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字記載的“江湖”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逍遙遊》中惠子與莊子的關於大葫蘆的對話。莊子在聽完惠子的述說後,答道:“……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此處指的是“江湖”的本意,即江河、湖泊。
而為世人熟知的成語“涸轍之鮒,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則是出自《莊子·內篇·大宗師》: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在此,莊子借涸泉、窮魚、江湖,講述了一個關於“窮通”的哲理:人,與其相依為命廝守於窮困之境,不如各得其所,相忘於廣闊通達的自由天地。此處的“江湖”已暗含了人間社會的意思。
對於莊子的“窮通”之說,宣雲:“喻小惠相及(相濡涸泉),不如相忘於渾沌(江湖),各得之為樂,又烏取乎仁義之區區者哉!”
關於“江湖”的另一個典故是“走江湖”,一個廣為世人熟悉的俗語。但是,這個典故中的“江湖”卻是與莊子的“江湖”毫無淵源,與今日世人口中的“江湖”也沒有幹係,而是出自佛門禪宗。
唐天寶安史之亂後,六祖慧能門下的兩大弟子:南嶽懷讓法嗣馬祖道一開創洪州宗,居於江西;青原行思法嗣石頭希遷開創石頭宗,居於湖南。兩人一如今日媒體大師、網紅一般,分別在江西、湖南兩地設壇宣講禪宗佛法,吸引了諸多以文人墨客為主體的信徒(粉絲兒)聚集於兩地修習佛法禪學。
在兩地修習佛法禪學的人,在當時被稱為稱“江湖僧”、“江湖眾”,簡稱“江湖”,即江西與湖南的簡稱。其中,有些人或為雙修兩宗,或為交流心得,或是兩者兼具,而遊走於江西、湖南之間,時稱“走江(西)湖(南)”,其意為尋師訪道。因古文中“走”、“跑”相通,故又稱“跑江湖”。
隨著佛門禪宗傳到日本,“江湖”也在日本落地生根,成為日本佛教的術語。
隨著唐朝的沒落,及五代十國的戰亂,以文人墨客為主體的禪宗佛法的信徒門失去了優渥的生活條件,致使江西、湖南兩地佛教禪宗法壇信徒日稀,終為世人淡忘。唯有“走江湖”和“跑江湖”被流傳下來,並賦予了不同的含意——即走南闖北,四處漂泊,居無定所,以技謀生,在市井街頭,鄉鎮集市討生活。譬如,五術,即占卜、相術、巫覡、算命、測字等。持此類技藝走江湖的人被稱為“江湖術士”;賣藝,如雜耍、氣功、武藝、說書、唱曲等。以此類技能謀生的群體,被稱為“江湖藝人”;走江湖行醫的,則被稱為“江湖郎中”;而那些靠招搖撞騙、坑蒙拐誘等歪門邪道遊走江湖的人,則被稱為“江湖騙子”;至於那些常年遊走四方,經曆世故之人,則被稱之為“老江湖”。
並且,由“走江湖”和“跑江湖”還衍生出了新的相關詞匯,例如:闖江湖、闖關東、闖碼頭、……等等,不一而足。
水據一方為湖泊,水流縱橫成江河,是為自然地理的江湖。而由人組成群體好似湖泊,群體間的聯係則猶如江河,是為社會人間之江湖。
自莊子以降的數千年間,社會的“江湖”衍生出了五花八門的含意,以及形形色色的說法。
一、市井行當
江湖市井之中有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無從計數,概稱為三百六十行,歸納為“江湖八門”。
二、碼頭幫會
船幫漕運是古時商幫最重要的交通運輸,船舟航行在江湖之上、停泊在碼頭之中,久而久之,“江湖”與“碼頭”兩詞就成為市井商人的重要行話。江湖碼頭中互不認識的人聚會在一起,彼此之間互相幫助,形成最早的“會”和“幫”。這種互助團體可以溯源至“團”、“行”、“市”、“作”的古代工商組織。
三、遊民社會
包括社會下層階級中一群不服王法、脫離統治、流離失所、非主流社會(不士、不農、不工、不商)、遭受打壓的草根社群,稱之為“遊民”或“流民”。
市井遊民多為潑皮、無賴、乞丐等,往往結成幫派團夥,流竄街頭,欺行霸市,以欺騙、敲詐、乞討為業。這些遊民幫派都有頭領,名稱不一。如乞丐團夥首領稱為“團頭”,這種遊民組織演變成為武俠小說中的丐幫。
遊民隨著曆史的局勢變遷,演變成影響社會格局的“流氓”或“流寇”。新朝末年,農民領袖王匡、王鳳占領綠林山,聚集流離鄉民及逃犯作為農民起義的根據地,稱之為綠林軍;故此,後世又以“綠林”一詞,指稱聚集江湖山林之中,反抗統治階級的盜賊團體。
四、武俠文學
武俠文化中的江湖遊俠,可以溯源至先秦時代的墨者遊士。遊士行走於列國之間,說服諸侯,提倡“任俠(日語:任俠)”精神,活躍於民間社會,對後來的武俠文化有推波助瀾的功能。武俠作家創作的武俠小說,敘述各種江湖人物的矛盾、江湖兒女的恩仇,以及江湖門派的爭鬥,編織引人入勝的虛構江湖事跡;甚至曉以民族大義,刻畫一個為國為民、有擔當的江湖大俠。
五、地下社會
江湖,指的是不受政府管製、不在官署立案、不顯現在表麵社會、深入民間內裏、遊走在法外之地的秘密結社。江湖之中有自發的一套規則和戒律,維持內部的秩序,這種規則不一定與王法衝突,但肯定是不一樣。江湖事江湖了,江湖中人一旦觸犯江湖規則,也將由江湖門中的長輩做出處罰。“江湖”也是“黑社會”的代稱。
江湖意味著複雜的人際關係,法理之的人情,維持江湖運作秩序的規則,無外乎情與義;除此之外,江湖遊離於統治階級之外,官府難以管製,但並非無法產生作用,黑與白之外,還有交織的灰色地帶。
六、社交圈子
江湖在現代中文用語,可以用來形容人性複雜的現實寫照,彼此爭奪名利和權力,攻於金錢、人脈和心計手段,並且產生明爭暗鬥與恩怨糾紛的地方,譬如,職場、政壇、體壇、娛樂圈、商界、……等等。
