灰頭土臉。如果沒有功勳派的複辟,沒有拋棄階級鬥爭而開發出來潛力,沒有轉向商品經濟的巨變,再過一百年還是一個無知的貧窮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