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在嬰兒時期遭受饑荒, 那麽到中年時,其認知表現差於普通人。密西根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出生於中國1959至1961大饑荒年代(或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或三年困難時期),在其50歲開始, 認知表現開始急劇下降。
發表於最新一期的《國際流行病學期刊》,這篇是第一批查看”非西方”情景下,嬰兒時期遭遇饑荒是如何影響後期認知能力的研究。
該文的第一作者,密西根大學社會研究院的研究助理教授徐宏偉表示:”很多人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認知能力就會下降。但對於出生於1959年至1961年的人來說,他們比正常中年人下降速度更快。”
徐教授及同事根據中國2011年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的數據,通過一係列評估認知功能(注意力、時間感及情節記憶)的實驗, 查看2446名出生於1958-1963年農村人士的認知能力 。 另外,受訪者還需要按照研究者給出的樣板,畫兩個重疊的五角形,以此測試他們的視覺空間技能。 作者還分析了從2011到2013年,同一群受訪者在認知能力上變化的數據。受訪者當時(2011年)年齡為48至53歲。
被問到為什麽隻選擇出生在農村的中年人作為研究對象,徐教授說考慮到大饑荒時,城市及農村對於糧食的分配會有不同,農村人口普遍來說受到饑荒影響比城市大。
數據表示,1959年出生的人(孕育時及出生後兩年都遭受大饑荒),認知能力的分數高於參照組-1963年出生的人(沒有遭受大饑荒)。 徐教授解釋:”研究中59年出生的人,可能包含許多強者中的強者。他們逃過了大饑荒並生存下來,也活到了中年,生命力可能比一般人頑強。但是,在隨訪的研究,他們的認知能力在兩年內下降幅度巨大。”
徐教授認為1959年出生的人,早年因饑荒而認知儲備不足,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漸明顯。
根據這個研究,1960年的認知能力分數稍微高於參照組。徐教授認為可能是因為參雜了部分的強者。1961年(饑荒最後一年出生的人)認知能力的分數低於參照組。1962年出生的人(在胎兒時期受到一定影響,但是出生後並沒有饑荒),並沒有發現認知能力的下降。
控製了教育水平這個因素, 研究者在三個主要人口組(1959、1960、1961)還是發現認知能力不良的影響。
中年時期認知能力急劇下降會增加患失憶症及阿爾茲海默症的風險。 “中國的人口老年化很快。政府及公眾對於中老年人認知下降還不夠重視,認為這是年老病衰的自然結果。但是我們的研究表示,他們由於童年遭受饑荒,是高危人群。” 徐教授表示。
這篇研究的其他作者為密西根州立大學社會研究院的張振梅教授,密西根大學社工係的李慧玲教授以及哥倫比亞大學社工係的劉金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