例如,當有人提到拳擊手泰森“重出江湖”時,這裏的“江湖”是指職業拳壇的圈子。另外,當“江湖”上升成為某種概念時,官場鬥爭也可以視為是一種江湖。
七、避世林泉
指文人墨客隱身避世之居所,常稱為“山林”、“林泉”。這類人,或因各種原因而失意官場;或自視典雅高尚潔,而厭惡仕途;或蓄力等待時機,擇良主而投身入世的謀者;或有在朝堂功成名就,自願退職安度晚年的士人;或有被朝堂黨派排擠,無奈被迫退出的下野官員;或有無緣投身於官場,以之為終南捷徑的名利客。
亦指由那些廟堂官場之外,不在仕途的文人墨客形成的圈子。
有關社會江湖的說法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綜觀各種解說,雖然對象不同,但本質如一——都是由人組成的群體。
範仲淹《嶽陽樓記》中的一個聯句對社會江湖講解最為精辟: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即,廟堂之外皆江湖。
其實,廟堂與官場又何嚐不是一個江湖,隻不過是其高高在上,個中的人與事不為尋常百姓日所熟。
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之處便有傳聞。”
【附錄】
—江湖典故—
《莊子·內篇·逍遙遊》: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纊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纊,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纊,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注一:此篇是“江湖”一詞的最早見諸文字的記載。
注二:惠子:宋國人,姓惠名施,做過梁惠王的相。惠施本是莊子的朋友,為先秦名家代表。《莊子》有多篇章關莊子與惠施的對話和故事,多為寓言性質,並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莊子·內篇·大宗師》: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
注一:此篇是最為世人所熟知的“江湖”典故。
注二:莊子在這段文字中借三件事,分別講述了窮通、是非、生死等幾個哲理。歸結起來就:與其糾結於世事,不如忘其事而尋其道。
—太廟明堂—
“廟堂”一詞最早見於《禮記.禮器》:「廟堂之上,罍尊在阼,犧尊在西。」。其本意為太廟和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議事的場所。
太廟,古代帝王祭祀其列祖列宗的宗廟。在夏朝稱為“世室”,在殷商稱為“重屋”,在周朝稱為“明堂”,自秦漢時起始稱為“太廟”,一直沿用至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皇朝——清。
位於北京天安門東側的太廟
明堂,古時帝王祭祀昊天上帝、朝會議事、舉行各類大典等一國大事的場所。其形製多上圓下方,象征天圓地方,人居其間的意思。
僅存的古代明堂建築——北京天壇的祈年殿
由於周朝稱“太廟”為“明堂”,因此,有人認為“廟堂”是指太廟的明堂。但是,從秦朝以降的皇城建築看,太廟和明堂是兩個不同的建築。列如,北京市天安門東側的太廟與北京市天壇的祈年殿,便是僅存的古代(明清)太廟和明堂的建築。而且,到目前為止,經考古發掘證實的明堂四處遺址,北魏平城明堂、漢長安明堂、漢魏洛陽明堂和唐神都洛陽明堂,都是獨立於太廟的建築。
—佛教禪宗—
關於佛教禪宗的事,最早是從範文瀾編撰的《中國通史簡編》上看到的。梗概如下:
唐高宗李治龍朔元年(661年),弘忍令會下徒眾各作一偈,以呈見解,若語契符,即以衣法相付。上座神秀先呈偈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看過神秀的偈,告訴大家應該照著這個偈修習,能得大利益。而私下裏卻告訴神秀,並未開悟,再呈一偈。
在槽廠做舂米工的惠能聽後亦誦一偈,由於不識字,便請人代勞題於壁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見到惠能的偈後,趕緊將其抹去,並對徒眾說:“亦未見性”
第二天,弘忍借故來到槽廠,見惠能在用石碓舂米,於是用手中拄杖在碓頭上敲了三下便離開了,惠能當即會意。當天晚上三更時分,慧能來到五祖弘忍的方丈室。五祖弘忍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先為惠能說金剛經,待慧能領悟之後,將衣缽傳付於惠能,接著說到:“汝為第六代祖。……。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若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果然,慧能離去不久,神秀聞訊,立即帶人追趕,欲奪得衣缽,滅殺慧能。幸慧能機智得以脫身。
關於慧能的鏈接: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6%83%A0%E8%83%BD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